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 要: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注重實踐操作,是學生的一種真實學習體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論課無法替代實踐課,理論成果的展示可以用成績去衡量,但實踐成果的展示只能靠作品或者實驗數(shù)據去表示。新課標要求高中生物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要求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提出證據、檢驗假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等過程中學習,養(yǎng)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終身學習及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眾所周知,生物學發(fā)展迅速,在醫(yī)藥、農業(yè)、生物救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中生物教學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科學思維的養(yǎng)成和提升。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思維能力
1 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高中生物是學生探索生物世界的一把鑰匙,只有將這把鑰匙緊緊地抓在手中,他們才能在生物領域有所建樹。高中生物與初中生物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對于初中生物而言,只要學生認真記憶一下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就可以得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成績,而高中生物則不同,其對于學生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需要學生認真分析教材中的每個知識點,并且深入學習和理解,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地掌握這些內容,而不是單純地依靠記憶能力就可以學好高中生物知識。而且,不同章節(jié)的高中生物內容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聯(lián)系,如果前面的知識沒有掌握好,那么對于后面知識的學習或多或少也會帶來一些影響。比如,對于遺傳學這部分內容,其不僅需要學生熟知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同時還要知道線粒體、染色體上基因上的特點。這樣,他們才能把有關遺傳學的試題答對,而這對于高中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用合理、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優(yōu)化教學結構,滿足學生對思維的要求。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而且他們需要學習非常多的內容,如果不能形成思維,那么學生學習時將感到非常的吃力,而且學習效果也不理想。相對于物理、化學、數(shù)學等科目,生物這門學科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但是要想學好這門課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學生學習方法得當,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學習這些生物知識,那么必然可以窺探到生物知識的學習技巧。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效率和質量,生物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找準教學的方向,制定更有效的教學方案,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理想的生物教學環(huán)境。
2 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
2.1架構實驗,強化思維參與
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與其相關的生物知識,通過聯(lián)想記憶,補全思維導圖,構建完整的邏輯架構,使學生將原本分散的知識點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知識的全景圖,從而順利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形成解題思維。高中生物實驗教材中,一般都為學生指明了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一些實驗甚至寫明了實驗結果,使得生物實驗成了學生“不用大腦的手工操作課”,打擊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在實驗前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結合學習材料畫出與實驗主題相關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思考本實驗中值得重點思考的問題,例如,試劑、材料的優(yōu)缺點、實驗步驟的順序優(yōu)化等,將學生的思考過程呈現(xiàn)在思維導圖中,實現(xiàn)隱形思維過程的可視化,促使學生突破傳統(tǒng)實驗思維。在進行“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時,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根據自學內容創(chuàng)建思維導圖,羅列本次實驗的原理分析、材料選擇、試劑選擇、步驟安排,接著向學生提出幾個有關實驗的重要問題:教材中本次實驗采用的是洋蔥根尖,其優(yōu)點在哪里?洋蔥根尖可以替換為蠶豆根尖、玉米根尖、廣玉蘭根尖嗎?實驗操作中要求使用10%的鹽酸解離15分鐘,是不是可以用15%或20%等更高濃度的鹽酸來縮短解離時間?什么時候對洋蔥根尖染色最合適?選擇什么濃度的染色劑最合適?教師組織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多方位、多層次、多因素地對實驗進行分析,對思維導圖關鍵點進行補充,同時強化學生思維參與意識,使學生做到手腦并用,提高生物實驗教學效果。
2.2創(chuàng)新探究,提升合作質量
小組合作探究是高中生物課堂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但通常學生在合作探究時都會出現(xiàn)小組討論混亂、討論內容跑題的情況,而利用思維導圖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組織小組合作時為每一個小組指定一名記錄員,讓記錄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每個成員的觀點清晰地記錄下來,避免成員觀點的重復。而且有思維導圖作為參考,每個小組成員都能緊緊圍繞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焦點問題,確保合作探究遵循正確的方向開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例如,學習“小分子物質跨膜運輸方式”這一知識點時,學生需要掌握自由擴散、協(xié)助擴散、主動運輸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異同點。教師可以以小分子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為中心主題,以自由擴散、協(xié)助擴散、主動運輸為次主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異同點,從運輸方向、能量消耗、載體需要等方面補全思維導圖,并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影響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因素有哪些,深化合作探究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利用了思維導圖具象化、條理化的特點,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始終圍繞著焦點問題,在層層遞進中逐步深入對核心問題的研究,實現(xiàn)了對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例如,在學習“人體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時,有這樣一道題目:對于不能進食的病人,依靠注射葡萄糖和生理鹽水能夠維持代謝平衡嗎?該題的解答需要學生正確認識水和無機鹽代謝及平衡的有關內容,比較兩者的異同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人體代謝平衡的知識進行回顧,總結葡萄糖、無機鹽、水在代謝平衡中的作用,在細化中認識到鉀會隨著尿液排出,從而得出不能進食的病人,只靠注射葡萄糖和生理鹽水是不夠的,還需要補充鉀才能達到代謝平衡。
2.3采用探究、引導式教學模式
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關注點是“思維”,而不是教授給學生知識,教師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可以避免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偏離方向。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以一個輔導者、指引者的身份給學生提供幫助,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改革教學方式,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要尊重學生學習的意愿,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逐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準確把握教學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并且引導他們從理性思維角度看待學習,把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做法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
3 結語
思維能力是生物學科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學,掌握生物這門學科的科學素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日常教學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效率和質量,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李興芳: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成才之路,2018(30):33.
[2]仇昆: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J],讀與寫雜志,2017(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