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萍
于笑笑是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的客服人員,她性格開朗,愛開玩笑。同事們都親昵地叫她“開心果”。
于笑笑確實是一個心態(tài)積極的人,大家很少見她愁眉苦臉,任何時候她看起來都是能量滿滿。她的妝容總是精致的,衣服總是搭配得體,辦公位上貼滿各種勵志小紙條,比如“加油”“今天你微笑了嗎”“你是最棒的”。
可是,充滿正能量的于笑笑最近卻突然辭職了,原因竟是患了嚴重的抑郁癥,不得不入院強制治療。同事們議論紛紛,積極樂觀的于笑笑為什么會得抑郁癥呢?
反向形成,顧名思義就是往相反的方向去形成。在心理治療領域,這是一個專業(yè)名詞,形容人們把不能接受的想法、感受和欲望轉化為相反行為的現(xiàn)象。如果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反向形成就是和自己的潛意識愿望反著來。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使用反向形成這種心理防御機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誰不喜歡天天躺著曬太陽,讓別人供養(yǎng)自己呢?可是要在這個社會上生活,人必須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也被要求必須遵守某些社會規(guī)則,這時候人就得學會跟自己的天性反著來—每當心里涌起好逸惡勞的想法和渴望時,反而要努力地去學習和工作賺到生活的資本,讓自己過得更好。每當想躺著曬太陽讓別人供養(yǎng)自己時,啟動了反向形成心理機制的你反而會去付出,去關心和照顧別人,通過這種方式你便會得到一段好的關系,以滋養(yǎng)自己的身心。
反向形成的本質是人們發(fā)展出來適應社會的一種重要能力,然而如果人們過度使用這種能力,在任何事情上都使用反向形成則會出現(xiàn)問題。當面臨沖突時,沒有其他選項,只會使用反向形成,久而久之,就會帶來一定的心理傷害。比如,當人們感到生氣時,原本可以有很多種選項:
1.若環(huán)境安全,就跟對方表達自己的生氣;
2.環(huán)境不安全,暫時壓抑生氣,另外找渠道發(fā)泄怒氣;
3.合理化那個生氣,安慰自己說這沒什么好氣的;
4.轉移注意力,把生氣的感覺放到一邊;
5.在心里感受那個生氣,同時詢問自己為何生氣,理解這個生氣的意義。
可是對于只會使用反向形成的人,唯一能想到的選項是:對那個惹你生氣的人超級友好,熱情地打招呼,向對方表達關心,試圖讓對方覺得你是一個很好的人。
另一個過度使用反向形成的例子是:你非常害怕那種看起來很嚴厲的人,你本能地想遠離他們,然而在現(xiàn)實中你的做法卻是主動向他們示好,還不斷恭維、討好他們。
于笑笑則可能在采取另一種更加極端的做法。由于各種各樣復雜的原因,其實她經(jīng)常感覺情緒低落,她的內心是悲傷、無助、痛苦的,可是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感受,只能給自己帶上一副假面,讓自己看起來很積極,很快樂,一切都非常好。
當小孩子體驗到痛苦時,會本能地尋求媽媽的懷抱,渴望被媽媽擁抱、撫慰、保護。在媽媽具有安撫作用的反應中,重新恢復安全的感覺。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會自我擁抱,自我安慰,內心的韌性逐漸增強。當他們長大后,遇到挫折時,會回憶起媽媽帶給自己的安全感覺,進而有能力從挫折痛苦中恢復能量,也有能力去尋求類似媽媽懷抱的關系,如朋友、愛人、師長的支持。
在高質量的關系里,人們的痛苦會被看見,被理解,被包納,會使得那痛苦的體驗變得能夠承受。
然而,我們中的一些人,無法在生命的早期得到養(yǎng)育者足夠多的情感回應,以至于他們在成年后也不具備自我安撫和尋求他人支持的能力。在遭遇挫折和痛苦時,這些童年沒有得到足夠回應的人會覺得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為了“鍛煉”自己的承受能力,他們只好自行創(chuàng)造或強化各種應對方式,而反向形成是其中較為常見的方式。
也許在某次悲傷無助時,于笑笑嘗試強行要求自己積極正向,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情真的好多了。她以為找到了抵御痛苦情緒的良藥,就此形成一種固化的模式:每次遇到悲傷無助,就讓自己充滿積極的正能量,從此不再努力去尋求有支持性的親密關系。
殊不知,過度使用反向形成心理防御機制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于笑笑感到無人關心她,沒有人可以為她提供依賴,那種“世界那么大,內心沒有家”的感覺,讓她越來越悲傷,越來越無助,最終導致抑郁住院。
在于笑笑童年時期,爸爸長期出差外地,因為父母感情不好,她的媽媽顯得郁郁寡歡,經(jīng)常獨自呆坐。所以于笑笑從小就乖巧懂事,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不給媽媽增添一絲負擔。親戚們都夸于笑笑獨立能干,但她的苦,卻只有自己知道。
對于笑笑來說,想要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首先要能意識到問題的來源。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未向任何人尋求幫助,以至于每當她體驗到自己有依賴他人的渴望時會感到羞恥和恐懼,這使她在生活中過度使用了反向形成防御機制,造成了自身的抑郁問題。
其次,要能夠理解和認同自己的需要,認識到依戀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且是一種生理需求而不僅僅是心理需求。
最后,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嘗試去交朋友。把那些有能力傾聽和理解自己的人挑選出來,去和他們保持情感上的連接。
如果于笑笑能夠從情感關系里得到溫暖和支持,就不會再過度依賴反向形成的心理機制,那將使她的內心更有力量,更能享受生活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