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要:小學階段是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兒童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教師要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共同發(fā)展,首先要了解各階段學生的思維水平,然后結合具體教學內(nèi)容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小學英語教學倡導教學活動化,在教學中特別強調語言學習要融合多感官活動,多融入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內(nèi)容,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 英語素養(yǎng) 培養(yǎng)
課程性質的定位明確了英語語言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在外語學習這項智力活動中認知與情感同樣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不可分割的,外語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建構的過程。英語學習為學生打開用另一種語言學習的大門。與其他學科領域相比,外語課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學習和其他文化的興趣。外語學習可以增強兒童的學習動機和成就感,促進學習外語積極態(tài)度的形成。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經(jīng)歷可以使其“更有信心”,同時,通過外語學習所獲得的成就感可以極大地激發(fā)他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熱情。這種輕松、愉快的外語學習經(jīng)歷也許會對他們探索更多未知世界的自信心和學習欲望具有促進作用。
一、有利于學生開闊文化視野
文以載道,說的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承載著人們的文化,也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英語作為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學習英語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歷史及風土人情。在小學英語教材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本國和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禮儀、習俗風貌等豐富內(nèi)容;要學習包括表達思維活動(同意、幫助、邀請)、情感態(tài)度(喜歡、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態(tài)度(抱歉、寬恕、感謝、贊成、關心)、社會文化(介紹、問候、告別、就餐、看病、慶賀)等多個語言功能項目的具體內(nèi)容;還要學習包括人與自然、人生哲理、健康生活、社會禮儀、風趣幽默等各方面的知識。這些語言材料中隱含和浸潤著的人文精神的內(nèi)容是獨有的,這些人文素養(yǎng)的課程內(nèi)容是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學習外語對兒童的品格發(fā)展也有好處。比如,對他人更具包容性,更能面對較為敏感的話題,也更能理解他人說外語時的困難,在多文化的場合下也更容易與他人相處自如。
二、促進學生的心智發(fā)展
語言交流只是外語學習的目標之一。心智是人的心理與智能的表現(xiàn),是人的全部精神活動的總和,包括情感、意志、感覺、知覺、表象、思維等。
1.外語學習對人腦發(fā)育和智力發(fā)展的影響
對于母語和外語學習之間的關系和影響,研究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外語學習者在學習第二種語言時會影響母語的發(fā)展,甚至會影響學業(yè)成績和智力發(fā)育。有的學者認為這并非壞事,就是這種干擾迫使大腦去解決內(nèi)部沖突,從而增強了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認為在使用不同語言交流時,人們需要不斷轉換對象,從而使緊迫能力得以提高。神經(jīng)影像學研究結果表明,人腦能夠適應運用語言區(qū)同時加工兩種語言,而不會造成大腦的困惑。通過對雙語兒童的研究證明,從小就接觸兩種語言的兒童腦中灰質更多,密度更大?;屹|涉及信息處理,包括記憶話語能力和感官知覺。所以,兒童學習外語有利于學生大腦的發(fā)育。Abrahamson 認為,學習外語能夠增強兒童的反應能力和抵御干擾的能力,在其年齡增長后的認知推理能力下降期也有減緩的作用。他還認為大腦使用兩種語言進行交流時的部分與認知的部位相同,因此學習外語對人的認知發(fā)展有好處。
2.促進思維和語言的共同發(fā)展
人的智力發(fā)展、大腦發(fā)展與語言的發(fā)展是緊密相連的。小學階段是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兒童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教師要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共同發(fā)展,首先要了解各階段學生的思維水平,然后結合具體教學內(nèi)容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小學英語教學倡導教學活動化,在教學中特別強調語言學習要融合多感官活動,多融入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內(nèi)容,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要抓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興趣引領教學,并適當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教學思路,就能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就可以真正地將學習變成學生自覺、自愿、快樂的事情,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還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而且深感反思的重要性。于是我不斷總結經(jīng)驗,不斷積累。我又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學習教學技術以及網(wǎng)絡知識,把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記錄下來,以此來促進自己的不斷提升。
三、有利于教師更合理地重組教材
在教學預設階段,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因為我始終認為別人分析教材寫的資料,是別人潛心鉆研所得,可以參考,開闊思路。處理教材,能以系統(tǒng)論為指導,大膽、合理地重組教材;能根據(jù)學校學生的性格特點、學情狀況,合理、靈活地選擇教法。上學生喜歡的英語課,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我永遠的教育追求。近年來,我一直堅持著寫教學日記。在日記中,記下了學生的精彩回答,記下了我的成功案例,也記下了我的失敗之舉。日記的撰寫使我每天多一份思考:哪節(jié)課處理成功了,哪節(jié)課處理失敗了? 如何借鑒失敗之舉謀取成功之道? 日記的撰寫為我的教學改革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開啟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同時,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探討問題,使課堂成為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表達的王國。在教學中,我深知“傳知并非最重要,啟智才是良師”。因此,我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智能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堅信:樸實是永恒的!教育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在于交流形式的多樣,而在于教師的感動,以感動喚起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