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喜才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改深入發(fā)展,教學思想、育人手段、教育體系隨之優(yōu)化,帶領教師走上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之路,旨在拓寬教育途徑,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新時期教育教學切實需求,助力教育事業(yè)穩(wěn)健發(fā)展。其中,課程標準是檢驗教師教學思想先進性、育人手段有效性、教育體系完善性的重要標準,為此教師需從實際出發(fā),通過教學實踐檢驗教學方略可行性,依據教學成果予以調整,賦予課堂教學科學性?;谡n程標準,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略,以期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程標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學生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參與到該課程教學活動中,可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塑造優(yōu)秀人格,充盈精神世界,認可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其科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奠定基礎,然而有些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影響,未能秉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爭優(yōu)教育理念,沿用灌輸式、模式化道德與法治教育手段,無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降低課堂教學質量?;诖?,為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基于課程標準探尋相關教學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遵從原則,創(chuàng)設優(yōu)質道德與法治講堂
教學原則是指引教師優(yōu)化配置教育資源,科學開展教學活動,有效落實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教師教學實踐行為只有符合教學原則,才能創(chuàng)設高效講堂,這就需要教師立足新課程標準,遵從以下幾個育人原則:第一,知識先導,素養(yǎng)提升。教師需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在新課程標準指引下,賦予教學內容更多教育意義,確保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更多終身受用的知識及技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例如教師在進行“走進社會生活”教學時,不僅需教授學生遵守社會規(guī)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持下科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還需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社會生活中積累經驗,塑造優(yōu)秀品格,提高個人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具意義。
第二,靈活機動,與時俱進。教材編寫具有滯后性是客觀事實,國家建設發(fā)展腳步從未停止,為此教師應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載體,搭建學生與時政互動平臺,使學生得以跟隨國家建設發(fā)展步伐不斷成長,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教育體系靈活機動,積極踐行新課程標準,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社會生活講道德”教學時,可以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搜集生活中發(fā)生在學生身邊有關“道德”的小事,使學生對“道德”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落實教學目標的同時達到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目的。
第三,積極教研,能力提升。教師作為新課程標準踐行者,課堂教學活動組織者,學生學習引導者,需秉持教學研究原則,實時分析教學實況,根據學生學習狀態(tài)、教學任務完成度以及課程標準開展教研活動,不斷調整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提升教師育人能力,為完成新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學任務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結束“社會生活講道德”教學后,發(fā)現學生并未能有效理解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教研明晰教學內容“教育性有余、引導性不足”缺陷,為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追加“實踐教學”比重,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真正融入社會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實踐中糾正學生行為習慣,教師反復強調的知識都不如學生實踐一次記得扎實、理解得透徹,為此通過教研教師明晰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有“實踐教學”的一席之地,通過實踐磨煉學生意志,引導學生塑造優(yōu)秀品格,以實踐為紐帶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削減教師育人阻力,繼而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
二、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自新課程標準推行以來,教師已然明晰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的重要性,只有一切教學行為、教育目標、教學體系以學生為核心,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引導其自主學習,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基于課程標準,秉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旨在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將學生的思緒、精神、情感及行動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在落實教學目標的同時,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人遵守規(guī)則”教學時,可率先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因不遵守規(guī)則而釀成的慘劇,有的學生想到由一根煙頭引發(fā)的森林大火,有的學生想到因酒駕、疲勞駕駛引發(fā)的交通事故,還有的學生想到自身因違反校園安全法規(guī)引發(fā)的意外事故,教師隨即提出討論話題,如“規(guī)則與你我的關系”等,繼而通過生活化案例引出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實現學生思維與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無縫銜接,削減課堂教學阻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確保學生始終處于課堂教學主體地位,契合課程標準,落實教學目標[1]。
三、和諧互動,發(fā)揮教師引導育才能效
新課程標準不僅要求教師傳授學生書本知識,還需教師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尊重學生教育主體地位基礎上,積極發(fā)揮自身“引導者”能效,通過與學生實時互動,確保學生可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更多收獲。
