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該如何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探究性學習習慣,提高探究能力呢?筆者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借助問題,設置探究目標;尊重差異,鼓勵大膽探究;促發(fā)想象,引導深入探究”四個方面談了自己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指導;探究性學習;閱讀教學;多法并舉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應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教學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該如何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探究性學習習慣,提高探究能力呢?筆者在實踐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筆者認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首要任務。那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合理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即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中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fā)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盡量加強教學的活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活動中去感受,去體會。
當然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有好多種,如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直觀情境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創(chuàng)設等,不同的文章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一文時,我就采用直觀情境創(chuàng)設,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西藏的民俗風景圖,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雪域高原的牦牛、金碧輝煌的寺廟……在直觀感較強的圖片的沖擊下,學生發(fā)出一聲聲感嘆,情感也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時圖片戛然而止,教師說:“同學們,剛剛我們已初步領略了西藏一些美麗的景觀,然而在這里還有更加奇特的景觀,那就是——雅魯藏布大峽谷。它不僅有著美麗的傳說,而且還是世界最后一塊秘境呢?想不想一同去游覽一下,感受一下它的美麗與神奇?”通過直觀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激發(fā)起來,其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當然實踐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是一種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不錯的方法,例如在上《包公審驢》這一課時我就通過課本劇表演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的機會,做到文本與實踐相結合,許多學生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不斷討論,不斷探究,而且在原文的基礎上自編自創(chuàng)了許多合理的臺詞。通過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習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根本無須太多講解,學生在直觀情境中學習興趣已被充分激發(fā),文本的知識已在實踐中被挖掘出來。
二、借助問題,設置探究目標
問題往往是思維的催化劑,是學生探究所需的內驅力,它能激活學生身上潛在的求知欲望。在閱讀教學中如能充分發(fā)揮“問題”這一導火線的作用,就能很快讓學生擁有探究目標。而問題從哪里來?我想除了來自課本本身及教師提問外,更主要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當然針對小學生因受經(jīng)驗、閱歷知識水平等影響,有的還不知該如何質疑,這就要求教師適時進行方法引導,比如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質疑(即扣住課文中某個詞或句段展開聯(lián)想,從而引發(fā)質疑)、對比質疑(即在不同材料課文中找出共同點,并借此引發(fā)新的思考)、類比質疑(即在同一主題單元中找出其共同點極其細微差別,并探究原因,從而得出結論)等。
如在品讀《黑孩子羅伯特》這一課的“捐錢”這一部分時,老師就在學生認真閱讀文段后,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聯(lián)想質疑”,讓學生說說自己有什么想問的。經(jīng)過一番閱讀后就有同學問:麗莎對羅伯特那么好,為什么聽說麗莎可能會死,他還會打“寒戰(zhàn)”?有的同學問:“為什么課文寫羅伯特‘捐錢時不直接寫他掏出錢,還要寫他摸了摸口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學生的心靈是很敏感的,也是很獨特的,只要稍一啟發(fā)學生就能提出許多有價值,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然后老師再充分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一切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尊重差異,鼓勵大膽探究
語文教育的特點告訴我們:語文教育應把學生獨特多元的反應與語文熏陶感染有機結合起來。因為語文課程人文內涵豐富、多元化孕育了文本解讀的多樣性,同樣學生反應的獨特性、多元性則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過程的運動、體驗、成長的特點。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原有生活經(jīng)驗與閱讀體驗的不同,面對文本學生的理解感悟和情感體驗,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尊重這種差異,鼓勵學生大膽探究。
例如在學習《黃河之水天上來》這一課時,在學生中就產(chǎn)生分歧,有的同學說黃河真不愧為母親河,而有的同學則認為黃河現(xiàn)在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大隱患,沒什么值得驕傲的,于是圍繞著這個分歧,老師就引導學生進一步通過閱讀、查閱資料等手段深入了解黃河的過去與現(xiàn)狀,從而更深激發(fā)學生保護黃河的意識。通過主動探究,學生們還談到黃河斷流現(xiàn)象及黃河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環(huán)保意識,也加深對主題的認識。這正是尊重差異鼓勵大膽探究的意外收獲。
四、促發(fā)想象,引導深入探究
想象是一種溫故創(chuàng)新的思維活動,它能把許多看似遙不可及的東西聯(lián)結起來,如現(xiàn)實和理想、平凡和偉大、過去與現(xiàn)在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能適時促發(fā)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僅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及創(chuàng)新能力,也能使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的延伸與拓展。當然想象常有方式有好幾種,有抓住語句想象,根據(jù)情節(jié)想象,變換角度想象等。在教學《窮人》這一課時,老師在講到桑娜將兩個孩子領回后沒敢直接告訴丈夫的情節(jié)時,就引導學生進行變換角度的想象:如果桑娜把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的事直接告訴丈夫又會出現(xiàn)怎樣情景呢?于是學生通過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來描寫漁夫的表現(xiàn)及其內心世界。有學生寫道:咱們鄰居西蒙死了,我把她的兩個孩子抱過來。漁夫聽完后,搔搔后腦勺,飽經(jīng)滄桑的臉上一下子眉頭緊皺,然而又隨即說道:也好,是該把他們抱過來,那兩個孩子這么小就成為孤兒,也夠可憐的,我們再窮,也有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餓死呀!多么樸實而又合理的想象,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語文素養(yǎng)也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
五、結合專題,指導針對性探究
縱觀我校現(xiàn)用的教材(北師大版),主要由幾個相對獨立的專題組成,而每個專題在兼顧語文知識的同時,都涉及人文性內容。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去探究,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同時也合理滲透人文、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學中立足課內而功在課外,通過實踐自主探究,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因為,語文教材中每個專題,都涉及很多課外的東西,這就對老師與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課前做好大量的閱讀調查并收集資料準備的工作,如在學習以“母親河”為主題這一單元時,老師除了讓學生從文中了解了:古往今來,黃河、長江用它博大的胸懷孕育、滋養(yǎng)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更多讓學生動手去查找有關描寫母親河的詩歌和文章,收集有關母親河的“過去與現(xiàn)狀”的相關資料,通過一番有針對性的專題探究,學生不僅對課本知識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對“母親河”有更深了解與認識,同時在實踐中也產(chǎn)生別樣的情感,同學在贊美母親河壯麗的景色、悠久的歷史的同時,也產(chǎn)生濃濃憂患意識。因而就有同學動手寫起倡議書,倡議大家共同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闭\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但它的目的只有一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在語文教育的芳草地里,讓我們一起來共同努力,不斷探究,用更多不同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去點亮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陳瓊花,女,1978年生,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探究性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