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伏辰,金 中
(西安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錢稻孫《萬葉集》漢譯中的中庸思想*
孫伏辰,金 中
(西安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錢稻孫自幼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價值取向。他以追求誠信的儒家倫理觀平等地看待外來文化,主張通過學習日本文化的優(yōu)點完善中國文化?!度f葉集》中譯本所見“以詩譯詩”“漢形和魂”“注釋恰適”等翻譯手法便是其中庸思想的具體實踐,錢稻孫的目標是為了達到“和”的最高境界,實現(xiàn)內(nèi)外合一、文化融合的理想。
錢稻孫;萬葉集;和歌翻譯;中庸;誠信
錢稻孫翻譯的《漢譯萬葉選》是最初的《萬葉集》中譯本,1959年由日本學術振興會出版。雖然錢稻孫一生翻譯過不少作品,但他在《萬葉集》翻譯上傾注了30年的心血,他的譯作得到了中日學界的高度贊揚。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認為錢稻孫是翻譯《萬葉集》最合適的人選,他說:“除了錢稻孫沒有人能夠勝任這份工作?!?本論文中關于日本學者的評論的中文譯文均為作者自譯。[1],并且評價譯本說:“錢稻孫的主要成就當推《萬葉集》的翻譯,即便作為中國的詩作也很美?!盵1]錢稻孫翻譯手法最突出的特點是借中國古詩形式翻譯日本詩歌,其意圖在于表現(xiàn)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闡明異文化間的相互融合會促進優(yōu)秀文化的形成這一觀點,他對翻譯事業(yè)的執(zhí)著來源于儒家中庸思想。因此,客觀、公正地評價譯者和譯本,必須跳出語言層面的狹隘范圍,深入剖析譯者的翻譯思想以及探索其形成的根源。然而迄今為止,錢稻孫譯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體形式、語言風格等翻譯策略的層面上,忽略了翻譯思想的探索。基于上述問題,本論文將圍繞錢稻孫《萬葉集》漢譯實踐,通過對其翻譯策略的分析,揭示影響錢稻孫翻譯實踐的儒家中庸思想及其成因。
(一)內(nèi)外合一,成己成他
在《中庸》*本論文《中庸》、《論語》原文引自:陳曉芬,徐儒宗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的《問政》、《誠明》、《盡性》、《致曲》、《前知》、《自成》、《無息》等連續(xù)7篇中,孔子將“誠”看作天地的法則,“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真誠貫穿于萬物的開始與終止,沒有真誠就不存在萬物。因此,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真誠,完善自己,這樣就“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薄罢\”,是博大、深厚、高大、光明、深遠、長久,要做到“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鬃釉凇墩撜Z·學而》中又反復闡述了“信”這一道德范疇,“敬事而信”、“謹而信”、“主忠信”,無論安邦治國,還是侍君交友,都要誠實守信,而且“信近于義”,信合乎義,才能實行承諾?!罢\”與“信”合起來即誠信,完善自身的同時完善他人,充分發(fā)揮事物的本性達到極致,最終化育萬物與天地并立。誠信,一直都是錢稻孫所奉行的處世之道和價值標準,一方面形成了廣博的世界觀和平等的文化觀,另一方面對誠信的倫理認同形成了雙向式思維,并貫穿于翻譯活動的始終。
