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強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及由此帶來的先進的體育科研手段和方法的不斷出現(xiàn)和應用,短跑也成為目前田徑教學最為敏感的技術(shù)問題,怎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初中學生跑步的速度,將成為每一位中學體育教師所面對的難題。鑒于此,主要分析短跑中腳著地的方法對跑速的影響,并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的問題和靈活運用的方法。
【關(guān)鍵詞】制動力?蹬地時間?重心運動軌跡?身體健康?動作技術(shù)?教學建議
廣東歷年來的升中體育考試,無論項目如何改變,跑步是必考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學生跑步的速度,是每一位初中體育教師要面對的問題。而要提高跑步的速度,先要分析清楚影響跑步速度的因素。我們知道,影響跑步速度的因素很多,其中跑步中腳跟著地是眾多因素之一。
短跑中腳前掌著地,是短跑的一個細節(jié)動作技術(shù)。教學中,如果面對的對象是初中學生,不注意、不強調(diào),學生很容易在短跑練習時學會腳跟著地的錯誤動作技術(shù)。為什么說腳跟著地是短跑中的錯誤動作技術(shù)?
一、技術(shù)分析
1.制動力大。短跑過程中,無論腳跟著地或腳前掌著地,都會產(chǎn)生制動力,不過兩者所產(chǎn)生的制動力大小不一。短跑中腳跟著地所產(chǎn)生的制動力大于腳前掌著地所產(chǎn)生的制動力。由于制動力大,向前跑的水平作用力就減少。
2.蹬地時間長。短跑時,無論腳跟著地或腳前掌著地,腳跟著地后再到腳前掌后蹬地,腳跟需要位移一定距離h,花去一定時間t,假說腳前掌后蹬離地的速度為v,側(cè)t=h/v。初中男學生跑100m,估計需要56步至65步,那么跑完100m多花去的時間等于56×h/v秒至65×h/v秒;如果是女學生,所花去的時間會更長。
教學實踐中,測28名男學生100m跑的平均時間是13.6t,平均速度是7.23m/t,而測量腳跟位移的距離h平均為6.76cm,這樣腳跟每次位移花去的時間平均是0.0093t,跑完100m多花去的時間等于0.52t至0.605t。而腳前掌著地轉(zhuǎn)入蹬伸時,不經(jīng)過腳跟位移一定距離所花去的時間h/v秒,從而縮短了蹬地時間h/v秒,提高了跑步速度,使跑完一定距離所需要的時間減少。
3.重心運動軌跡波動大。短跑中腳跟著地,人體重心運動軌跡會隨著腳跟著地、提起而下上波動,偏離直線,由于重心不穩(wěn),動作技術(shù)發(fā)揮不暢,限制了小腿折疊程度和送髖、抬大腿的幅度,不利于提高步長;短跑中腳前掌著地,人體重心運動軌跡波動小,呈直線,且保持高重心,有利于小腿折疊、送髖、大腿前抬,易提高步長。
二、對身體健康產(chǎn)生的影響
短跑中腳跟著地,訓練時間長了,會影響身體健康。
每人的足弓雖然好壞有所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緩沖跑步所產(chǎn)生的震動,減少對內(nèi)臟、腦和膝關(guān)節(jié)以及其它器官系統(tǒng)的影響。這么說,在短跑中是不是腳跟著地或腳前掌著地,足弓都起到緩沖作用?答案是否定的。足弓告訴我們,如果短跑中腳跟著地,足弓的緩沖作用得不到發(fā)揮;反之腳前掌著地,能充分發(fā)揮足弓的緩沖作用。
短跑中腳跟著地不能發(fā)揮足弓的緩沖作用,而腳前掌著地很好地發(fā)揮足弓的緩沖作用,對身體各部位包括內(nèi)臟、腦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容易引發(fā)膝關(guān)節(jié)的損傷,而且腳跟經(jīng)常與硬地碰擊,還會使腳后跟皮下脂肪墊受損,引起腳后跟痛的毛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在短跑中腳跟著地,使腳后跟皮下脂肪墊受損,引起腳后跟痛的例子并不少。
三、提高對腳前掌著地技術(shù)的認識
