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艷麗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提升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是手段和方法,把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主要的價值取向,把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情感體驗能力擺在教學的首位?;诖四繕说闹敢?,就需要教師能在課堂有限的空間里,課時有限的時間里,給學生創(chuàng)造最大限度自主空間和學習機會,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創(chuàng)新的學習情境,帶領我們的學生真正借助教材、做出教材讓語文學習更加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語文學科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由于課堂教學氣氛比較死板、生硬。為此導致了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教學的主客體顛倒。我們所倡導的情境教學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情感認知。情境教學正是堅持了以“人本”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將教材與語文學習情境生活化、生動化和角色化,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高效掌握語言的基礎知識。這正是擺正了情感教育的首要地位,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地挖掘課本中深層的情感,和學生交流、分享,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
一、追根溯源——教學情境生活化
語文來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最后回歸于生活。所以說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還承擔著提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強調語文教學情境生活化,讓學生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多關注我們的現實生活,開拓視野,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不一樣的語文。這一理論要求我們將教學生活化的理念融入到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能大大地提高我們學語文的興趣,感受語文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同時也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最終促成語文成績的提高。
語文教學情境生活化,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是從如下的三個方面來準備的:
1. 課前準備生活化
由于我們學校的學生是住校生,每周才回去一次,所以讓學生提前搜集資料是不現實的,那么我只能從施教者的角度來作要求。課前準備主要是教學的設計,是對我們將要上的課程提前作出規(guī)劃。所以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設計,同時教師和學生由于年齡和知識理解上的差異,導致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先對問題進行預設。例如:《師說》是高中語文必修一“求學之道”里的課文。
興趣導入
首先在ppt上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大教育家孔子的圖片和在汶川大地震時范跑跑的圖片,讓學生對老師的認識展開討論。(學生從三四歲開始就和老師在一起學習,所以從他們自身來談認識,對他們而言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2.課中感受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本。為此在語文教學的課堂里,我們必須要把學生擺在首要的位置,把教學情境的生活化貫穿在教學的始終。如《少年說——我媽媽是外賣配送員》為例,讓學生說說他們對勞動的認識,他們的答案就是很表面的,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但是對勞動沒有達成深刻的認知。為此我在設置的時候先利用多媒體的便利,讓學生先看視頻《我媽媽是外賣配送員》,以此為契機,為生活和教學搭建一個過度的平臺。然后在設置一個外賣員因中途有事送外賣遲到的情境,讓學生扮演,體味風吹雨淋的前行者的艱辛。由于工作忙,為了節(jié)省時間等原因,很多人都選擇訂外賣,所以讓學生來扮演角色,他們是非常有感觸的。最后再拿出筆紙,寫下自己對爸爸媽媽表達我想說的話,做到尊重職業(yè),托起幸福的奮斗者。這里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扮演,談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于受到生活經驗的啟發(fā),學生想說的話是很多的。這樣將知識和學生的生活銜接在一起,能很好的喚起學生的共鳴。
3.課后拓展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嘗試詩歌、散文的創(chuàng)作,展示成果,交流體會。學生有了生活體驗后,為什么不在課后進行簡單的創(chuàng)作呢?為此我們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指導。
學生習作: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
但
當我看見小草努力的破土而出
我知道
那就是生命的力量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
但
當我看見螞蟻們團結互助
我知道
那就是生命的精神
二、角色扮演——教學場景歷史化
《將進酒》《琵琶行》任務群教學設計
學習情境與任務
請以《將進酒》《琵琶行》兩首詩歌創(chuàng)編兩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故事。創(chuàng)作創(chuàng)編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困難。尤其是,《將進酒》,詩歌寓言故事性不強,個人情緒隱藏在字里行間。請你記憶詩歌語言的賞析,自覺完成詩歌的淑女探究。從而提升。詩歌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
學習內容與目標
1.體驗詩歌情境,感悟詩人語言及其表達的情感。
2.借助任務情境,鑒賞詩歌語言的風格。
3.借助情境活動表現自我對文本的獨特理解,體現創(chuàng)新思維。
學習活動概述。
本任務群圍繞著,“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設計了“一面之緣”,“一句暖心”,“一封回信”,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完成詩歌語言的梳理、探究與鑒賞三個層次。探索詩歌閱讀教學新路徑,著眼于提升學生詩歌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核心素養(yǎng)。
學習資源
《將進酒》《琵琶行》學習任務與學習活動設計示意圖。
學習情境簡述:
1.一面之緣,帶入情境。把整個班級分成3組,李白組、白居易組、琵琶女組,設計李白和白居易偶遇琵琶女,二人對琵琶女都比較愛慕,李白、白居易分別向琵琶女有感情的朗誦《將進酒》和《琵琶行》以詩傳情,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芭胙蛟着G覟闃罚瑫氁伙嬋俦卑牙畎啄欠N豪放的性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體現了白居易內斂的性格,學生配合動作,忍俊不禁!
2.一句暖心,展示情境。兩位詩人各按照《將進酒》和《琵琶行》中的語言風格,對琵琶女說一句暖心的話,表白琵琶女,學生在創(chuàng)作、表達、表演中釋放自己的激情,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3.一封回信,創(chuàng)新學習情境。琵琶女收到兩位詩人的表白,誰能打動自己的芳心呢,用回信的方式促進學思考,考察學生的語言基礎和組織語言能力,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三、虛實結合——學習情境信息化
增強現實是虛擬現實的延伸,合理應用能使我們傳授知識的方法更加多樣化,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更加真實有效自主學習研究的環(huán)境更加形象和有效。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極大的豐富甚至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利用手機相機拍攝的AR功能,很快能實現平面到立體、二維到三維的轉化,學習變得更加直觀形象。目前已經有專業(yè)技術人才在編輯增強現實的電子書,隨著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學生能在虛擬出的環(huán)境指導下接觸并操作虛擬的真實物體,已經不再遙不可及。
如:中國古代有很多盛酒、盛水的容器,盤、匜、盉、盂、鑒、缶、瓿、盆、斗、壺以及罍,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難記、難背,如果將這些容器做成圖片,帶上AR眼鏡一個立體的虛擬的容器就呈現在面前,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能夠了解歷史文化,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
又如:在講解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如果教師能夠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帶領學生先“到此一游”,對比作者當時處境,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對學生理解文章有極大好處。
四、結束語
事實上好的學習情境,教師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能增強學習效果,提升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但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既要來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既要照顧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又要注重中華文化的傳承,我們既要把學生從“死學”中脫離出來又要從教學的本質出發(fā),為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提升素養(yǎng)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