在“誠”的影響之下,錢稻孫形成了廣博的世界觀和平等的文化態(tài)度,他始終堅持以一種謙虛的態(tài)度接受日本文化,反對民族中心主義。山室三良曾說“日本很早時代就研究貴國(中國)的古典……我國幾乎翻譯了個無遺??墒琴F國翻譯過幾部日本書呢?……雙方都還該用謙虛的態(tài)度,來互相貢獻去?!盵2]錢稻孫在對待日本文化的態(tài)度上,也是一直主張中國文化應該吸收日本文化的精華,學習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做法。他將《萬葉集》翻譯成漢語,希望中國讀者閱讀,理解、接受和學習日本文化,從而促進中國文化在彌補自身不足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前發(fā)展。而關于如何吸收日本文化,他并不贊成否定原有的中國文化而去過分吸收外來文化,而是拿來日本的優(yōu)秀文化之后,與中國文化相互調(diào)和,最終形成先進的、有特色的中國文化。錢稻孫這種海納百川、平等的文化受容態(tài)度根源于儒家“誠”的思想,博大深厚負載萬物,其終極目標是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發(fā)展,內(nèi)外合一。因此,他的世界觀是廣博的,在翻譯過程中堅持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原則,重視學習?!吨杏埂栒分姓f:“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儒家認為學習能使人獲得大智慧,從而修養(yǎng)德性就知道如何治理人,如何治理國家。因此,中國文化不應沉醉于幾千年的傳統(tǒng)中自我閉鎖,而要抱有向別國優(yōu)秀文化學習的態(tài)度,獲得真正的大智慧才能強國?!吨杏埂ぷ猿伞分姓f:“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nèi)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內(nèi),指的是自身,完善自身就是仁義;外,指的是萬物,完善萬物就是智慧。中庸追求的是內(nèi)外合一的思想境界,投射在文化受容方面的做法就是通過學習消除異文化間的摩擦,達到“和”的狀態(tài)。《論語·學而》中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強調(diào)的也是人不但要修養(yǎng)自身的德性,更要重視對外物的了解,從而完善自己和他人,提高德性,獲得完善萬物的智慧。
錢稻孫在翻譯《萬葉集》時,盡量采取保留日語漢字的手法,讓一種獨特的、新穎詩歌表現(xiàn)法融入到中國文化中。事實上,日語漢字大多習用的是漢語漢字,日本人經(jīng)過再創(chuàng)造、重組等方式,給漢字和詞匯賦予了新的意義。在譯詩中保留原詩漢字的形式和意義的做法,使具有新意的詞匯逆輸入到漢語中,在豐富漢語詞匯的同時,給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的意象表達。比如第266號“柿本朝臣人麻呂歌一首”的譯文*本論文《萬葉集》譯文引自:錢稻孫.萬葉集精選(增訂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版。:
淡海之湄,夕波千鳥,汝也嚖嚖,使我心槁,為思古老。
錢稻孫直接挪用“夕波千鳥”這個日語詞匯,這四個漢字的組合對中國讀者來說,猜測其整體意思并不困難。夕陽映襯下的海波上,群鳥停歇的一幅景象勾起了作者的懷古憂思,黃昏鳥鳴聲總會讓人些許感傷。盡管漢語詞匯中并無“夕波千鳥”,而漢字重組卻能帶來中國讀者與原詩作者情感上的互通,產(chǎn)生共鳴的效果。
(二)以達者而信為旨
錢稻孫曾在1937年時說過:“譯事有時不能無所損益字句,凡以達者而信為旨?!盵3]他在翻譯過程中始終貫徹誠信為本,堅持“信”和“達”的翻譯標準,盡力保留原詩的文學體裁、修辭特色和文化特征。“信”有兩個方面,對原作的信和對譯文讀者的信。[4]從翻譯過程中的倫理關系來看,“信”即是譯者對原作者、譯者對譯文讀者的“信”。具體說,譯者與原作者之間、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約定,這種約定就是誠實地再現(xiàn)原文。譯者既要對原文作者負責,也要對讀者負責,譯文如果偏離原文便失信于原作者;如果不通順就是失信于譯文讀者。關于“達”的意義,如果作為“通順”之意解釋的話,那么“達”是譯者對譯文讀者承擔的最起碼的責任。金中指出:“通順,可以說是對所有正式文章的最低要求,如果譯文不通順,首先作為一篇正式文章即是失格的,會直接影響到讀者對其內(nèi)容的理解,‘信’字便也無從談起。”[5]因此,無論將“達”理解為“達旨(原文中心)”,還是“暢達(譯文讀者中心)”,“達”即是“信”。可以說,“信”就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了維系自己與他者的人際關系,最終達到整體上的和諧而必須遵守的倫理規(guī)范。像這樣從倫理層面詮釋“信”和“達”的話,這二者可以視為“敬事而信”、“辭達而已”的中庸思想在翻譯活動中的活用。
