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青少年是最有朝氣、最富活力的,也是將來承擔建設祖國重任的重要力量。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他們的人格意識、自我意識等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形成。但是,處于青春期的少年一旦學不好道德與法治知識,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從而出現各種問題。對青少年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非常重要。針對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效開展探討策略,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多向他們講授一些關于法律的知識,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過于傾向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與實際相脫節(jié),沒有把此門學科的教育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學生處于機械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死記硬背理論知識,不能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模式顯然違背了素質教育教學理念。該科教師重新對教學模式的構建,積極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幫助青春期的學生學好該課,才能促使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那么,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開展呢?
一、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道德與法治知識偏抽象,對學生強行灌輸會適得其反。教師要建立平等關系,營造自由化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更愿意向教師吐露心聲。例如,“青春期的煩惱”一課,學生可匿名用紙條傾訴煩惱,課上隨機抽選,選出幾條與大家共同討論。不難想象,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寫出的這些煩惱具備共性,很容易引起共鳴,經過討論,確定最有效的解決方案。當然,教師的適時總結能進一步簡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做進一步了解學生,而且教師還能通過扮演“知心天使”引導大家放下心中的疑慮、困惑,對逐漸擺脫青春期的煩惱幫助較大。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增強教學效果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達到教學之目的,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性增強。教師應根據學生現階段的思維及身心特點,盡可能地將一些枯燥、單一的問題轉變?yōu)樯鷦?、有趣的問題,促使授課目標的一一落實。例如,在講“環(huán)境問題”知識點時,巧妙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關于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新聞報道。待觀看完畢后,進行問題的設置,如,“為什么生態(tài)會遭到破壞呢?”“作為地球的一分子,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呢?”“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有哪些行為是在破壞環(huán)境呢?”等,結合教材內容及相關資料,使學生深究這些問題。利用情景的創(chuàng)設,集中了學生的專注力,激發(fā)其參與興趣,課堂教學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道德和法治課中豐富教學方式
在課改的新形勢下,教師不僅是授業(yè)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豐富教學方式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任何教學目標的建立都需要以生為主,教學的對象是學生,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會更高,才能更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如,對于所學內容中的典型事件、人物等,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強化生生間的交流,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還有效培養(yǎng)了青少年的個人素質。
四、注重在生活中運用法治意識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的是為促進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自身利益被侵害,要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诖它c認識,道德與法治教育最終落腳點—體現在社會行為而不是口頭甚至考試。讓學生時刻樹立法治意識,用法律思維服務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當我們購買到偽劣、過期、以次充好等產品時,一定要及時向工商局、消費者協(xié)會反饋,通過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權利。此外,我們在享受自身法律權益的同時,也要注意不去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避免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采用合適的教學模式實施法律教學活動意義不言而喻。
五、應用信息技術,提供實踐基礎
道德與法治課程開設的最終目的是增強青少年的法律意識,促使其道德素質的形成。例如,講“誠實守信”內容時,先播放一個小視頻:一商家為保障自己的經濟收益,會用一些過期產品打促銷活動,以打折的形式吸引顧客的注意,賣給顧客,實際上這種行為對消費者而言是欺詐性的。待視頻播放完畢后,引導學生:“大家對商家的這一行為有什么看法?”“這位商家違背了什么?”借此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在探討中保持思維的活躍性,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明白誠實守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為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打下良好基礎。
在初中階段實施法律教育,對于學生自身法律意識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善于鉆研教材,不斷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模式,把教材中固定的、靜止的文字內容轉變成為豐富多彩的、動態(tài)的生活,使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時能深刻地認識到其意義所在,并把所學知識反作用于生活,學以致用,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道德與法律的意義,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的力量,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質與法律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大文.關于學生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機結合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54-58.
[2]鐘曉琳,朱小蔓.主流價值通達學生主體生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設計理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7(4):18-23.
[3]張長青.學科融合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改革途徑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6):176.
[4]虞曉波.新課改下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5(1):135.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