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珍
意象是一切文學作品的美感和意義的重要構成元素,自然它也屬于散文,并非詩歌的專有符號。作為文學概念和審美概念的意象,不僅適用于談論詩歌,同樣可用于談論散文。雖然不是所有散文都有詩一般的意象,但是許多散文中確實蘊藏了意象,中學語文教材就有不少含有意象的散文作品。劉真福先生認為,對這類散文的教學,可從中提取意象并進行評析,或許能觸及散文的某些本質(zhì)的東西,由此開辟散文教學的一片新園地。[1]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一般重視從散文中提取其核心意象進行品讀,對散文的輔助性意象卻不大關注。
一、核心意象為主、次要意象為輔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而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文學作品往往以核心意象為主、次要意象為輔構成一個整體意象系統(tǒng)來表情達意,使作品主題更突出、意蘊更加豐厚。如心笛的詩《提筐人》:她提著一筐子的哀愁/到江邊去拋丟/江波翻起滾滾舊浪/流不盡的是她的愁/她提著一筐子孤寂/到深山去埋棄/山中泥土長著青苔/埋不掉今人的寂/她提著一筐子的童心/燈下數(shù)著晶瑩/碎破的泡苦茶自飲/完整的卻不適時景。此詩中“筐”是核心意象,它分別派生出江波、深山、苦茶這三個次意象,抒情主人公的行動將所有聯(lián)系起來,貫串在一起又層層加碼,情緒分量逐漸加濃加重,使核心意象的意蘊更加豐富和富于變化。[2]不僅詩有意象貫串組合疊加的現(xiàn)象,散文中也有意象組合疊加的運用。陳劍暉在《論散文的詩性意象》中說,散文作家更樂意于疊合式意象組構,即散文作家根據(jù)主題表達需要,對某一物象進行不同層面、不同時空的累積性描述,即將一個意象疊加在另一個意象上。[3]通過意象的疊加,可以大大豐富核心意象的寓意,使作品由單調(diào)漸成豐富、由平面趨于立體。文學作品中,疊加組合式、整體式地建構一套內(nèi)在邏輯協(xié)調(diào)、內(nèi)涵豐富的意象系統(tǒng)更能增強表達力、深化意蘊、強化主題。
劉亮程的散文《寒風吹徹》是一篇內(nèi)蘊豐富的藝術性散文,《寒風吹徹》在意象營造上也采用了以核心意象為主、輔以恰當?shù)拇我庀髽嫵梢粋€整體式的組合意象系統(tǒng)來表達其復雜而豐富的人生體驗與感悟,取得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寒風”是《寒風吹徹》的核心意象,在文中“寒風”既實指自然的寒風(氣候寒冷),也虛指生活的寒風(家境貧寒)、心理的寒風(孤獨無助)、精神的寒風(恐懼死亡)、人性的寒風(情感淡漠)、生命的寒風(衰老病死)等。作者借助“寒風”這一核心意象表達了苦難與無情歲月蠶食人生,生命力圖抗拒寒冷卻終歸無力,展露了生命本質(zhì)的荒涼無助狀態(tài)。除核心意象“寒風”外,還輔以“爐火”“柴火”“春天”和“雪”“冬天”“黑夜”等次要意象,這些次要意象與核心意象配合使用,共同構成文本的意象系統(tǒng)。
在對《寒風吹徹》的文本解讀和教學處理中,大部分教師是扣住“寒風”這一核心意象來理解文本、設計教學的,這自然是合理的;而文本中那些次要卻不可缺少的輔助性意象也值得關注。
二、正面輔助性意象:冷色調(diào)意象
《寒風吹徹》中“雪”“冬天”“黑夜”等這類意象是冷色調(diào)意象,給人以寒冷之感,與“寒風”意象很類似,可起到正襯烘托、渲染強化的作用。
“雪”“冬天”這兩個意象往往相伴相隨地出現(xiàn)。文章從“下雪”開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雪在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頂和柴垛上,落在掃干凈的院子里,落在遠遠近近的路上。”作者說:“經(jīng)過許多個冬天之后,我才漸漸明白自己再躲不過雪?!蔽恼戮唧w描寫屋外落雪的景觀,寫雪漫天飛舞、到處覆蓋的情景。這些句子表達的不僅是冬天下雪這個自然節(jié)候,更讓人聯(lián)想到生命的冬天。