“以詩譯詩”是錢稻孫在“信”的思想之下選擇的翻譯策略。譯詩在形式上模仿中國古詩,注重用韻,而且不拘泥于一種詩歌形式,從詩經(jīng)、楚辭到宋詞、元曲,甚至民謠無一不被他借以表現(xiàn)日本詩歌的格調(diào)和思想。比如,錢稻孫在第十四卷中選譯了57首東歌和防人歌,其中16首詩以詩經(jīng)四言形式譯出,因為《萬葉集》的歌謠和《詩經(jīng)》中的優(yōu)秀篇章一樣,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之作,感情健康、純真。[6]例如第3360號伊豆國歌一首:
伊豆海上,白浪連連,戀戀我思,豈不綿綿。
“連連”、“戀戀”、“綿綿”這三組疊字不僅押韻,而且都含有“連綿不絕”之意。伊豆海上驚濤拍岸,一波又一波涌來的海浪寄托了詩人纏綿的情感。“戀戀我思”與《詩經(jīng)·子衿》中“悠悠我心”有著同樣寄物思人的情結。形式、疊字、表達等方面的模仿,使中國讀者很容易產(chǎn)生心理上的共鳴。
《中庸·大知》中,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意思是說舜之所以有大智慧,是因為他表揚別人的好處,掌握好“過”和“不及”兩個極端,對人民使用折中的辦法。孔子的中庸之道強調(diào)“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爸杏埂狈从沉耸挛镏g客觀存在的對立統(tǒng)一的必然性,注重整體,求和諧,尚求同存異。[7]《中庸·天命》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标P于“中和”的解釋,雷慶翼指出,中和是儒家把“中”道用到處理各種實際事物中以求和諧,主要指人們運用“中庸”而達到理想和諧境界而言。[8]錢稻孫譯本“文白兼顧”、“注釋恰適”、“善于溝通”等特點都是以中庸中和觀的具體實踐。
日本詩歌漢譯過程中存在幾點矛盾:一是保留原文的語言特點、修辭手法,必然會導致譯文不通;二是譯文既要保留原文的深度,還要從廣度上滿足中國讀者的普遍需求;三是注釋過多影響閱讀速度和連貫性;過少則影響讀者的理解。以上三個問題,錢稻孫盡力多方面關照,充分考慮原文、譯文、原作者、譯者、讀者等要素,減小諸要素之間的矛盾。
首先文白兼顧。錢稻孫的譯文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同一首詩歌兼有文言和白話兩種文體的譯文。文言譯文力求接近原詩的風貌,白話譯文以傳遞原詩的內(nèi)容大意為主旨。尤其像《詩經(jīng)》比較古奧的語言,雖然仿《詩經(jīng)》的語言使譯文讀者體會到了萬葉初期詩歌的古樸之風,卻因古奧的字詞,使不熟悉古文的讀者望而生畏。兩種形式的并存,是折中思想的具體化,因為古樸格調(diào)是通過古文字的組合形成的,既要滿足格調(diào)的需要,又要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這在一種譯文上無法實現(xiàn),文言與白話形式的共存,就能兼顧上述兩種需求,讀者在閱讀白話譯文之后,再閱讀文言譯文,相對容易理解原文。事實上,在譯本中,白話譯文所占比例約為20%,大多數(shù)譯文都是文言五言形式,格調(diào)上接近唐詩,既沒有《詩經(jīng)》那樣古奧難懂,也沒有民謠那么通俗,是一種度量取中的做法。譯本中還有少數(shù)類似元曲的半文半白形式的譯文,形式上既接近日本詩歌的長短句,語言上又通俗易懂,是相對比較理想的選擇。例如,第175號皇子尊宮舍人等慟傷作歌:
檜樹森森,檜里丘陵,悒郁心情,奉仕殿庭;從也不曾見過的夢境啊。
這首譯詩前四句采取文言體四言形式,最后一句“的”和尾字“啊”樸素直白的表現(xiàn)出赴真弓岡守墓途中舍人們的郁悶悲傷的心情。
再如第131號柿本人麻呂從石見國別妻上來時歌:
……朝風扇來長繾綣,夕浪推來盡纏綿。
我可把隨波依靡的同衾妹,雪霜般留著在家園……
這首譯詩的中間兩句“朝風扇來長繾綣,夕浪推來盡纏綿”的文言譯文似乎與全詩的格調(diào)格格不入,其前后的詩句都是口語表達。然而卻又提升了整首詩的詩味。錢稻孫的這種翻譯策略在譯本中所見極少,近似民謠卻夾雜文語,可以說這是一種錢稻孫式的翻譯嘗試,譯文并不完全陷入民謠的框架中,而是努力創(chuàng)造出一種介于文白之間的新形式。
