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學軍
摘 ?要:語文是邊疆民族地區(qū)學生接觸外界信息、與外界交流、獲取信息、掌握知識技能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受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邊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語文就顯得較為吃力,對他們而言,學好語文、掌握語文較為困難。本文針對當?shù)貙W生的現(xiàn)狀,結合教學實際,探討加強語文基本功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重要性,提出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關鍵詞:語文能力;語文基本功;識字量;規(guī)范書寫
楊崇龍老師在其《云南教育問題研究》一書中,針對怒江地區(qū)教育起點低、基礎差、群眾教育觀念淡薄等問題,指出基礎教育中要讓學生過好語言關,使學生能流利地用漢語表達,強調(diào)了語文學科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必要性。這實質(zhì)上也就要求教師能針對當?shù)貙W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宜的訓練計劃,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正確認讀漢字,提高識字量
在基礎教育中,注重識字,夯實語文基礎,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它的重要性。我國古代私塾的啟蒙教學以認字為主,按照漢字聲韻的特點,編了許多適合兒童記誦的啟蒙讀物,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等等。古人在兒童時期就基本過了漢字關,為讀寫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漢字是學生讀、寫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才能更好地進行讀、寫活動。邊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漢字識字量一般都非常有限,這影響到學生正常地閱讀和寫作。要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就必須從漢字入手,加強學生的識字量。
認讀漢字,提高識字量,要先解決讀的問題,做到會讀,讀準。由于受民族語境和地方方音的影響,學生的讀音中,既有聲母不清、混淆的問題,也有韻母、聲調(diào)混淆的問題。聲母中最為典型的是平舌音與翹舌音不分,經(jīng)常把z、c、s與zh、ch、sh混在一起,學生會把“發(fā)高燒”讀成“發(fā)高騷”,“嘗一嘗”為“賞一賞”;韻母方面最普遍的是ian、in、ing、uan、uen的混淆,如把“監(jiān)考”的“監(jiān)”發(fā)成“津”,“便”發(fā)成“并”,“蹲”發(fā)成“端”;聲調(diào)方面,最普遍的是陽平與上聲不分,大多數(shù)情況下,把大部分陽平調(diào)的字讀成上聲調(diào),而把大部分上聲調(diào)的字讀成陽平調(diào)??梢哉f準確認讀漢字成了怒江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學生最大的困難,如果老師不注重訓練,這個問題就會困擾學生。訓練中選用國家規(guī)定的《現(xiàn)代漢語3500個常用字》(字帖)作為訓練材料,印發(fā)給學生,來指導學生認讀漢字。訓練初始,針對學生聲母、韻母混淆的現(xiàn)象,先復習、鞏固漢語拼音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能讀準聲母和韻母,然后再進行漢字的認讀教學。將漢字量分配到每周,所用的材料共有26頁,每頁140字,每周要求學生過完一頁。每節(jié)課前十分鐘教學生認讀漢字,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讀準字音、認準字形,字義上不作過高要求。針對學生讀音存在的問題,在字帖上,使用不同的符號,分別給這些字作標記,以引起學生的重視。每周的前兩天以老師領讀為主,后幾天以學生自讀為主,每次讀五遍,要求學生課后復習鞏固。只要在以上存在的問題上下功夫,一個星期完成一頁漢字的認讀任務是完全可以的。通過反復地抓,三十周的時間,漢字的認讀任務基本可以完成。
二、正確識記字形,做到規(guī)范書寫
邊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錯別字現(xiàn)象較為嚴重,書寫不規(guī)范的問題還較為突出。學生作文中錯別字多,書寫潦草、書面混亂的現(xiàn)象還較為普遍。曾有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早上,我起了床,打開門,看見門口有一堆牛屎,我吃了一斤?!绷硗?,像“吃了一段飯”“挨了一斷打”這樣的語句在學生的作文中時有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存在,除了要注意讀準字音外,加強學生的規(guī)范書寫的訓練就尤為必要。
學生的書寫不規(guī)范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錯字。就是寫錯了的字,即本無此字卻寫出來。表現(xiàn)在:1.字的結構、長短錯位,如“落”“茫”“萍”“前”等寫成了左右結構,“恭”字的最后兩點是橫著點的卻寫成了上下點,“垂”的第七、第八畫寫成了上短下長。“寺”的第三、第四畫也寫成了上短下長,一個部首寫得不規(guī)范,就錯一串字。2.隨意增減筆畫。如“舞”字少一橫;以“堯”為聲旁組成的字,將“堯”的上半部寫成了“戈”;“虎”字的第三畫是橫鉤寫成了橫;“熙”、“頤”的第一個部首寫成了“臣”;3.筆畫的書寫不規(guī)范。如“事”的第六畫,“君”的第二畫,“爭”的第四畫,學生書寫時都沒有出頭;“沛”字的右邊寫成了“市”;“禹”;“禺”的第七、八、九畫應該是豎、橫、點三畫,卻寫成了豎鉤、點兩畫;以“士”為聲旁或部首的字都寫成了“土”;“爬”“抓”的‘爪”寫成了“瓜”。4.筆順不規(guī)范,這是隱性的不規(guī)范書寫。如“方”的第三畫是橫折鉤,而不是撇;“肅”的五至七畫是撇、豎、點、點,而不是撇、點、點、豎;“青”“責”“表”的第二畫是橫而不是豎。這些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不規(guī)范的漢字。為糾正這些書寫不規(guī)范的字,從3500個常用字中把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字挑選出來,單獨整理,指導學生抄寫,并以聽寫的方式加以鞏固。長抓不懈,這些字的書寫學生是能夠掌握的。
(二)別字。主要指用錯了的字,也就是該用此字而用了另一字。這類字大量的出現(xiàn)于學生的書面表達中,嚴重地影響了語意的表達。別字主要是由于形近或音近、音同而造成的。究其原因,是學生對字義、詞義不甚了解,平時讀書又少。而邊疆民族地區(qū),別字還有一個新來源,由于學生發(fā)音不準確,像把“便”讀成“并”,把“頓”讀成“段”或“斷”,在書面表達中也就把它們混用了,出現(xiàn)了因誤讀而誤用的現(xiàn)象?;A教育階段,如果教師不重視這些問題,不給予學生指導,促其改正,那么,這些用錯了的字將會一直錯下去,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總之,強調(diào)漢字的識字教學,強化識字量,規(guī)范書寫,就是為學生的讀寫打基礎。解決了字的問題,學生就能更好地去閱讀、去寫作。同時學生通過閱讀與寫作,又能促進其語文基本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而實現(xiàn)教學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學生能運用所學,自能讀書,自能作文。
參考文獻:
[1]楊崇龍.《云南教育問題研究》.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2版.
[2]戴汝潛.《漢字教與學》.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