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玲
摘要:信息技術是現(xiàn)代科技的最新成就之一,它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廣大教師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拓寬了師生視野,使課堂更具生機與活力。然而,我們反思各種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它就好比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生動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及便捷豐富的課外教學時,也有其負面影響。本文主要根據本人近幾年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總結與反思,希望能和廣大教師一起,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使其更好地為地理課程服務。
關鍵詞:信息技術;地理教學;應用;反思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地理內容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其中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普遍的教學手段,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依賴于書面印刷文字和圖像。而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信息多元化、資源多樣化、交流快捷化等特點為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搭建了一個合適的平臺,創(chuàng)設了一種新文化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和資源,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擴大學生的信息量,開拓學生的思路,改變傳統(tǒng)教學形式,促進了教學改革,并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地圖的能力。所以在地理課堂上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
一、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優(yōu)勢
1、化抽象為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可以創(chuàng)設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環(huán)境去感知去體驗,進入一種模擬現(xiàn)實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它能克服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面對靜態(tài)呆板的課本和板書的缺陷,從而對地理產生興趣。
例如:講解“地形雨”這一知識點時,以前只是在黑板上畫簡圖,配合教師的講解,課堂上明顯沒有生氣,學生學得也含含糊糊。但現(xiàn)在我運用信息技術用FLSH展示迎風坡、背風坡的形成過程,然后通過學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地形雨是如何形成的?”在學生理解了迎風坡與背風坡的基礎上,接著教師提問“鋒面雨是如何形成的?”最后展示鋒面雨在我國的移動情況視頻,學生經過討論,總結出地形雨與鋒面雨的區(qū)別。這么生動的動畫視頻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興趣自然濃了。
2.動態(tài)模擬,輕松突破難點
地理教學中,有些地理難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模板,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輕松突破難點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地球公轉形成的兩分兩至,學生難以理解,這就要通過利用計算機進行動畫模擬,創(chuàng)設逼真的情境,既直觀又形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等高線地形圖” 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很抽象,住在平原地區(qū)的孩子沒有看到過山體部位的形狀,我把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利用課件進行動畫演示,圖、文、聲、像并茂,使學生對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五種部位概念變得容易理解(特別是山谷、山脊的判斷,再加本人的板圖),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了。因此運用多媒體可以輕松解決許多地理重點與難點,創(chuàng)設并呈現(xiàn)出接近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必定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巧用網絡資源,自主解決地理問題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學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很方便地獲得由各個國家、各個國際組織和各個地方的各類信息,為學生探求知識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也為地理教學探究活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后讓學生進行一系列網上探究,從而完成任務或搜索出問題的答案,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澳大利亞都出口礦產品,有什么不同?”學生可從網上找到原因,從中去篩選地理學角度的答案。又如讓學生探究中東石油運輸路線,伊拉克某石油公司想通過海洋,向中國上海、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出口石油,請同學們在世界地圖上設計路線,并說出網上搜出經過路線的各重要經過地點的特點、設計意圖、展示并介紹自己設計的路線、相互評價不同路線的優(yōu)缺點。這樣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操作、猜想、驗證、收集材料,并經過類比、分析、歸納等,得出初步結論。
4、練習講評課容量增大,同時還可分層教學
練習講評課也是以前“頭痛”的課型。地理習題地圖多,但講解時不可能把每道題的圖都畫在黑板上,但不畫只講,學生聽不明白,畫,又耽誤時間。再者講得太細,浪費了優(yōu)等生的時間;講得太粗,后進生又留下許多疑問。有信息技術作支持后,我常把練習講評課分為四步進行,第一步:用展示臺公布結果,學生一看便知道哪些對,哪些錯;第二步: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找出自己的錯誤并在小組討論;第三步:疑難點撥,對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點撥。第四步:展示過程。將一些疑難題的解題詳細過程展示給部分基礎較差的同學看,同時出一些思考題讓基礎好的同學做。這樣既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照顧到學生在學習上的個體差異,課堂容量也大很多。
二、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的反思
反思我這幾年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其中也存在不少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1、重視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不能忽視傳統(tǒng)教學中板書的作用。
剛開始運用信息技術上地理課時,一堂課下來,除了板書課題,黑板上再無它字,總認為PPT里有課堂小結內容,板書可以忽略了??傻诙煸賳枌W生上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卻一臉茫然,原來板書沒有,課件里雖有小結內容,但一晃而過,學生在大腦中并沒有形成知識結構圖,所學知識都是零亂的。所以使用信息技術還要不忘傳統(tǒng)教學手段。
2、教材要作取舍,信息量不能過大,重難點要突出。
有時教師把認為有用的所有知識點全部都在課件中體現(xiàn),沒有主次之分,主干與枝葉糾結在一起,全盤著力,結果收效甚微;有時課前沒有精心備課,不了解教學目標,沒有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更不考慮學情,針對教材中涉及的知識,不做詳略的處理就全搬到課件中,這是一種“教材搬家”似的多媒體教學;還有時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儲備不作了解,也不相信學生有對基礎知識進行自主建構的能力,在制作課件時,不分重難點地將所有知識都在課件中呈現(xiàn)出來;甚至有時候把一些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學生難以聽懂的課外拓展內容也羅列到課件中。諸如此類的種種做法都會導致課件容量過大。在課堂教學時,教師為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將課件內容一一呈現(xiàn),學生思考、理解的時間很短,留給學生討論、做筆記的時間很少,參與互動的機會更少。自然一堂課下來,知識點不能落到實處,教學效果甚微。
3、要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師生互動不能少。
信息技術所使用的只是冷冰冰的機器,雖然有關教學內容和信息都提前輸入到電腦中,但人的情感是無法輸入的。有些教師一邊播放PPT,一邊滔滔不絕的講解,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而學生是有豐富的情感,需要教師使用豐富多變的身體語言去感染他們,引導他們。如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或教師的某個提問,一個探究活動的設計等等常常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隨著老師一起去體驗情感,深刻的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當信息技術運用不恰當時,不僅使學生產生眼花繚亂的感覺,而且多次重復的視覺刺激容易使學生大腦疲憊,注意力分散,教學效果反而不好。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地理各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最終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并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設計出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出最佳教學效果,是我們地理教師的最大追求!
參考文獻:
[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方向 ——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J].中小學電教,2017。
[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J].現(xiàn)代教育科學——陶瑩2015(2)
(作者單位:湖南省益陽市南縣城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