其次適度注釋。對比楊烈譯本,發(fā)現(xiàn)錢稻孫的譯本中對詩歌背景、作者背景、字詞意義、歷史典故、民俗信仰注釋相對完善,篇幅上既沒有過分冗贅而喧賓奪主,也沒有過分簡略而埋沒日本文化的妙趣。比如第105號和第106號是大津皇子私自探訪做齋宮的大伯皇女時,皇女所作的兩首詩歌,錢稻孫譯文如下:
①第105號譯文
目送吾子,大和之行;
佇沾夜露,迨及雞鳴。
②第106號譯文
二人同行,猶多辛苦;
獨逾秋山,諒爾何忍。
這兩首詩是大津皇子私自去探望在伊勢神宮做齋宮的姐姐大伯皇女時,大伯皇女所作的和歌。楊烈譯本中沒有對大津皇子的背景進行介紹,只是簡單介紹了大伯皇女:“系大津皇子之姐,于白鳳三年(675)往駐伊勢,朱雀元年(686)返京”,[9]大伯皇女因何故去伊勢,大津皇子為何要偷偷地去看望姐姐?這樣有關歷史背景的問題最后謎一般留給了讀者,那么讀者閱讀起詩歌就如同霧里看花,似懂非懂。歷史背景的了解有時關系到詩人情感的再現(xiàn),因為任何詩歌都離不開創(chuàng)作當時的環(huán)境,詩人在那時的環(huán)境下抒發(fā)心境,為了產(chǎn)生與詩人共鳴的閱讀效果,歷史背景的闡述自然是不可缺少的。況且這二首詩的作者描寫的都是真實的場景,因而歷史實情的簡單闡述對挖掘詩歌潛在的思想感情起到重要的作用。錢稻孫譯文中對大伯皇女和大津皇子均有注釋,闡述大伯皇女依當時的制度必須要去供奉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駐宮持齋祭,大津皇子違禁探望胞姐,姐弟情深離別難舍傷感的情懷都體現(xiàn)在這兩首詩歌中。大津皇子返回不久被陷害以謀反罪刺死,這一次的相聚卻成了最后一次,之后是陰陽相隔的離別。[10]看過錢稻孫的注釋之后,再去理解秋天拂曉露水濕衣的氣氛之下,親人離別甚至是訣別的悲情,不但體會到了原詩人的心境,連譯詩的傷情色彩也得以增強。可見,譯文雖然不能依賴注釋解決一切問題,注釋過多也容易影響讀者流暢地閱讀原詩,然而含有豐富內(nèi)涵的地名、以及與歷史事件相關的人名,其注釋是不可以省略的。錢稻孫的注釋從讀者理解的角度出發(fā),更能豐富讀者現(xiàn)有的知識。
(一)來自家庭教育的影響
錢稻孫出生于官宦世家、書香門第,9歲讀完《四書》,學習《毛詩》,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來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祖父錢振常是清代同治舉人,曾擔任禮部主事,做過紹興龍山書院山長,晚年湛深經(jīng)學,精于考據(jù)。經(jīng)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其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錢稻孫從小隨祖父學習傳統(tǒng)經(jīng)學,思想上從啟蒙時期就開始接受儒家經(jīng)典,儒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深刻影響著他的思維和行動,他以“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五?!狈謩e為五個兒子取名,足以表明錢稻孫對儒家思想的遵奉。不僅如此,他對學問的熱烈追求和一絲不茍的研究態(tài)度,在翻譯過程中求真務實、嚴格考據(jù)的精神,是儒家經(jīng)典與生活、事業(yè)的融合。
儒家思想對錢稻孫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上。他看待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比如日本文化、西洋文化始終是平等的,既不以民族中心主義的意識夸大自國文化,輕視外國文化,也不崇洋媚外丟棄自國文化,一味以外國文化為中心。而是抱著相互學習的態(tài)度,以促進不同文化的共同發(fā)展為目標。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一切不同的文化應該是和諧共處的,這是放眼世界的、開放式的文化觀。這種文化觀的形成得益于其父錢恂這位清末思想開明的外交家。錢恂對于舊學新知都有所了解,編成《文瀾閣缺書目錄》,籌措??钛a抄文瀾閣《四庫全書》,著有《中俄界約覯注》七卷等,曾任中國駐日、英、法、德、俄、荷、意等國使館參贊及公使。