作者明白了“生命本身有一個冬天,它已經(jīng)來臨”,作者看到了“母親斑白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jīng)來臨,那些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耙粋€人的冬天”指的便是生命的寒冬,“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預示著生命的衰老乃至凋零是不可阻攔的?!把薄岸臁币庀笈c“寒風”意象一起強化了人生之冬無法躲避的現(xiàn)實。“冬天”就是苦難、厄運等的代名詞,正如作為時令季節(jié)的冬天,無可阻止其迎面而來的步履一樣;每一個人的生命中,苦難、厄運、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
再如“還有他的比多少個冬天加起來還要寒冷的心境?”這樣的話語表面上抒寫生理的感覺,但又超越了生理,走向了心理、人生。又如“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這里的“雪”顯然不僅僅是自然氣候意義上的雪,更是苦難的象征;“過冬”也不僅僅是度過冬天,而是承受苦難或戰(zhàn)勝苦難之意,質(zhì)樸平淡的語言中包含雋永的哲理。
“雪”“冬天”這兩個意象與“寒風”意象同質(zhì)性明顯,容易引起讀者注意;而“黑夜”意象則易被讀者忽略,我們需關注這個耐人尋味的意象。實際上,“黑夜”意象在文學作品中并不陌生。如詩詞方面,納蘭容若在悼亡詞作中就有不少“黑夜”意象與中心意象“燈”組合運用以營造哀婉凄涼的意境;魯迅在散文詩《野草》中對“夜”的意象進行了多面構建運用,甚至在《吶喊》《彷徨》等小說中也精心設置了“黑夜”意象,表達自己對黑暗現(xiàn)實的苦悶孤獨之情和沉思審視批判等;當代作家余華也喜歡在其小說中透過“黑夜”意象來詮釋他對現(xiàn)代人生存的困惑和死亡的際遇等的思考。
散文《寒風吹徹》中的“黑夜”意象,在文本用語上未必直接用“黑夜”一詞,“夜”“夜晚”“暗”“天黑”等詞語都能表達類似含義、營造黑夜性氛圍的語句皆可視為使用了“黑夜”意象。正如文中核心意象“寒風”分為實指性的寒風和虛指性的寒風兩類一樣,文本里的“黑夜”意象也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實指的時間環(huán)境意義上的黑夜,一是象征性意義的黑夜。
文章開頭就用到了“黑夜”意象。先是說“我”在大雪紛飛的“黑夜”中圍爐漫想、沉思寒冷——“屋里光線暗淡”,然后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屋子里更暗了”。這兩處都沒有直接用“黑夜”一詞,但都用了“暗”一詞,營造的就是黑夜氛圍,寫屋里從光線暗淡到更加昏暗,體現(xiàn)了時間的變化、暗的程度的加深。此處“黑夜”意象指的是時間環(huán)境意義上的黑夜,是實指;這個屋內(nèi)的黑夜氛圍與屋外漫天飛雪的寒冷氛圍極為協(xié)調(diào)匹配,“我”正是在如此情境之中展開關于“寒風”的沉思與回想。
文中另一類“黑夜”意象則在實指時間環(huán)境的黑夜基礎上,還兼具象征意義。文中寫了“我”14歲時在冬天“夜晚”拉柴火的路上體驗寒風——我對寒冷的認識是從那些夜晚開始的;“我”在“黑夜”來臨時遭到了父親責怪——“黑夜”中凍壞一條腿,好不容易第二天“天快黑時”才拉著半車柴火回到家,卻遭到父親的責怪。這里的“黑夜”意象明顯滲透了“我”的情感體驗,“我”孤獨地從沙漠“黑夜”困境中回到家,迎來的卻是父親如“黑夜”般的冷漠。這自然與家境的貧寒有關,“黑夜”既是一種生存困境,也是心境孤寂無助的反映。文章結尾寫“我”在“黑夜”中徹悟寒冷——“雪越下越大。天徹底黑透了?!贝颂幍摹昂谝埂币庀箫@然也是具有雙重含義,既指天黑的時間和環(huán)境,也暗示任何人最終都將被寒風吹徹、生命的寒風(衰老病死)終究無法抵御的悲涼命運結局。
所以,《寒風吹徹》的“黑夜”意象可如此理解:一是實指的時間環(huán)境意義上的黑夜,具有營造環(huán)境、渲染氛圍、陪襯核心意象的作用;一是象征性意義的黑夜,與人的情感體驗融合,與生命本質(zhì)的孤獨、荒蕪相融合?!昂谝埂痹揪徒o人一種灰暗、凝重的感覺,這與全文的沉重陰冷灰色的基調(diào)是高度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此意象的運用有利于渲染悲涼氛圍。作者述說黑夜里的故事、在黑夜中沉思,在黑夜里一個人體味孤獨,似乎黑暗是生命始終無法擺脫的事實?!昂谝埂毕笳髦录诺男撵`世界,對于一個人來說,“黑夜”是生命之火熄滅的那一瞬間體會到的絕望與孤獨??梢姡昂谝埂币庀蠛芎玫剌o助、配合“寒風”核心意象傳達出生命力圖抗拒寒冷卻終歸無力人生現(xiàn)實,展露了生命本質(zhì)的荒涼無助狀態(tài),強化了主題、豐富了作品意蘊。
