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喜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元角分的認識》放在一年級下冊學習。人民幣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購物體驗,學生對人民幣的認知更多的是停留在“元”,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對于“角和分”的認知就比較陌生了。一個因素是現(xiàn)在生活中對于“分”的概念基本上沒有了,另外電子支付款方式的出現(xiàn)也削弱了對人民幣的認知。然而,生活中離不開人民幣,《元角分的認識》這課內容與生活有著其他內容無可比擬的生活性。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在教學此內容時,有意識地進行了對比實驗。
學情前測,架起知識儲備橋梁
學情前測有助于教師落實“以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有助于找準學習起點,落實高效課堂。針對本課內容,筆者設計了以下前測:1.過年紅包里裝的是什么?(錢)你認識哪些錢?2.你知道通過手機“搶紅包”嗎?你有沒有幫你爸媽“搶”過紅包?“搶”到的紅包你知道是多少錢嗎?3.你有沒有單獨去商店買過東西?
問題1,兩個班級的學生100%知道紅包裝的是錢,認識100元面值的人民幣;問題2,A班有79%的學生領過手機紅包,B班有87%的學生領過;問題3,100%的學生單獨去商店買過東西。當然,由于地域、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的差異,這個前測結果會有差異。結合筆者任教的這兩個班級學生來說,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都是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但現(xiàn)實是微信、支付寶等手機付費方式的普及,學生真正接觸小額人民幣的機會不多。認識小額人民幣的學生中一部分是幼兒園里開展的教育活動中學到的,也僅僅停留在認識層面。相反,春節(jié)、生日長輩們送的紅包,學生對百元面值的人民幣從小就“耳濡目染”。
對比學習,找尋新知學習動力
既然有了上面的前測結果,怎樣的課堂才是輕松、愉悅、高效的呢?怎樣的學習方式才能使學生充滿動力呢?對比是最好的研究方式。
在A班,筆者按照蘇教版教材編排認識元角分。從1元到5角、1角,然后通過數(shù)一數(shù)體驗1元=10角,1角=10分。新學完后讓學生在項目練習中應用新知。B班的教學由春節(jié)紅包談起,學生普遍認識的是100元人民幣,一下找到知識與學生認知的銜接點,學生氛圍好,表現(xiàn)欲都比較強烈。即使使用手機微信紅包,有一部分學生也能知道幾元幾角幾分。由此引入元角分,一切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相互補充、相互糾正,學生學習興趣濃郁。
現(xiàn)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硬幣,乘公交車用學生卡刷卡、外出購物年輕的父母都用電子支付方式,在實際生活中已經不太依賴紙質貨幣。微信搶紅包的形式,學生已經耳濡目染認識了人民幣。紙幣往往集中于百元面值的人民幣。A班的學習,學生跟隨老師的節(jié)奏安排,在自我感覺有點認識人民幣(100元、50元、20元、10元)中,帶著矛盾心情被動的參與老師“精心”編排的學習活動。而B班的學生由于是在展示自己的知識,把自己的經驗和同學分享,所以學習興趣濃厚。當然,A班的學習活動中也有滿足學生好奇心與表現(xiàn)欲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但B班的這種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顯得更趨自然,更趨生動。
注重練習,達到教學評的一致
人民幣只有應用到具體情境中才能實現(xiàn)知識的價值。因此,筆者結合教材編寫習題稍作與時俱進的價格與物品對應更改,利用“學習用品柜臺”這一載體,針對性地將認識小面值的人民幣以及進行簡單換算來實現(xiàn)這一學習目標。
例如,1.一塊橡皮、一本小練習本、一張彩色手工紙分別對應5角、1元、1角。并且追問一塊橡皮、一張彩色手工紙一共幾角?(課件把5角和1角并排在一起)一塊橡皮、一本小練習本一共幾角?(課件把5角和1元并排在一起)進一步追問這三樣物品一共幾元幾角?
2.買一張寫字襯板要1元2角,可以怎樣付1元2角?
3.哪兩樣商品的價錢合并起來是1元?
第2、第3題在取幣、擺物品過程中,加強體驗,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有序思維能力。三個練習對照學習目標,達到教學評的一致。
先學后測,找尋適合學習方式
學習后測提供的課堂反饋信息能幫助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教學方式的有效性,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課尾,筆者設計如下問題:1.你對這節(jié)課的學習滿意嗎?哪里你可以自己表揚一下自己?2.你還有什么問題不明白的嗎?A班有48%的學生對自己滿意,有26%的學生能說出哪里要自己表揚自己,有12%的學生寫了自己不明白之處;B班有72%的學生對自己滿意,有43%的學生能說出哪里可以表揚一下自己,有26%的學生寫出了自己的不明白之處,如為什么沒有5元、10元的硬幣?為什么現(xiàn)在不使用“分”了?為什么沒有3元的貨幣?
本節(jié)內容通過一課二上的形式,結合學情前測與學習后測,找尋適合班級學生的學習方式,便于優(yōu)化今后的學習活動。兩個班級對人民幣知識的應用練習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別,在知識層面都達到了預設目標,但在能力及情感態(tài)度層面,明顯的B班的學生要優(yōu)于A班,并且在學習后測中有更多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思維被打開。
學生已有的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利用這個起點是教學成功的有效策略,也是優(yōu)化提升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