教師是否思想重視,看老師的組織教學和面對問題的態(tài)度;而要學生思想重視,必須讓學生清楚短跑中腳跟著地制動力大、蹬地時間長、重心運動軌跡波動大、影響身體健康。學生清楚個中的理由,自然從思想上、行動上重視,并自覺克服困難,與此同時,積極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指導,認真練習,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掌握好腳前掌著地的動作技術(shù),實是事半功倍;反之,學生不清楚個中理由,被動去接受,表面上服從教師的指導,按教師的指點去練習,但由于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掌握好腳前掌著地的動作技術(shù),將花去更多的時間、心血、精力,實是事倍功半。
四、當前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短跑中腳前掌著地的動作技術(shù),易學易講。課堂上,教師針對這個動作技術(shù),清楚地講解示范后,學生很快就掌握,在練習時有模有樣,但要使學生牢固掌握,達到自動化,是不那么容易的。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下面情況:在學生練習時,很好地掌握了這個動作技術(shù)了,下節(jié)課進行練習時,學生又自覺和不自覺地腳跟著地了;有時,教師多次提醒、多次強調(diào),有部分學生還時腳跟著地,如此反復,原因何在?學生跑步中腳跟著地,不是一天的事,已經(jīng)成為習慣,想一時糾正比較困難,要有一個適應期。
腳前掌著地動作技術(shù),要求踝關(guān)節(jié)、足弓、小腿后群肌肉等部位的力量較強,剛好相反,由于初中學生相關(guān)部位的肌肉相對薄弱,學生初學腳前掌著地動作技術(shù)時,有關(guān)部位的肌肉疼痛難忍,如果意志不堅強,是不容易長時間堅持的。因此在教學前,教師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不要把責任放在學生的身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踝關(guān)節(jié)、足弓、小腿后群肌肉等部位的力量。
五、腳前掌著地技術(shù)在教學中的實施內(nèi)容的安排
教學時,教師要講清楚動作技術(shù)要領(lǐng)、關(guān)鍵、重點、難點和腳前掌著地跑步的理由,以后每上跑步課時注意強調(diào)、提醒外,還要牢記輔助練習是好幫手。通過教學實踐和對學生掌握腳前掌著地技術(shù)的效果進行分析,本人總結(jié)出了在教學中的實施內(nèi)容的安排,希望能為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鑒。
1.準備活動時,進行慢速至中速跑練習,距離最少400m,要求學生在跑步過程中,腳跟始終離地,體會腳前掌著地的動作技術(shù)。
2.小步跑、高抬腿跑、小車輪跑等練習,注意強調(diào)腳前掌地。
3.適當安排提踝練習或50m至100m足尖走練習。
4.有針對性地進行后踢小腿練習:原地雙手叉腰后踢小腿練習,速度由慢到快;后踢小腿跑練習,要求慢速至中速,雙手叉腰,距離50m至100m;后踢小腿跑練習,要求中速至快速,結(jié)合擺臂,距離100m至150m。
5.綜合練習:50m后踢小腿跑,接50m大車輪跑,接30m大步彈性放松跑,速度由慢至快,熟練后可以進行比賽性練習。
6.放松活動時,進行向后跑的練習,開始由慢速到中速,距離30m為宜,學生熟練掌握后,可以舉行比賽,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短跑中腳跟著地對跑速和人體都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初中學生必須科學地掌握腳前掌著地的動作技術(shù),從而提高技術(shù)的運用能力,達到全面提高體能健康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體育院、系教材編審委會《田徑》編寫組.田徑[M].人民體育出版社,1983.
[2]體育院、系教材編審委會《運動解剖學》編寫組.運動解剖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