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軍
【摘 要】語文,向來就代表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智慧沉淀。高中語文,則不再向小學初中一般,是片面的死記硬背,那是深刻的理解加思考,在整個高中階段,對語文學習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相較于其他方式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乃至提高主體意識。
【關鍵詞】高中語文;培養(yǎng);主體意識
在新課改的環(huán)境之下,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育露出了弊端,以教師講課為主,不注重與學生溝通交流以及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主體意識得不到提高,使得部分學生因為沒有理解從而產(chǎn)生厭學的想法,這一現(xiàn)象在我們生活學習中并不少見,高中生階段同樣也是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所以在語文課堂中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之后的理解及學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的作用
(一)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若在教學期間多多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便可使得事半功倍,激發(fā)學生求知興趣,積極融入語文課堂,讓學生自己有想法,有基于課本知識的延伸理解,主動思考,主體意識也就隨之提升。
(二)促進新時代語文轉換新模式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課堂死板而枯燥,促進新時代語文課堂轉換模式,不再以老師講課為主,而以學生思考為主,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起到提點的作用,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以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推動大范圍的課堂模式轉換[1]。
二、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單方面講解,忽視學生是否理解
學生上課處于被動狀態(tài),傳統(tǒng)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并未讓學生進行思考,只通過課堂老師講解,可能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不能深刻理解和思考,若長時間處于這種環(huán)境之下,學生便喪失了思考的能力,厭學、叛逆,喪失學習興趣,更加不利于主體意識形成。
(二)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不注重自主意識,使得學生感覺上課枯燥
學生成績在傳統(tǒng)教學中顯得格外重要,從而忽略了學生各個方面的均衡發(fā)展。部分教學老師只關注學生成績,忽略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觀點,長此以往,學生失去學習動力,最終影響到學生整體水平的提升,主體意識發(fā)展不完整。
三、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
在新模式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下,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不是一味的講課授課,更加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參加,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交流發(fā)言,鼓勵部分內(nèi)向的學生積極參與,認真觀察此類同學,積極給予鼓勵,學生充滿信心,強化自信心,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努力克服。以實際的課堂教學來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的方式,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
(一)注重“留白”,為學生提前提供思考的空間
在課本中魯迅先生《祝?!芬晃?,可以讓學生自己預習,查閱不懂得詞語及句子,然后針對重點的難句先自己進行理解,后根據(jù)學生反饋情況,上課著重講解,為了讓學生理解更加深刻,可以引導學生回想祖國在那種時刻下,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果敢及氣魄,感受中華民族在那個時候的動蕩,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這預習期間,給了學生足夠的自我思考的時間,通過語文課堂老師講解學生也對本文進行了深刻理解,這樣便可有效地提高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yǎng)。
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課文,蘊含了比較深刻的哲理,教師也可用同樣的方法,注重學生的理解程度,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對課本有基本的認知和看法。學生課前自我預習,可以讓學生沉下心來,用自主的思考和探究意識,進行課本內(nèi)容深層的含義和背景思想等知識相關方面的探究[2]。
(二)加強學生自我理解,進行探究學習
《故都的秋》算是高中課本中意境優(yōu)美且值得品讀的一篇文章了,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情感,組織在學生課堂中有感情的朗讀并進行小組討論,在交流中探討問題,例如: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什么情感?通過描寫事物景物想表達哪方面的情愫?是如何通過優(yōu)美語句表達自己的情感的?通過以上幾個問題,把握作者心中所想,真實情感,也更好的對文章進行學習和理解。
在類似的優(yōu)美文章中,可以主要以作者所描述的景物為中心,展開揣測作者情感的過程,鼓勵學生在課堂中提出問題,進行自我探究式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得領悟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提高語文學習自主意識的培養(yǎng)。
(三)豐富學習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林黛玉進賈府》,在學生理解看來內(nèi)容生澀難懂,作為現(xiàn)代人,古文的內(nèi)容更加難以理解,這時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更易于理解的視頻,通過視頻代替枯燥乏味的簡單講解,使得學生更加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生動的圖像背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意識到古文之美,綜合性的教學模式相結合同樣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在新型模式教學下,教師與學生當是“亦師亦友”,脫離枯燥乏味的死板學習,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使得上課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師既能收到學生有效反饋,也能及時給學生幫助[3]。
只有高中時期進行了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才能在今后的學習或者生活中,獨立思考,適應時代發(fā)展。結合多種新型模式,著重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為社會乃至國家培養(yǎng)出新型有主體意識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石曉婷.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yǎng)[J].西部皮革,2016,(16).
[2]黃國華.主體性教學意識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體現(xiàn)[J].中學語文,2016,(06).
[3]胡耀超.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yǎng)[J].中華少年,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