例如,教師在進行“網絡生活新空間——合理利用網絡”教學時,可以鼓勵學生在自主預習基礎上,利用IT技術、互聯網資源,從“小老師”視角出發(fā),創(chuàng)設個性化教案,并拿到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诋斍啊盎ヂ摼W+教育”體系日趨完善,通常情況下教師有能力、有條件,將學生電子版、個性化“教案”展示出來,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自學任務基礎上,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思考探究等核心素養(yǎng),其中學生自主制作“教案”的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掌握網絡資源合理利用方法的過程,同時教師需針對學生自學疏漏之處予以補充,達到充實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有關網絡的法律法規(guī),如《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使學生得以樹立法治意識,明晰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的重要性,并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爭做一名合格網民[2]。
四、創(chuàng)新優(yōu)化,發(fā)揮新型教學手段教學實踐優(yōu)勢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拓寬教學思路,擴充教學資源,賦予課堂教學科學性、發(fā)展性、豐富性,使教學體系更加完善,基于此教師需秉持與時俱進理念,立足新課改背景,不斷學習教學手段,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情況著手,靈活配置教育資源,發(fā)揮新型教學手段教學實踐優(yōu)勢。
例如,教師在進行“成長的節(jié)拍——中學時代”教學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鼓勵學生運用表演的方式,將其“成長心理”演繹出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本章節(jié)教學內容產生期待,奠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基調,同時培養(yǎng)學生表現力及自信心。再如教師在進行“生命的思考——生命可以永恒嗎”教學時,可以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法,為學生播放《超人》《超體》《降臨》等科幻電影,將學生的思緒帶入課堂,為開展教學活動做好鋪墊,教師隨即詢問學生如何理解“生命”,生命是否可如科幻電影中的角色般永恒,其中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理解、體悟、詮釋生命的過程,繼而有效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凸顯新型教學手段實踐價值[3]。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無法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勞永逸,為此教師應不斷累積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經驗,根據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需求,結合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需求等變動因素,合理調配教育資源,持續(xù)優(yōu)化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使其更具育人能效,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時俱進。例如教師在進行“積極奉獻社會”教學時,可以采用“信息技術+任務驅動+實踐活動”綜合型教學模式,率先利用IT技術及網絡資源為學生播放一段四川涼山森林火災撲救視頻,在視頻中消防官兵為保護人民群眾奮不顧身的精神極為感染學生,隨即教師提出學習任務,如“如何理解奉獻?”“通過觀看視頻你有哪些啟發(fā)?”等,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同時組織學生到當地消防部門進行參觀學習,感受消防官兵每天的訓練及其為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引導學生成為一名“安全消防小衛(wèi)士”,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分享實踐心得,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力量積極奉獻社會,使教師得以通過持續(x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落實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五、探討總結,完善基于課程標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
在傳統(tǒng)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重進行教學總結,有時甚至無法給學生預留回顧所學內容的時間,影響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效?;诖耍谡n程標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若想得以有效提高,教師需通過教學總結彌補育人缺陷,夯實基礎知識,突出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點,助力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思維,繼而提高課堂教學綜合質量。為凸顯學生課堂教學主體地位,教師需在生本教育理念加持下,與學生共同探討總結教學內容,營建師生高效互動的育人氛圍,在完善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在進行“做守法的公民”教學時,可以在課程結尾處預留5~10min繪制思維導圖,將依法治國含義、依法治國基本要求、依法治國本質、實行依法治國意義、法律與道德關系等要點知識視為思維導圖關鍵詞,引導學生回憶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填充到思維導圖空白之處,同時師生以學生所提全新關鍵詞為基點進行探討而后決定是否將其納入思維導圖中,其中學生填充、拓展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梳理道德與法治學習思路,完善自主學習體系,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并深入掌握所學內容的過程,同時可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凸顯基于課程標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價值,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教師可將思維導圖創(chuàng)設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所學內容繪制思維導圖,繼而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完善基于課程標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
綜上所述,為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教師需立足新課改背景,積極學習課程標準,秉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創(chuàng)新實踐等教育教學理念,摒棄教學舊態(tài),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模式,以新型教學手段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實踐、科學探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素養(yǎng),能在生活中靈活運用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繼而提高課堂教學綜合質量。
參考文獻:
[1]林秀玉.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8(93):18.
[2]李娟.淺談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8(28):55-56.
[3]茍有東.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新課程(中旬),2018(1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