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曹媛
教學實錄
一、生命課堂,名字入題
(一)初次見面,“名”字入手
師:(指黑板上的“名”)這個字,有拼音的,誰能讀準它?(請多名學生讀)后鼻音難不倒咱們江南的孩子,一起來讀。
(生齊讀)
師:你能給這個字組組詞嗎?
生:名字、姓名、名稱、取名。
師:我們把一個字變成兩個字。(補充板書“名字”,指名讀。)聽出來了嗎?這個“字”是輕聲??蠢蠋煹氖謩荩黄鹱x,不要拖音。
(師比畫手勢,生齊讀。)
(二)名字導入, 引入課題
1. 師生互問,“你”“您”有別。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名字,我來問問小朋友們的名字。(走到一男生面前)你好。
生:我叫陳雨辰。
師:這孩子太實在了。(笑聲)你好!
生:老師您好!
師:這會兒知道說“老師您好”了。(笑聲)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陳雨辰。
師:一聽就是男孩子的名字。
(請多人回答)
師:誰來問問我?
生:老師,您好!
師:小朋友,你好!
生:您叫什么名字呀?
師:我姓徐,單名一個俊字,我叫徐俊。記住了嗎?
生:(齊)記住了。
師:我們的國家主席叫什么
名字?
生:(齊)習近平。
師:對,叫習近平。國家主席也跟我們一樣,也有名字。下面再看老師寫字。(補充板書“兩個名字”,紅筆突出“兩”。)
2.讀好課題,“兩”個名字。
師:誰會讀?(生讀)非常棒,他看到了老師特意把它(指“兩”字)寫成紅色的。看著老師的手勢,你再讀一遍。(生再讀)我們都只有——(生:一個名字。)這里是——(生:兩個名字。)一起再讀一遍。
(生齊讀)
師:誰有“兩”個名字呢?它是——(指著板畫,生讀“蝌蚪”。)它是——(指著板畫,生讀“竹筍”。)我們都認識,但為什么會有兩個名字呢?把課文紙拿起來,聽老師讀讀課文。(師范讀)
二、初讀課文,正確流利
(一)讀準字音,理解字義
1.一字一句,指讀正確。
師:課文里有很多生字,能不能像老師一樣讀正確?
生:(齊)能!
師:同學們把課文紙放在桌上,用手指指著課本里帶拼音的生字,一個一個讀,先讀準了。
(生自讀)
師:坐正了,拿起課文紙,自己認認真真地把課文讀一遍。
(生自讀)
2.對比朗讀,關注細節(jié)。
師:老師把課文里帶生字的詞
語都請到黑板上來了,誰愿意來當當小老師?先請三位,讀第一行。誰讀得好,獲得的掌聲多,誰就是小老師。
(生分別讀第一行詞語:時候、拉著)
師:誰讀得最好?(生:第一個。)我也覺得你讀得最好,你再來帶著大家讀兩遍。
(生領讀)
師:你知道你為什么不如他?(對另一名學生)因為他的眼睛很亮,看到老師在這兩個字底下畫的小紅點了,(指著黑板上的“時候、拉著”)兩個帶點兒的字要讀輕聲。(生再讀)有進步,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3.形聲識字,讀音相行。
(師再請三名學生讀第二行詞語:蝌蚪、竹筍。)
師:誰來說說這個詞語有什么特點?(指“蝌蚪”)
生:它們都是蟲字旁。
師:我們把蟲字旁去掉,再讀讀。(生齊讀)像這樣一半表示意思一半表示讀音的字有很多,知道叫什么嗎?
生:形聲字。
師:我們以后可以用這個辦法來猜一些字。再看看這個詞語,(指“竹筍”)有什么特點?看看誰能發(fā)現(xiàn),又能說清楚。
生:前一個是“竹”,后一個是竹字頭的字。
師:“筍”為什么是竹字頭?
