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蕓卉
生活教育理論是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來的,具體內容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合一”。當今中國的小學音樂課程中體現(xiàn)出來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生活教育理論,大部分小學音樂老師都會充分利用此理論來進行教學。也正是在這種理論的作用下,中國小學音樂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一、教從生活中來
生活是教學的最好題材來源。它不僅能使教學更加豐富,還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小學音樂課程來說,更是如此。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學時,一定要做到把生活融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感受與鑒賞的興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拉近小學生和音樂之間距離的最有效的紐帶,讓他們在享受快樂的同時,還能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的興趣是小學生音樂教學的關鍵所在。為了能把這一點做得更好,教師應該對小學生實施生活化的教育,把生活帶入課堂,讓學生帶著對音樂的真情,感悟音樂帶給人們的美好人生,這樣才能享受鑒賞音樂的樂趣之所在。
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激趣。如欣賞課程標準教材《小天鵝舞曲》時,就可以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給他們講天鵝湖的故事;又如在欣賞《青蛙合唱》之前可以用謎語導入的方法,這樣就能吸引學生從而集中注意力。其次,用學生在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來激趣。如在樂曲《在鐘表店里》時,我先讓他們當一回小作曲家,讓他們描述下在鐘表店里能聽到什么聲音,這時學生的興趣就會被老師調動起來。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放《在鐘表店里》,學生就會聽得津津有味,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相當飽滿,還學會了音樂表現(xiàn)的基本手法,教學效果較好。再次,用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激趣。如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欣賞《小拜年》時,可將這課內容放在寒假后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來上。首先播放過年的熱鬧場景,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最后帶學生領略東北過年的喜慶場面。由于學生有了親身體驗,所以在欣賞時能很投入地加以感受,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學從生活中來
(一)結合自然,感受聆聽
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適時地將學生帶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讓學生身處自然環(huán)境中,用心感悟音樂、聆聽音樂,領悟音符的跳動,感受音樂的靈魂,體驗音樂帶來的愉悅感,跟隨音樂的愉悅的節(jié)奏體驗大自然風情萬種的魅力,從而獲得審美體驗,并提升兒童音樂審美的情趣。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山谷春游,在山谷中讓學生慢行,體驗山谷的靜謐和空曠,以及春天萬物復蘇的景象,讓學生身處山谷的情境中,慢慢品味、感悟。隨后,教師讓學生在靜謐中聆聽《山谷靜悄悄》《春天在哪里》等事先選好的符合情境的歌曲,讓學生結合自身感受,領悟大自然的靈魂和音樂的靈魂。在山谷和山澗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心傾聽各種鳥兒的叫聲,體驗鳥叫聲的音律起伏,品味其心情。這樣可以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無限魅力,把自己對樂符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用自己的形式表現(xiàn)出對大自然魅力的感悟。
(二)結合生活經驗,感受聆聽
生活化的音樂教學模式重點是面向生活,走向生活。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學相統(tǒng)一、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在音樂的學習中變得更加積極,更加好學。
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將抽象的音樂節(jié)奏與學生的日常經驗和知識相結合。比如,教師可以根據(j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聲音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節(jié)奏的掌握,如馬蹄聲、知了聲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愛的各種小動物的叫聲節(jié)奏,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通過模仿的教學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音樂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把抽象的音樂節(jié)奏變得更加具體化和實質化,使枯燥無味的音律和節(jié)奏變成了美妙的樂符。這樣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使韻律感變得更加實質化,也使學生對音樂節(jié)奏和韻律感的掌握更加容易,從而提高學生的樂感和節(jié)奏感,提升審美素養(yǎng)。
三、做從生活中來
(一)結合實踐活動,感受聆聽
音樂學習不是單純的音樂節(jié)奏、音律等的學習,還要將舞蹈、表演、演奏等與音樂的學習相結合。因此,在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并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習音樂基礎文化知識、基本技能技巧,加深培養(yǎng)音樂興趣。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能采用的方式有很多,如表演、創(chuàng)作、演奏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音符、歌曲內容等設計有情節(jié)的音樂表演活動,使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展示自己的才能。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結合游戲,感受聆聽
游戲精神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可以把各種體裁的游戲帶到教學中來,激發(fā)小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小學生唱歌具有拖長音、缺乏輕巧靈活的缺點,而跳繩是快捷、輕巧靈活的游戲,因此,可以將跳繩游戲與音樂相結合,改善小學生拖長音的習慣。跳繩的學生跳得快,就讓學生唱得快。學生唱歌的節(jié)奏與游戲輕巧靈活的節(jié)奏同步,可以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提上速度,將歌曲的輕盈活潑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無意中,通過游戲改變學生拖長音的習性。
“生活即教育” 在小學音樂課程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生活是音樂教學的源泉,生活化的音樂教學必定會成為未來音樂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這不僅是因為小學音樂教學生活化為兒童創(chuàng)造了溫馨、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更是因為音樂教學生活化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感受音樂節(jié)奏的靈魂,體驗音樂節(jié)奏帶來的酸甜苦辣,對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情趣、音樂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昆山市巴城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