錢恂的工作性質使錢稻孫獲得了游歷世界的機會,國外先進文化的魅力開闊了他的視野,吸引他去學習借鑒。他極其贊賞日本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方式,在舊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上一層一層疊加新的文化,新舊并存,這種重疊性和并存性就是日本式的混交主義文化特質,其根源也是儒家中庸之道,即排斥外來文化是“不及”,過分吸收外來文化而沖刷掉本國文化則是“過”,批判地吸收。這種世界觀的形成也與來自母親的教育不可分割。錢稻孫的母親單士厘是一名知識女性,提倡文明開化、婦女解放,熱心介紹西方文化與文明,把托爾斯泰、歐洲神話介紹到中國,所著《癸卯旅行記》和《歸潛記》兩本書被鐘叔河列入“走向世界叢書”。單士厘這種善于學習先進文化的精神感染了錢稻孫,他說:“不要以為日本什么東西都模仿別人,所以就看不起日本。要知道日本人的模仿往往是一種創(chuàng)造,什么東西,一經(jīng)日本模仿,后來常常成功(為)日本自己的東西了”。[11]在他看來學習外國優(yōu)秀文化就是一條強國之路,學習的方式應是接受——協(xié)調(diào)——融合,最終達到的“和”的狀態(tài),這便是中庸的理想境界,也是錢稻孫的理想。他一生始終踐行儒家思想,在翻譯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是以“天下大同”這個中國古來的大理想為其終極目標的。
盡管記載錢稻孫的言論和思想的資料很少,然而我們還是能從現(xiàn)存的資料中窺視到扎根于他精神世界最深處的“和”的思想。錢稻孫曾勸導畢業(yè)生:“從此將本其專攻之學,去為國家社會盡力貢獻,做一個國家社會有為之士”[12]他引用了《論語》中孔子對子產(chǎn)說的話: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薄撜Z所見,乃是孔子當時,并且是對子產(chǎn)說,所以只就他的當前使命,拈出了這“事上”二字,至其所以“事上”的終究的目的,乃不外乎“治國平天下”的大理想。鑒于現(xiàn)在情形,而換置以今日當前的目標。
……原來“天下大同”是中國古來的一個大理想。治國平天下的極致要在“天下大同”。……[12]
錢稻孫認為做學問之人要為國家社會做貢獻、成為治國平天下的“君子”,追求“天下大同”的終極目標。具體講的話就是:“由是而忠實于所事,事事從民生著想,從民德著想,來指導社會,調(diào)和社會于不言中,來提高社會的文化?!盵12]也就是說要實事求是做好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凡事要以服務人民為本,以身作則去指導和調(diào)和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從而提高社會整體文化水平??梢娫阱X稻孫的思想深處總有一種作為“君子”的社會使命感,從20世紀30年代起至60年代這30年間,他始終堅持《萬葉集》的翻譯事業(yè),在這部詩集上傾注了最多的心血。認真的翻譯態(tài)度、對原詩的深刻理解、對譯文詳盡的注釋、以詩譯詩的翻譯策略,他無時無刻不踐行著中庸翻譯思想,正如他所說的“無論何種文化,不能全沒有外來的分子,不能吸取,消化、調(diào)和外來的文化,那便會陷于營養(yǎng)不足而墮落而衰頹的”[12]無疑他希望通過翻譯外國作品使中國文化吸收、消化,調(diào)和外國文化,達到各民族文化間的真正平等。他始終奉行中庸思想,視“和”為提高文化的重要手段,重視異文化間的“調(diào)和”,而“調(diào)和”的目的是“融合”,也就是“調(diào)和”以“求和”,達到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平等發(fā)展,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偉大理想。
(二)來自傳統(tǒng)翻譯觀“信達雅”的影響
