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光
摘 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增強學生的數學技能已成為目前數學教育的必然走向。文章中主要從正確理解數學生活化的內涵、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運用生活化三方面探討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實際生活;結合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tài)度和意識。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xiàn)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1、正確理解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內涵
數學來源于日常生活,在解析兩者間的聯(lián)系時,卻不能完全把兩者混合等同。數學知識都是建立在豐富的生活經驗之上,并經過不斷提煉和總結得出。在小學數學講解的過程中若教師沒有正確理解生活與數學的含義,就會將其混為一體,從而導致大部分數學課堂都存在一定的誤區(qū):(1)大多數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景并引出問題后,便直接講解數學知識,不再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進行解析,從而造成所設場景與教學內容脫軌的現(xiàn)象;(2)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一部分教師直接將數學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導致學生不明白教師的教學目的,只是沉浸在氣氛中,未能學習到真正的知識。事實證明,數學雖然來源于生活,但卻是以生活經驗為背景的提升與總結,數學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爭取從學生熟悉的情景為出發(fā)點,把學生的生活問題與經驗轉化成數學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能夠走出枯燥的書本知識,真正感受數學中的樂趣。
2、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2.1善于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
數學是從生活中來,若想要小學生正確掌握數學知識,教師應善于幫助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與細節(jié),正確使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處理問題,并采取有效的實施方案。在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抽象的知識概念,因此教師應把抽象的知識回歸到生活中,并指引學生走出教科書,走進生活。例如在講解“角度”的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借助教室的墻角或三角板等工具形象地分析,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數學也是無處不在的,教會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新知識,體驗數學的美妙之處。
2.2善于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
由于小學數學的概念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相當有限,所以在講課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景,在創(chuàng)設情景時還也應該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樣才能建立一個適合小學生使用的教學情景。小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就能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發(fā)揮自身的思維能力。在熟悉的情景中研究或處理問題,不但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啟發(fā)小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從而實現(xiàn)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3、將數學應用到生活中
由于新課改提出新的教育方向:要求教師在教育中善于挖掘數學中的價值,讓生活和數學相聯(lián)系。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更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上,并處理生活中的困難,從而讓數學應用于生活。
3.1善于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常常教育學生要善于“學以致用”。即教師在講授完新的內容之后,積極指導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也是能夠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并能在生活上主動地從數學角度思考與處理難題。例如,數學教師在講解三角形問題時,先讓學生搖一搖自己的課桌,并提問學生:要是課桌不穩(wěn)定了應該怎么辦?這時學生就可以正確理解“學以致用”的含義,并能用已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強化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3.2善于將教材融入生活中
在新課改提出新的教學要求中,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將學習的內容轉變成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教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的實踐中,并發(fā)揮自己的邏輯思維。由于課本上的知識都存在枯燥與抽象的特點,所以在講解的過程中善于聯(lián)系生活,并重視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靈活應用,提高小學生處理復雜問題的技能。例如在講解認識圖形方面的知識時,播放的課件是:小老虎家新蓋了房子,由于沒有鋪上地磚,全家都在為鋪什么樣的地磚而發(fā)愁。這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幫助小老虎一家選用合適的地磚。教師通過這樣合理的改編,讓抽象的幾何圖形頓時變成學生熟知的地磚,為此,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使學生能夠快速地投入學習中,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并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問題。
3.3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研究生活問題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程中,數學教師應該將學術知識和生活相結合,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習內容相近的情景,讓學生懂得數學來自生活,并能夠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提高解決生活中關于數學問題的技能。例如學習“認識人民幣”時,教師應該先為學生準備一些人民幣,可以采用市場買賣的情景,進一步導出買東西時需要的人民幣。這不僅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在歡樂的環(huán)境中學到新知識。
3.4靈活運用知識,提升實踐技能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新課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課程教育中也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并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靈活教學[2]。在教學上教師還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技能,善于在問題中找到解決的突破點,真正做到回顧知識的同時又能解決新問題。比如教師在講授正方形與長方形的內容時,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品有哪些是類似的,并為學生設計相關的問題,如測量使用的數據、工具等。在靈活的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概念,掌握知識的要領,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最終實現(xiàn)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目標。
4、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就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教學上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景模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并正確地指引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求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熱情與解題的技能,最終實現(xiàn)數學與生活相融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霍秀文.論小學數學教學中新課導入的有效方法[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2)
[2] 陳俊新.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方法[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