三、反面輔助性意象:暖色調(diào)意象
文中的“爐火”“柴火”“春天”等這些意象則是暖色調(diào)意象,給人以溫暖之感,與“寒風”這一冷感性意象相對,可起到反襯突出、強烈對比的作用。
文章開頭寫“我”在大雪飛揚中躲在屋里圍爐取暖,“火爐上烤著幾片饃饃,一小碟咸菜放在爐旁的木凳上”,這不僅寫冷,更以火爐烤著幾片饃饃折射出生活條件之寒苦。而“柴火在爐中啪啪地燃燒著,爐火通紅,我的手和臉都考得發(fā)燙了,脊背卻依舊涼颼颼的”一句的對比更加明顯,“爐火”給人帶來溫暖,但“脊背依舊涼嗖嗖的”,這就突出了這個冬天何其寒冷!又如:“今夜的我,圍抱火爐,再也暖不熱那個遙遠冬天的我?!边@里仍將寒冷與火爐比對,今天的熱火爐也溫暖不了多年前在寒風中凍壞了的“我”。14歲的“我”在一個夜里一人拉著牛車去沙漠腹地拉柴火,在沙漠中找“柴火”正是在寒冷中尋求溫暖。可父親對付出凍壞一條腿的代價才回到家的“我”卻滿是責備“怎么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令“我”內(nèi)心感受到冷漠無助,自然更加強化了對溫暖的渴望。在目睹“路人被凍死”后,“我”感嘆“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盃t火”意象的運用強化了“寒風”給“我”烙下的心理陰影之深、創(chuàng)傷之重,也反映出對“火爐”的溫暖、親情的撫慰的渴求。
在文中,“爐火”還和“春天”一起使用,也表達強烈的渴望。如寫姑媽“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戶,偎在一間矮土屋里,抱著火爐,等待春天來臨”?!按禾臁笔菧嘏?、幸福的代名詞,“渴望春天來臨”也正表達了人在風燭殘年之際,充滿了對活下去的企望、對溫情的渴望。年邁體病的人恐怕不僅需要“爐火”來暖身,更需要親情來暖心,才能對“春天”、對未來充滿希望。文中說:“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贝禾煜笳髦腋?、人生中的順境,一種美好的企盼。姑媽和母親等臨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樣,雖然,她們眼前沒有多少幸福時光,可是,她們卻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難與挫折,多一些順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火爐”“柴火”意象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貫穿全文始終,實是作家心中的“暖爐”,與“春天”一起象征內(nèi)心的希望、渴望,希望能驅逐人性的荒涼、燙平人性的皺褶,渴望生命達到一種和諧、美好、其樂融融的狀態(tài)。
由以上分析、品讀可知,文中那些非核心性意象不容忽視,它們都有輔助表達的作用,這些意象在文本中交替出現(xiàn),通過渲染烘托,把凄涼的氛圍營造出來,使核心意象的意蘊豐富而更加突出,核心意象和輔助意象整體配合運用,增強了這篇散文語言表達的詩性韻味,使文章主題更加深邃、耐人咀嚼。
對于《寒風吹徹》這類整體式系統(tǒng)性運用意象的散文的解讀與教學,我們在重點品讀了其核心意象的意蘊之后,也可引導學生對文本中次要的、輔助性意象作進一步的品讀,讓學生學會有意識地對文本意象的運用技巧予以關注,學會關注整體意象系統(tǒng)、全面細致地品讀文本,深入感受作品深厚的意蘊。
參考文獻:
[1]劉真福.散文意象說——以初中語文新教材課文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8.6(B):21.
[2]陳劍暉.論散文的詩性意象[J].社會科學輯刊,2005.4:162.
[3]尹均生主編.中國寫作學大辭典(第二卷)[M].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5: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