生:竹筍長大了變成竹子。
師:說清楚了。我們再把這兩個詞語讀一遍。
(生齊讀)
4.聲情并茂,理解透徹。
師:讀最后一組詞語,我要看到你們臉上的表情。
(生齊讀“高興、哈哈”)
師:兩個“哈”字,老師給后面的這個也帶了個點兒,要輕一點兒。(指名讀)
師:(指著最后一名學生)你的笑容很燦爛。我們一起來讀,高高興興地讀這兩個詞。
(生齊讀)
(二)朗讀課文,體會情意
1.自由選擇,分段朗讀。
師:生字詞語會讀了,現(xiàn)在把它們放回到課文里去。站起來先告訴大家“我喜歡讀第幾自然段”,然后再開始讀。
生:我喜歡讀第1自然段。(讀第1自然段)
師:讀得好不好?(生鼓掌)但是老師先不給他鼓掌,有一個地方讀得不好。(再對著該生)你再讀一下這個句子,注意“‘兩’個名字”。
(生再讀)
(師指名再讀第1自然段)
2.課堂插曲,耐心引導。
(生讀第2自然段,有一生喊“錯”,師等該生讀完。)
師:(對著喊“錯”的學生)你的耳朵很好,但是千萬別著急,要聽人家讀完。(對讀錯的學生)他剛剛喊“錯”的時候,你知道哪里讀錯了嗎?
生:多了一個字。
師:“小時候”,不是“小的時候”。但他有一個地方讀得特別棒,“我也有兩個名字”,強調(diào)了“也有”兩個字。再聽他讀。這次不添字,
開始。
(生再讀)
(師指名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我聽出來了,它們很高興。特別是最后一句,“哈哈”這兩個字讀得特別好。我們一起來讀一遍。
(生齊讀)
三、熟讀成誦,遷移運用
(一)嘗試背誦,化語為文
1.動作提示,抓住重點。
師:都讀得這么好,能不能試著背下來?
(生自行試背)
師:(對一名舉手的學生)把課文紙蓋過來,我們聽聽看。
(生試背)
師:很不容易啦,就這么一下子,他只忘記了四個字。
(師再請一生背誦)
師:真不錯,很努力地背下來了,句子都記住了。你們注意到了嗎?剛才他背課文的時候,有三個地方老師是有手勢的,“我有兩個名字”,(師比手勢“二”),后面一句“我也有兩個名字”,(師右手掌心貼向胸口)課文最后還有一個地方,“哈哈,我們都有——(生:兩個名字。)”注意這些句子,我們一起來試試看。輕一點。
(生齊背)
2.變字為畫,學習說話。
師:太棒了,課文都記住了,現(xiàn)在我們把課文變成一幅畫。你看,(在“蝌蚪”后面畫出一條箭頭線,箭頭后面畫“青蛙”。)“蝌蚪長大了叫——”誰會說呀?
生:(拿著腔調(diào))蝌蚪長大了叫青蛙。
師:咱們說話不要像唱歌一樣好不好?
(生再說)
師:反過來,你還會說嗎?(反向從“青蛙”向“蝌蚪”畫箭頭線)
生:青蛙小時候叫蝌蚪。
師:聲音真好聽?,F(xiàn)在,誰能正著說一遍,反著說一遍,連起來說?
生:蝌蚪長大了叫青蛙,青蛙小的時候叫蝌蚪。
師:應該把“的”去掉,說“小時候”就可以。
(生再說)
師:對,說話就要干干凈凈,一個字都不多。(指另一名學生)請你來。
(生說)
師:會說“蝌蚪”和“青蛙”啦,那這個你們會說嗎?(板畫“竹子”,并在“竹筍”和“竹子”之間畫雙向箭頭。)自己跟小伙伴說說看。正著說一遍,反著說一遍。
(生試說)
師:現(xiàn)在老師提高要求了,能不能把這兩幅圖連起來說說看,誰會?(指名說)
(二)情境背誦,玩味語言
1.教師背誦,學生糾錯。
師:這篇課文這么好玩兒,老師也想背一遍。大家仔細聽,記住要鼓勵我呀?。◣煴痴b,故意出錯,最后一個自然段背成了:“青蛙和竹子一塊兒說:‘我們都有兩個名字。’”背誦完畢,學生低聲議論。)
師:為什么沒有人給我鼓掌呢?有什么問題嗎?
生:應該是“青蛙和竹子手拉著手”,老師,您背成“青蛙和竹子一塊兒”了。
師:“手拉著手”不能少。“手拉著手”表示什么呀?
