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永寶
摘 ? ?要: 面對課程思政這一“新事物”,國內相關機構和學者多年來從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多角度的“框架”論證和探索。筆者從“課程思政的內涵及其存在價值”、“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路徑探索”、“課程思政改革推進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問題”三個維度,對上述“框架”論證和探索中的創(chuàng)新之處或有益經(jīng)驗,進行梳理總結,謹供當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參考。
關鍵詞: 課程思政 ? ?建設改革框架 ? ?梳理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12月份作出“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的指示后,“課程思政”這個概念應運而生。
兩年多以來,國內相關機構和學者對課程思政這一“新事物”從理論和實踐上展開多角度的“框架”論證和探索。如何梳理總結這些論證探索成果當中的創(chuàng)新之處,汲取其中的有益經(jīng)驗成為當下有效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工作的客觀需求。鑒于滿足該需求的工作目前國內尚屬空白,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梳理總結: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及其存在價值
王海威、王伯承在《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一文中認為,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或幾門課,而是一種理念與價值的培育與輸送;它是把高校德育教學內容融入包括專業(yè)課或公共課在內的各門課程的教學,直接目標是實現(xiàn)全人員、全方位和全課程的一種育人模式。通過有選擇性地賦予一批適合思政化的課程德育內涵,將專業(yè)課程知識點與思政教育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以實現(xiàn)專業(yè)課“才育”與思政課“德育”的雙贏[1]。
楊涵在《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一文中進一步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改革通過深入挖掘專業(yè)課和公共課的德育因素,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構建思政理論課、公共素養(yǎng)課、專業(yè)技能課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和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與專業(yè)技能課教師協(xié)同聯(lián)動高校思政德育人體系,促進實現(xiàn)從“思政課程”主渠道平面育人向“課程思政“全方位立體化育人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2]。高德毅、宗愛東在《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一文中指出,課程思政就是要構建思政理論課、公共素養(yǎng)課、專業(yè)技能課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強調的是高校教育應具備360度德育“大熔爐”的合力作用。其中思政課要發(fā)揮“群舞中領舞”的作用,所有高校課程要實現(xiàn)“共舞中共振”的效應[3]。
在認識了課程思政的本質屬性后,何紅娟在《“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一文中,對課程思政的價值意義予以了高度評價:“課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變革、思政教育自身復雜性本質和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發(fā)展的必然,“課程思政”工作的推進必將實現(xiàn)課程系統(tǒng)性與協(xié)同性的耦合、課程理性價值和工具價值統(tǒng)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通[4]。這樣的評價與聶迎娉和傅安洲在《課程思政: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新視角》一文中的觀點具有高度的契合:我國高等教育要構建的現(xiàn)代課程體系設想是價值養(yǎng)成和知識傳授要相統(tǒng)一、立德樹人和知識育人要相統(tǒng)一、人格本位和知識本位要相統(tǒng)一;高校的通識教育改革要重構育人內涵、要回歸育人初心。課程思政建設改革與上述現(xiàn)代課程體系設想和通識教育改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5]。
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路徑探索
關于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推進路徑,目前國內絕大多數(shù)學者均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辯證關系中予以了探索。其中石書臣在《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一文中詳細分析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辯證關系:二者的核心內涵都是育人,二者的本質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任務和目標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內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二者的不同側重主要體現(xiàn)在思政內容、課程地位、課程特點和思政優(yōu)勢等方面[6]。
董勇在《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一文中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邏輯予以了闡述:正是在認真反思和審視了高校思政課的本質、使命、功能和邏輯的基礎上才產(chǎn)生了“課程思政”的概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是因時而進的思政體系重構,是因勢而化的思政理念升華,是因事而新的思政內涵轉型[7]。
張冬冬和李如占在《醫(yī)學高職院?!八颊n程”到“課程思政”轉變分析》一文中對“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轉變的價值和思路做了闡述:破除高校思政教育孤島效應和兩張皮現(xiàn)象,使高校育人從專課轉向全課、從專人轉向人人正是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轉變的價值所在。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轉變的思路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出新、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轉變的對策需要在分析各院校特殊性的基礎上做到因特而行、因時而行、因力而行[8]。
邱開金在《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一文中將上述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進一步具體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絕不是文字次序的簡單調換,它們具有完全不同的內涵和取向范圍。從本質上說,思政課程是一種課程體系,而課程思政則是一種教學體系。若要完成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成功轉型,思政之魂要統(tǒng)領教學體系的建構:思政在教學目標上的剛性要堅卓,思政在教學內容上的鮮活要放大,思政在教學評價上的底線不質疑[9]。
三、課程思政改革推進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問題
關于課程思政改革推進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李國娟在《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文中指出,“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思政”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院系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心;學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10]。至于這些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落實,梅強和吳月齊分別在《以點引線、以線帶面——高校兩類全覆蓋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和《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中指出,學校要做好頂層設計:宏觀上應圍繞立德樹人目標,依次明晰學校推進課程思政的理念、原則及途徑;微觀上應鼓勵一線教師積極探索,從上好一堂課程思政示范課做起,有意識地培育好若干門在全校覆蓋面寬、示范性好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或課程群,以此帶動全校課程思政和專業(yè)思政建設,增強課程育人效果[11]。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必須從三個方面著力:首先要加強作為第一課堂的思政理論課建設;其次,要推動專業(yè)課教師觀念的轉變,深入挖掘每一門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最后要進一步發(fā)掘實踐育人的有效渠道,發(fā)揮校園文化無形育人的重要功能,全面提高高校的育人工作水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