嚴復首倡的“信達雅”之翻譯理論,在中國翻譯界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自1898年問世以來的百余年來,一直作為一種權威的翻譯標準被應用。時至今日,在西方譯論被中國譯界探討并接受的新形勢下,“信達雅”仍然作為傳統(tǒng)譯論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嚴復在其所譯的《天演論》“譯例言”中說:“《易》曰:修辭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曰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13]所謂“修辭立誠”意為人際交往不但要講究語言優(yōu)美得體,還要做到誠實守信。從倫理的層面詮釋,意為人與人交往過程中要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必須遵守“誠信”的行為規(guī)范;“辭達而已”講究言辭以表達明白為目的,過分雕琢反會過猶不及。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儒家所謂的“君子之道”。嚴復將中庸之道活用于翻譯事業(yè)中,“修辭立誠”、“辭達而已”被視為翻譯的準則,要維系原文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和諧關系,使讀者最大限度去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意圖,必須遵守“信”和“達”的原則,譯文最大限度接近原文的同時,還要實現(xiàn)讀者理解的最大化,此外還要追求語言表現(xiàn)的優(yōu)美得體。嚴復實際上是將翻譯作為一種交際活動來看待,從倫理層面的中庸之道來詮釋他的翻譯理論,可見這位中國第一位翻譯理論家對儒學頗有會心,而且善于利用。他的“信達雅”之說與標榜中庸之道的儒學一脈相承。[14]
魯迅“寧信而不順”的“硬譯”做法固然有些偏激,錢稻孫更重視“以達而信為旨”,將“達”放在“信”之前。事實上他們都是希望通過“信”,將外國文化吸納到中國文化中,經(jīng)過磨合的過程,最終走向調(diào)和的境界。雖然微觀層面上他們的翻譯策略各自不同,但從宏觀上來看,他們都是以一種由外自內(nèi)的模式去接受外來文化,從而促進自國文化的發(fā)展,將儒家“和”的思想具體化。對于如何調(diào)和兩種文化,錢稻孫的做法是將日本詩歌的形式解體,內(nèi)容和思想保留下來,并重新澆鑄到中國古詩的形式當中,在由沖突走向融合的過程中,鑄就新的表現(xiàn)樣式。因此,錢稻孫“以達而信為旨”的終極目標就是“和”,這是對嚴復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梢哉f,嚴復、魯迅還有錢稻孫,這些翻譯大家的翻譯觀始終離不開中庸中和觀的牽絆。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一場關于和歌翻譯形式標準的激烈爭論中,各家提出不同的主張。李芒認為譯詩句數(shù)和字數(shù),難以要求一律,宜從原歌出發(fā),使用七言(一般可多用于譯長歌)、五言、四言和長短句等多種多樣的形式[15]。孫久富贊同李芒的觀點,主張應根據(jù)短歌的單詞量及一般構成情況,采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四言四句或五句、五言四句、七言聯(lián)句[16]。劉德潤也認為傳統(tǒng)和歌以中國漢詩的七言二句形式翻譯,從結構、內(nèi)容量、抒情方式、余韻等方面都是合理的[17]。盡管各家所主張的形式不同,但采用中國古詩形式的做法,是對錢稻孫早期和歌翻譯嘗試的進一步發(fā)展。
錢稻孫自幼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價值觀,在少年時期開始遠渡重洋學習日本文化和西洋文化,對自國文化的崇拜和對外國文化的贊賞,促使他形成了多重文化取向?!昂汀钡乃枷雽?nèi)外不同的文化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起來,并且貫穿于錢稻孫翻譯實踐的全過程。在其翻譯過程中,他以多重身份參與其中,努力協(xié)調(diào)原作者、譯者、讀者之間的人際關系,追求和諧、理解與相互學習,以求消除異文化間的摩擦,完善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完善外國文化,達到最高境界的萬物之“和”。
[1] 錢稻孫譯.漢譯萬葉集選[M].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59:195-197.[2] 山室三良.一封信[J].北平近代科學圖書館館刊,1937(1):75-78.
