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利 張潔
【摘要】隨著語言學與翻譯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細化,有很多的學者將具體的語言學理論指導(dǎo)翻譯實踐。語篇銜接理論作為語篇分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創(chuàng)建以來就得到了廣泛的關(guān)注。該文分析培根《論讀書》王佐良譯本中的語篇銜接現(xiàn)象,通過比較英漢散文翻譯中銜接手段的差異,進而總結(jié)王佐良先生在處理這方面問題時所采取的翻譯技巧。
【關(guān)鍵詞】銜接理論;翻譯技巧;《論讀書》
【作者簡介】于佳利(1995-),女,漢族,秦皇島人,天津大學翻譯碩士專業(yè)(口譯方向);張潔,天津大學。
本世紀 60、70 年代有人開始對語篇銜接連貫問題進行研究,其中真正引起人們對語篇銜接研究重視的是韓立德和哈桑的 Cohesion in English 一書。根據(jù)韓立德和哈桑的觀點,銜接是一種謀篇意義,是非結(jié)構(gòu)性成分體現(xiàn)的跨句際意義聯(lián)系。我國語言學家胡壯鱗在 1994年就提出了語篇的銜接和連貫的多層次思想,并進一步擴大了銜接的范圍。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框架。
王佐良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其翻譯作品于后代的翻譯研究乃是不可多得的財富。王佐良先生的翻譯作品值得細細研讀,其作品中體現(xiàn)的翻譯思想和理論更值得翻譯學習者仔細推敲。筆者在本文中選取王佐良先生關(guān)于培根說理性作品 Of Studies 的經(jīng)典譯本進行分析,探討其譯文中對待英漢不同的銜接現(xiàn)象所采用的翻譯策略。
一、照應(yīng)
Halliday 和 Hasan指出,當篇章中某些詞匯的指稱對象或所指必須依賴上下文, 而造成不同的指稱有相同的所指時,就形成了照應(yīng)和連貫。照應(yīng)是一些起信號作用的詞項。它們本身不能作語義理解,而只能通過照應(yīng)別的詞項來說明信息,例如:
例1: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譯文:因此不常做筆記者須記憶力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shù),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原文是形合型語言,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省略了 he這樣的人稱代詞來翻譯成典型的無主句,“不常做筆記者、不常討論者、不常讀書者”,排比結(jié)構(gòu)保留了原文排比對仗的句式和古雅的文體特點,符合漢語意合型的語言特點。照應(yīng)銜接手段的恰當運用,使譯文準確簡練地闡釋了源語文本所表達的命題意義,起到的語篇連貫的作用。
二、替代
英語中替代可分為三類: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和分詞性替代。常用的名詞性替代詞有 one,ones,the same 等;常用的動詞性替代有 does,do and did 等以及常用的動詞性替代詞有so,not等。在實際應(yīng)用中,除了以上的替代詞,為了避免重復(fù)以及清楚表達句意,其他一些詞組的使用也不可忽略。與漢語特點相比,漢語中重復(fù)詞的使用頻率較高。
例2: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譯文: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shù),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原文用doth not的動詞替代表達方式來替代上文doth not read little。譯者在譯此句時,增譯“無知而顯有知”來呼應(yīng)前文中“不常讀書”的觀點。替代銜接手段的運用 ,使語篇的深層語義緊密連貫, 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的思想表達習慣。
三、省略
在英語語法中,替代和省略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在某種意義上說,省略即為零替代。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的框架下,省略也分為三大類:名詞性省略,動詞性省略和分詞性省略。
例3: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譯文: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原文中省略serve一詞,屬于動詞性省略。此種省略在英文中是很常見的。譯文中運用詞性轉(zhuǎn)化法,將原文介詞for 轉(zhuǎn)化為為動詞“足以”; Studies,delight,ornament和ability等名詞轉(zhuǎn)化為動詞“怡情、傅彩和長才”,使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感十足,達到中文連貫效果。這樣譯文符合漢語的層層推進的敘事方法及多用動詞的語言特征。作者旨在強調(diào)讀書的好處,散文翻譯以結(jié)構(gòu)對稱,形式美感著稱。因此,在王佐良的翻譯中,將原文省略之處全都補充為“平行結(jié)構(gòu)”,從而達到勸人讀書的效果。除此之外,平行結(jié)構(gòu)不失為讓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作者情感真實流露出來的一種好辦法。
例4: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譯文: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在例4中,作者在首次提到主語“use”之后就開始省略,譯文中王佐良將原文省略的“use”增譯出來,并結(jié)合古漢語特色譯為“其....也”。譯文采用了三個“其……也,最見于……”結(jié)構(gòu)保留了原文排比對仗的句式和古雅的文體特點,屬于意譯的翻譯方法;僅用了短短幾句話,便傳達了原文的意義,道出了讀書的妙用,讀來鏗鏘有力,令人叫絕。
例5: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he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譯文: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shù)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shù)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
原文中多次省略be動詞are, 譯文中所有省略的被動結(jié)構(gòu)都被王佐良先生轉(zhuǎn)化為漢語的主動形式,使譯文符合漢語的習慣用法,顯得地道而自然。
四、連接
英語中連接詞充當過渡詞的角色,體現(xiàn)句子成分間的邏輯關(guān)系。常見的邏輯關(guān)系有: 時間關(guān)系,因果關(guān)系,條件關(guān)系,轉(zhuǎn)折關(guān)系等。
例6: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譯文: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shù),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原文的連詞and, if在王譯中被省略。在簡明緊湊的譯文中,原文語法關(guān)系和邏輯聯(lián)系隱含其中。避免了羅嗦拖沓,使譯文簡潔流暢,節(jié)奏明快。
五、同義/反義
同義/反義是詞匯銜接手段的一種,可以出現(xiàn)在句內(nèi),也可以出現(xiàn)在句子之間的語段中。 其基本功能是使兩個不同的語言成分在意義上形成明顯的對照, 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某個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描寫,使所在的句子或語篇緊密銜接,增強語篇內(nèi)容的整體表現(xiàn)力。
例7: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譯文: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讀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yīng)推敲細思。
原文中有四組同義詞,“contradict-confute”, “believe-take for granted”, “talk-discourse”, “weigh-consider”。作者使用不同的詞組表達相同的意義,英語詞匯豐富,避免了單調(diào),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譯文中,王佐良善用四字格和六字格:“存心詰難”, “盡信書上所言”, “尋章摘句”, “推敲細思”,來處理此類的同義現(xiàn)象,達到相同的連貫效果。
六、總結(jié)
總的來說,漢語為意合型語言,漢語無主句較多,詞匯重復(fù)頻率較高;而英語是形合型語言,強調(diào)句子的完整性以及句子間的緊密聯(lián)系。在《論讀書》這篇散文翻譯當中,譯者針對各種出現(xiàn)的語篇銜接現(xiàn)象,見招拆招,分別采用了:增譯、減譯、詞性轉(zhuǎn)化和語態(tài)轉(zhuǎn)換等翻譯技巧,在選詞用詞方便采用了四字格、六字格等成語、古漢語,生動地傳遞出原文古色古香的散文風。
王佐良先生的翻譯作品來源于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和扎實的英語技能。對他作品的研究,我們不僅能夠?qū)W習到有用的翻譯技能而且能夠加深對中英兩種語言區(qū)別的認識。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