楊楹 李志強
摘 要:馬克思哲學辯證法本質上是生活辯證法,其核心要義是圍繞著權利而展開的,是對生活主體的生活權利本質、特征及其變化規(guī)則和趨向的歷史性解讀與本質性把握,具有鮮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馬克思生活辯證法以對生活的前提進行批判性地審查為始端,以“勞動—生產(chǎn)”為基源,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chǎn)為基礎而生成的經(jīng)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領域、多層面交錯而構成的生活關系邏輯,構成生活的空間性維度,最后顯現(xiàn)為生活形態(tài)的階段性與歷史性轉換、生活從民族史向人類史轉換,形成生活的時間性維度。勞動—生產(chǎn)辯證法、生活關系辯證法和生活歷史辯證法構成了馬克思生活辯證法的內(nèi)在邏輯架構。
關鍵詞:馬克思;辯證法;生活辯證法;內(nèi)在邏輯
中圖分類號:B0-0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8-0119-07
細察冠于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各種稱謂的具體所指,如勞動辯證法、實踐辯證法、歷史辯證法、人學辯證法、生存論辯證法或唯物辯證法等,可以說它們都只是在某一層面、某一維度上揭示了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某種特質、某種精神,只是對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一種片面呈現(xiàn),都未能充分而深刻地涵攝和表征出馬克思哲學辯證法思想的豐富內(nèi)蘊和理論的廣闊空間,更未能充分彰顯出其批判品質與超越邏輯,因此,最終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了馬克思哲學辯證法與生活剝離,喪失了馬克思哲學辯證法應有的價值維度。于是,馬克思哲學辯證法被鈍化為知識論的論證工具與手段,蛻變?yōu)樾揶o學意義上的“話語”衍生與觀念、概念演繹,弱化為思維運動的內(nèi)在邏輯。從根本上看,這一切與馬克思哲學辯證法是截然相悖的。鑒于此,我們認為,必須厘清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現(xiàn)實生活本質規(guī)定,充分落實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現(xiàn)實生活指向與旨趣,強化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價值維度,凸顯馬克思哲學辯證法本質上即是生活辯證法,生活辯證法的要義是始終圍繞著“權利”這一軸心而運行的根本立場。唯有如此,才能完整地揭示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內(nèi)在多維關系及其內(nèi)在結構,澄明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內(nèi)在邏輯;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實質,證成馬克思哲學辯證法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內(nèi)生性互動關系,張揚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展開現(xiàn)實生活的自我批判,為生活世界的自我揚棄、自我超越,消除生活世界與生活主體之間外在性、異在性關系,從而使生活主體在生活世界的歷史性變遷與提升中獲得更大的自由與解放。這便是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價值指歸。
一、馬克思生活辯證法提出的背景
“生活辯證法”的提出,是對黑格爾思辨辯證法的反動。當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和泛邏輯主義達到無以復加之際,克爾凱戈爾以生活辯證法來消解黑格爾思辨辯證法的抽象性以及該種抽象性所生成的諸多幻象,試圖將辯證法與個人的生活、個人的存在關聯(lián)起來,將辯證法延引到個人的存在架構中,使其成為人之存在、生活的重要邏輯,力求解決“哲學與生活事實上有什么關系”這一根本性的問題??梢哉f,這從哲學路線上扭轉了哲學辯證法存在與展開的空間,開啟了辯證法的新路向。
克爾凱戈爾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熱衷于對“存在”所進行的抽象,并試圖在抽象思辨和邏輯中消解與調(diào)和“存在”中的矛盾;他以“個人存在”置換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存在”之抽象內(nèi)涵,展開其生活辯證法??藸杽P戈爾緊扣“個人”存在的理論,以“存在”標識“一個人”自我參與、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xiàn)的生活過程,從而突出人是由有限與無限、自由與必然、永恒與暫時、靈魂與肉體等兩極因素所構成的“綜合體”,但這一“綜合體”卻是處于不斷生成之中的孤獨的存在個體。在此,克爾凱戈爾解除了“人”是某種純粹的思想實體的思維取向,突破了黑格爾由范疇生成所營造出來的“觀念王國”,突出了孤獨的個人的生活的地位,試圖將哲學與人的生活緊密關聯(lián)起來,走出思辨哲學的窠臼。這無疑是一次超越黑格爾哲學的偉大嘗試,試圖架起哲學與人的生存之間的關系,讓外在或懸置于生活上的哲學落根于人之生存活動中。然而,他將人的生活歷程勾勒為“審美階段”到“倫理階段”再到“宗教階段”三個階段,他的生活辯證法相應地也分為三個階段:感性階段、倫理階段和宗教階段,而其辯證法的內(nèi)在推動力是“無理性的心理轉變”。他強調(diào)指出,人的生活在每一個飛躍的時刻,都是源于人的選擇所具有的一種非理性的“畏懼感”,即“同情的反感和反感的同情”,這大大局限了生活辯證法的內(nèi)涵。恰如漢娜·阿倫特所指出的那樣,這正是克爾凱戈爾哲學的目的“希望強調(diào)的是與近代理性、理性的使用相對應的信仰的尊嚴”所致。而馬克思的哲學,在其根本上是有別于克爾凱戈爾的哲學的,其目的在于“重新強調(diào)與近代歷史精神相對立的人類活動的尊嚴”①,從而充分凸顯了人類活動的地位與價值,并依此為基點展開了對人類活動辯證法的探尋,建立了生活辯證法的新形態(tài),形成了馬克思哲學生活辯證法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內(nèi)在邏輯。
不可否認,克爾凱戈爾開啟的生活辯證法之路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同樣以批判黑格爾辯證法為邏輯起點的馬克思哲學,卻走上了與克爾凱戈爾截然不同的道路,這無論是從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現(xiàn)實立足點、內(nèi)容、理論形態(tài),還是從其實質、根本旨趣等方面,都能加以甄別。一句話,以馬克思哲學辯證法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關系為視角,就能充分彰顯出其獨特的理論本質與價值。
二、馬克思生活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要義
馬克思曾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xiàn)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tài)上,引起資產(chǎn)階級及其空論主義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xiàn)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②在這里,我們認為,應該深度解讀馬克思所說的“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和“其合理形態(tài)上”所引發(fā)的截然不同的結果或效果?!稗q證法”在黑格爾手中被神秘化了,黑格爾通過其“神秘形式”,最終實現(xiàn)了內(nèi)在矛盾的“調(diào)和”,而通過理論的和解,實現(xiàn)對現(xiàn)存事物之存在進行合理性、合法性辯護之目的,因此“神秘形式”的“辯證法”“使現(xiàn)存事物顯得光彩”。而馬克思的辯證法,則通過“其合理形態(tài)”,展示了現(xiàn)存事物必然被替代的趨勢,“引起資產(chǎn)階級及其空論主義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如此,馬克思已經(jīng)昭示了辯證法在不同形式上所顯示出來的對現(xiàn)存事物不同的價值立場以及所帶來的不同效果。這樣,兩種不同形式所呈現(xiàn)出來的辯證法,事實上卻展示著不同的價值邏輯。關于這一點,我們必須加以廓清。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辯證法的價值立場,認為辯證法是純粹客觀的,是一種與生活主體無涉的甚至是外在于主體生活的規(guī)則、秩序、關系、邏輯和必然的趨勢,進而在解讀馬克思哲學辯證法時,將其本體論基礎僅僅視為某種外在客觀的存在,而未能把握這種本體論基礎恰好就是人的活動或人的生活自身。如此,也就很難達到對辯證法進行“合理形態(tài)”的呈現(xiàn),很難深刻地把握辯證法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