[3] 錢稻孫.日本古歌詮譯二則[J].北平近代科學圖書館館刊,1937(1):1-7.
[4] 林璋.解讀嚴復“信達雅”[J].中國科技翻譯,2000(4):1-4.
[5] 金中.日本詩歌翻譯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
[6] 王曉平.日本詩經(jīng)學史[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215.
[7] 周文革.中國傳統(tǒng)譯論中的“中庸”之道[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58-160.
[8] 雷慶翼.“中”、“中庸”、“中和”評議[J].孔子研究,2000(3):4-14.
[9] 楊烈譯.萬葉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8-29.
[10] 錢稻孫譯.萬葉集精選(增訂本)[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59-60.
[11] 顧良.周作人和錢稻孫——我所知道的兩個認識日本的人[J].宇宙風,1936(27):195-197.
[12] 錢稻孫.在學園門口的臨別贈言[J].中和月刊,1942(8):11-17.
[13] 嚴復譯.天演論[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13.
[14] 喬華林,謝玉紅.信、達、雅與中庸之道[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1(1):70-71.
[15] 李芒.和歌漢譯問題小議[J].日語學習與研究,1979(1):37-40.
[16] 孫久富.關于日本和歌漢譯的形式問題[J].中國翻譯,1984(7):19-23.
[17] 劉德潤.俳句和歌漢譯之我見[J].教學研究,1986(3):54-60.
TheDoctrineofMeanReflectedinQianDaosun’sTranslationofManyosyu
SUN Fu-chen,JIN Zho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Qian Daosun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ince childhood,firmly believing in Confucianism.He values such Confucian ethics as “sincerity” and “credibility” and tends to approach different cultures accordingly.He believes that Chinese culture can be perfected by absorbing Japanese cultural essence.The Chinese version ofManyosyutranslated by him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Confucius neutralism.In the translation,he employs “poetry for poetry”,“note” etc.to show the blending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s.Qian Daosun is aiming at the ultimate faithfulness,in terms of both form and meaning.
Qian Daosun;Manyosyu;Waka translation;the doctrine of mean;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H059
A
1008—1763(2017)05—0091—06
2017-05-16
孫伏辰(1977—),女,山西長治人,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學、日本詩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