生:表示非常高興。
師:很高興,不能省,那加上去是不是就可以啦?
生:您還忘了“哈哈”。
師:“哈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開心,笑了。
生:您還忘了“高興地說”。
師:哎呀,老師真是年紀大了,把這么多重要的地方都背錯了。這個句子寫得多好啊,有動作表示開心的,那是什么呢?(生:“手拉著手”。)也有語氣表示開心的,那是——(生:“哈哈”。)還有說話的語氣表示開心的——(生:“高興地說”。)真好,那這樣吧,小朋友們和我一起背,好不好?
(師生配合,師手勢語輔助,完成背誦。)
2.表演背誦,入情入境。
師:太棒啦,現(xiàn)在有沒有進步啦?
生:有!
師:你們能不能也這樣來讀一讀?我們請兩位同學上臺,合作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請兩名學生上臺)
師:我們玩?zhèn)€小游戲。你們讀得好不好,老師光用耳朵來聽。誰上來把老師的眼睛蒙???你來,你個子高一點。(蒙好眼睛)開始吧。
(兩生背)
師:他們剛才讀“哈哈”了嗎?
生:讀了。
師:你們聽出很高興了嗎?
師:沒有。
師:可以加上一些動作,高興的心情就出來了。什么動作呢?
生:手拉著手。
師:對呀,你們剛才肯定沒有“手拉著手”。來,手拉著手讀讀看。(對著高個子學生)再把老師的眼睛蒙上,開始吧。
(兩生再背)
師:有沒有比剛才好呢?
生:有。
師:但我猜他們剛剛是傻傻拉著手不動,是不是?應該是高興地手拉手。你倆手拉手的時候能夠邊轉圈邊讀就好了,知道嗎?再來一次。
(兩生再次試讀)
師:好像有點變化,但是他們是不是很磨嘰?老師和你們一起試試看。(跟學生手拉手一起高興地轉圈背誦)
師:你們兩個來一遍,我們一起陪他們讀,預備,開始。
(兩生再次讀)
四、精彩對話,實用語文
師:我們學這篇課文,不僅要學會怎么讀,還要學會說話。同學們看,課文的題目叫——(生:兩個名字。)我們能不能像《兩個名字》這篇課文一樣說話?我找一位小朋友。(對著一名學生)你好!
生:您好!
師: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生:我也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師生:哈哈,我們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師請多名學生展開對話)
師:我們換一下順序,你們先說,我再說。
生:您好!
師:你好!
生:我有一雙能講話的嘴巴。
師:一張,再來一遍。
生:我有一張能說的嘴巴。
師:誰的嘴巴不能說啊,那不是啞巴了?(笑聲)再加上兩個字,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再來一遍。
生:我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師:我也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師生:哈哈,我們都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師:同學們,你們太棒了。下課的時間到了,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學習的課文的題目叫什么呀?(生:《兩個名字》。)很好!其實呀,蝌蚪和青蛙不是名字,竹筍不是名字,竹子也不是名字,這只是它們的名稱。名字,是有姓有名的。可是,既然蝌蚪、青蛙、竹筍、竹子都不是名字,題目為什么要叫“兩個名字”呀?因為它是一個童話故事。寫童話故事的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讓小朋友們喜歡讀。讀了,學字,學朗讀,學說話,而且還懂得了一些道理。好了,這堂課咱們就到這里,下課!
