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勝煌
【摘要】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對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以及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較大的幫助。但是目前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制約著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诖?,本文對照高中文本細讀要求,對文本細讀方法的實施意義和方法作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本細讀;細讀方法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其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水平,還會影響到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但是調查發(fā)現,目前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依然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首先向學生介紹作者的背景,然后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思想主旨。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充分了解文本的細節(jié),不利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教師就需要大力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要把運用文本細讀教學方法引入課堂,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一、高中語文文本細讀方法的實施意義
文本細讀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深入分析文本細節(jié),詳細闡釋文本的審美性與文學性,可以將學生的“粗糙”意識有機喚醒,促使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得到增強。
1.增強學生的審美感受
在文本細讀模式下,對語言、思想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視,認為學生只有對語言內涵充分了解后,方可以對文本的意義深入掌握。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對文章的主旨內容泛泛而談,學生無法深入感受這些空洞的愛國主義、壯志未酬等情感,進而降低了教學效果。然而,通過文本細讀方法的實施,則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深入細讀文本內容,切實感悟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促使學生的審美感受得到有效增強。
2.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為了促使閱讀教學的質量得到提升,就需要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大力培養(yǎng),引導學生對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深入挖掘,達到文學素養(yǎng)提升的目的。然而通過文本細讀策略的實施,可以對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訓練,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增強,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感性認識,進而在以后的閱讀過程中能夠快速、準確地對作品的主要思想、觀點等深入掌握。
3.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作者通過觀察、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與自然等各種事物,采取語言文字符號等形式傳遞個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即形成了文本。文本將時間、空間等限制因素有效打破,促使讀者的想象空間得到擴大。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轉化為自身的體驗。通過文本細讀策略的實施,學生能夠在文字分析中,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認識,同時將個人的經驗、想象等融合進來,促使文本的意義更加豐富。
二、高中語文文本細讀的方法
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高中語文文本細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從局部著手
第一,從語音切入。相較于其他國家的語言,漢語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有聲調。研究高中語文教材可以得知,很多的文章都將語音的聲調功能利用起來,促使作品的整體美感得到增強。因此在學習這些文章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這些語音,結合實際情況,將個體讀、群體讀等多樣化朗讀方式運用起來,促使他們能夠對文本的音樂美進行充分感受。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荷塘月色》一文時,教師即可引導學生仔細朗讀月色之下荷塘的描述語句。在本段話中,通過“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疊音詞,以及“裊娜”等雙聲詞的運用,促使人們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的美感。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的魅力著重體會和感悟,對于學生日后的寫作具有較大的幫助。
第二,從空白點切入。具體來講,文本中未加說明,要求讀者自己填充的部分即為空白。教師通過空白點的合理設置,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聯想能力,拓展文章的思想內涵。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祝福》一文時,文章并沒有直接描寫魯四老爺書房壁上的對聯內容,而是說一邊的對聯脫落,只有一邊對聯還在。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作者不將書房的對聯內容直接描述出來呢?學生通過深入分析,了解到這一空白點是魯迅先生有意而為之,通過脫落的一邊對聯,展現了魯四老爺的虛偽本質。教師通過合理設計空白點的切入,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魯四老爺這個人物,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第三,從詞語切入。詞、短語都屬于詞語的組成,能夠重復使用于文學作品中。在文本細讀法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詞語,通過詞語來真實感悟作品的情感。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五《咬文嚼字》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利用“你是”和“你這”兩種詞語,分別組句,然后朗讀出來,切實感悟兩種語法的意義差異。通過這樣的詞語置換,學生們產生了對比差異,深入認識到一個詞語、一個字的變換,將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句子,甚至整篇文章的情感,同時也更能認可朱光潛老先生這篇文章的核心表達。
2.從整體著手
文本細讀的實施,主要目標是對學生直覺作品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從局部著手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提升高中語文的教學效果。
第一,整體感知文本自身。整體感知指的是將情節(jié)、人物、風格等細小要素直接穿透,對作品最本質的核心內涵進行感悟。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鴻門宴》一文時,教師即可引導學生對比項羽對待項伯和范增的態(tài)度。項羽十分信賴項伯,因為項伯是他的親叔叔。但項羽卻并不怎么相信范增,即便范增是他最重要的謀臣。項羽對待兩人的態(tài)度,將項羽日后“擇情而棄業(yè)”的決定預示出來。本種整體感知方式主要是將精神分析批評理論運用過來,通過大量的訓練,可以對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有效培養(yǎng)。
第二,對比不同文本。通過文本對比方法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對此作品與其他作品的共同點、差異點進行對比分析,深入掌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升閱讀效率。此外,在對比分析過程中,學生的精神境界也可以得到拓展,直覺作品能力得到顯著增強。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比《荷塘月色》與《故都的秋》兩篇文章,前者對樹上的蟬聲、水里的蛙聲進行了省略,而后者則對將要衰亡的蟬聲進行了著重描寫。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認識到前者雖然看起來十分寧靜,但心里還是有些波動。然而后者雖然描寫了悲涼、清凈的北國之秋,但作者卻是懷著喜悅的心情下筆的。
綜上所述,文本細讀從微觀角度著手,要求學生深入推敲與體會文本中的語音、詞語等細節(jié),能夠幫助學生將文本意蘊充分挖掘出來,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需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合理實施與運用文本細讀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升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寶善.高中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研究[J].廣西教育,2017(10):123-125.
[2]李存霞.“文本細讀法”在高中語文散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2017(1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