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根腐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發(fā)病。研究通過觀察不同根腐病菌種4019、4021、4027、4046對鷹嘴豆植株感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菌種4019、4021、4027、4046中,4021的致病率、致死率最弱,菌種4027最強,菌種4019、4046介于兩者之間。
關鍵詞:鷹嘴豆;根腐病;菌種;篩選
中圖分類號:S43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04
0引言
根腐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主要危害植株幼苗,成株期也能發(fā)病。發(fā)病初期僅個別支根和須根感病,并逐漸向主根擴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現癥狀,之后隨著根部腐爛程度的加劇,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功能逐漸減弱,地上部分因養(yǎng)分供不應求,中午前后光照強、蒸發(fā)量大時,植株上部葉片才出現萎蔫,但夜間又能恢復。病情嚴重時,萎蔫狀況夜間也不能再恢復。此時根皮變褐,并與髓部分離,最后全株死亡。該病常與漚根癥狀相似,屬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上過冬,通常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發(fā)病,5月進入發(fā)病盛期,其發(fā)生與氣候條件關系較大。苗床低溫高濕和光照不足是引發(fā)此病的主要環(huán)境條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結、通氣不良使根系生長發(fā)育受阻,也易發(fā)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蟲、線蟲的危害后,傷口多,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初期癥狀是植株地上部分的莖葉表現似缺肥水狀失綠,較鍵株矮小,生長不良。拔出病株可見須根較少,且呈淡黃褐色。初期主根未有明顯病狀,但隨著病情加重植株長勢越來越差,底葉開始變黃枯落,矮化更為明顯,最后整株葉片萎蔫,植株枯死??菟啦≈旰苋菀讖耐林邪纬?,須根已完全腐爛不見,主根變?yōu)楹诤稚⒅饾u腐爛。
鷹嘴豆感染根腐病苗期根部發(fā)病時,地下根莖呈褐色病斑,隨后病斑不斷擴大,往下延伸,并環(huán)繞根莖,顏色也隨之變黑,地上部葉片從下向上逐漸變黃枯焦,最后死亡。進人成株期后,遇連陰雨天,土壤濕度增大時,病部迅速擴散蔓延,其根部全部變黑,致使植株生長緩慢,甚至死亡。試驗通過觀察經不同根腐病菌種處理過的鷹嘴豆的感病和死亡狀況,分析不同根腐病菌種的致病率和致死率,篩選出致病率和致死率最強和最弱的菌種??梢詾楦〉难芯亢桶l(fā)展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鷹嘴豆品種A1。
1.2菌種
根腐病菌種為4019、4021、4027、4046。
1.3方法
試驗在溫室中進行,用盆載種植鷹嘴豆,每盆栽種10株,設置5個處理,其中不接種菌種作為對照,3個重復。播種7d后用4種菌種4019、4021、4027、4046分別進行接種處理,接種7d后開始測定不同菌種處理后的植株的感病率和死亡率,每3d測定1次,共測定6次,并記錄數據[1-2]。
植株感病率(%)=每個花盆感病植株數/每個花盆總植株數*100%
植株死亡率(%)=每個花盆死亡植株數/每個花盆總植株數*100%
將測得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得出結論。分析不同菌種處理后鷹嘴豆植株的病級。病害發(fā)生率和嚴重度分級標準:①無病;②21%~50%的植株有病,而且或者0~10%的植株死亡;③51%~100%的植株有病,而且或者21%~40%的植株死亡;④植株100%有病,而且或者61%~80%的植株死亡;⑤植株全部死亡[3]。
2結果與分析
2.1植株感病率
4021對鷹嘴豆的感染率最低,且增長幅度不大,總增幅為25.6%,最終測定感染率最低,為40.0%。4046初次測定感染率較大,在第2次測定時增長不明顯,從第3次測定開始對鷹嘴豆感染率急劇增長,總增幅為71.2%,最終測定感染率為95.6%。4019初次測定感染率較4046大,第2、3次測定時增長幅度較大,從第4次開始增長幅度變緩,總增幅為67.8%,最終測定感染率為96.7%。4027初次測定感染率最大,前5次測定增長幅度穩(wěn)定,第6次增長幅度較小,總增幅為68.5%,最終測定感染率最大,為100%。根腐病菌種處理鷹嘴豆后植株感病率變化見圖1。
對不同菌種第3次3個重復的感染率測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4種不同菌種處理的植株感病率在x=0.05的水平上具有顯著差異。通過多重比較得出,4021、4019、4027、4046對鷹嘴豆的感染率均有顯著性差異。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對鷹嘴豆感染率最弱的是4021,對鷹嘴豆感染率最強的是4027。
2.2植株死亡率
4021對鷹嘴豆的致死率最低,且增長幅度不大,總增幅為23.3%,且最終測定植株死亡率最低,為31.1%。4046初次測定致死率較大,在2、3、4次測定致死率增長幅度較小,在5、6次測定增長幅度較大,總增幅為63.4%,最終測定植株死亡率為87.8%。4019初次測定致死率較小,6次測定中增長幅度最大,總增幅為71.1%,最終測定植株死亡率為94.4%。4027初次測定致死率最大,增長幅度較平穩(wěn),總增幅為57.4%,最終測定植株死亡率最大,為98.9%。4種根腐病菌種處理鷹嘴豆植株后死亡率變化見圖2。
對各菌種第3次3個重復的死亡率測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經過4種不同菌種處理的植株死亡率在a=0.05的水平上具有顯著差異。通過多重比較得出,4021、4019、4027、4046對鷹嘴豆的致死率均有顯著性差異。綜合分析得出對鷹嘴豆致死率最弱的是4021,最強的是4027。
2.3鷹嘴豆植株病級
根據表1植株病級可得出,4021對植株的感染率最弱,4027對鷹嘴豆的感染率最強,4019、4046介于兩者之間。
2.4綜合評價
給鷹嘴豆植株感染率和死亡率各賦值50%后,各菌種的權重值:菌種4019為60.55,菌種4021為12.20,菌種4027為71.40,菌種4046為47.25??傻贸?種不同菌種的致病率由強到弱為菌種4027>4019>4046>4021.
3討論
(1)4種菌種中菌種4021對鷹嘴豆植株感病率最弱,菌種4027對鷹嘴豆植株感病率最強,菌種4019、4046介于兩者之間。
(2)4種菌種中菌種4021對鷹嘴豆植株致死率最弱,菌種4027對鷹嘴豆植株致死率最強,菌種4019、4046介于兩者之間。
(3)通過植株病級可以得出四種菌種中菌種4021植株感染率最弱,菌種4027植株感染率最強,菌種4019、4046介于兩者之間。
(4)由綜合分析可以得出4種不同菌種的致病率由強到弱為菌種4027>4019>4046>4021。
4結論
4種不同菌種中,對鷹嘴豆的致病率和致死率最弱的是菌種4021,最強的是菌種4027,菌種4019和4046介于兩者之間。
參考文獻
[1]朱振東,霍云龍,王曉鳴,等.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篩選[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6,7(1):24-30.
[2]王中武,鄒致強,胡延生,草莓根腐病的藥劑篩選[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17):8046-8059.
[3]陳培和.豌豆、鷹嘴豆根腐病的防治[J].農村科技,2005,1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