(該課實錄由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林敏欣老師整理)
教學評析
徐俊老師的課,讓我仿佛看到了賈志敏老師的教學身影。扎實、淳樸是賈老師課堂教學的特點,徐老師這節(jié)課也叫人看著亮亮堂堂,清清爽爽。我想用三個詞來表達我的感受:樸實、自然、生動。
首先,說說“樸實”。
這節(jié)課沒有先進的現(xiàn)代化的媒體手段,就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仿佛讓我們重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課堂。但是我們并沒有因為信息技術的缺失而感覺教學手段的落后,反而因它的樸實倍感課堂的親切。這種樸實,最見教師教學的功底,尤見教學設計的大智慧。
這節(jié)課,徐老師緊緊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展開教學,從學生聽老師范讀,學生自己試讀,到“競選”小老師帶讀詞語,再到讀整篇課文,一氣呵成,干干凈凈。我們知道,“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九年一貫性的語文課程目標,如何有層次、有側重點地落實到一年級的課堂中?徐老師抓住學段特點,著重指導學生讀正確、讀流利,在逐步達到這一要求的過程中,又呈現(xiàn)了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
在指導學生讀正確上,徐老師設計了從讀詞到讀文的逐級指導。“讀詞”的環(huán)節(jié),六個詞語分三行排列,三行詞語三種類型,三種類型又有三種不同的教學。如“蝌蚪”“竹筍”兩個詞語,徐老師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聲旁示音、形旁表義的形聲字的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識字讀詞,不僅有趣,還滲透了識字的方法,將讀詞和識字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樣的讀詞指導為理解課文、讀好課文做了鋪墊。
在指導學生讀流利環(huán)節(jié),徐老師一段一段指導學生讀,但不是讀了就過去了,而是把讀的過程變成語言學習的過程。怎么把它讀好?讀流利,讀出感情來,是需要理解課文語言的。
這篇課文的三個自然段,圍繞課題“兩個名字”,有一個有趣的語言現(xiàn)象,分別是“我有兩個名字”“我也有兩個名字”“我們都有兩個名字”。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徐老師用幾個不同的手勢輔助學生朗讀。簡簡單單三個手勢點破了這三句話的含義,學生在一聽一觀察中悟到了句義,很自然地就讀出了重音。
最后一個自然段,徐老師采取了“示弱式”的指導,這是另一種高明。學生“幫”老師“糾錯”的過程,就是思考課文內(nèi)容意思的過程,他們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習是主動的,他們是站在課堂的前面的。
接下來,說說“自然”。
教學就是對話,這在徐老師的課堂上體現(xiàn)得很充分。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徐老師不是著急地去問學生要答案,而是一直在引導學生說干凈的、正確的、有質量的話,這就是語文的學習。這種引導體現(xiàn)在等待上,體現(xiàn)在善意的評價中。
例如,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問名字”。徐老師問學生“你好”,有個學生沒有用“您好”來回應老師,而是直接說出了自己的名字。徐老師沒有著急去教他,只是說“這孩子太實在了”,在會意的笑聲中,這個學生就明白了,當徐老師再問候他“你好”的時候,學生回應“老師您好”。這一段對話當中,有語言表達形式的指導,更有交際素養(yǎng)的指導。這樣的一段富有語言情感、語言溫度的導入,讓這堂課從一開始就有了語文的溫情。
又如,講到蝌蚪和青蛙、竹筍和竹子的關系,徐老師在黑板上畫了蝌蚪、青蛙、竹筍、竹子的示意圖。如果教學就停留在這里,就成了教自然常識了。徐老師不教常識,而是讓學生用規(guī)范的語言、有思維張力的語言、干凈的語言把自然常識的知識表達出來,這是在教語文。
最后,說說“生動”。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教學中,到底如何讓學生實現(xiàn)語言的自我建構,這節(jié)課是個很生動的例子。
如前面舉例,對課文中那富有典范意義的三句話——“我有兩個名字”“我也有兩個名字”“我們都有兩個名字”,不是老師教會學生說的,而是學生在充分朗讀、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對句式有了充分的認知。
在拓展練習說句子的環(huán)節(jié)中,徐老師不是檢查學生說得好不好,而是通過“我有……”“我也有……”“我們都有……”這樣的對話,你一言,我一語,在有趣的想象與表達中引導學生建構起自己的言語經(jīng)驗。學生說錯沒有關系,徐老師擅長“等待”,一直到他說對了為止。課堂上那個小女孩可能永遠不會再說“一雙嘴巴”了,她記住了嘴巴是“一張”。因為和徐老師的對話過程是那么有趣,這就是一個生動的建構過程。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發(fā)展,語言和思維是共同進步、共同提升的。
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任務——識字、學詞、讀好課文、理解與積累語言,在這堂樸實、自然、生動的課上無痕又扎實地實現(xiàn)了。這正是老一輩名師的教學追求、教學藝術在年輕一代教師的語文課堂上的傳承。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筧橋花園小學/天津市教科院)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