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英
立意、選材和細節(jié)描寫被認為是通常范疇下的習作三要素,所以評判一篇文章的優(yōu)劣也基本上是從這三個角度來入手的。讀與寫是不分家的兩兄弟,一直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故稱之為讀寫一體。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兩種教學形態(tài),一種是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讀懂課文,一種是通過課文學習“聽說讀寫”。我們把第二種教學形態(tài)稱為“表達本位”式教學形態(tài)。這種教學形態(tài),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但表達本位下的閱讀教學不是為了表達而表達,而是建立在具體情境中的真情實感自然流露式的表達,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這種表達應該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現(xiàn)狀透析:缺“真”少“情”的言語表達
《易傳》中說“修辭立其誠”,這里的“修辭”就是講話和寫文章,“誠”是指作者在講話和寫文章中所表露出的情感。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闭鎸嵤亲髌返纳星槭亲髌返难?。長期以來,學生習作缺“真”少“情”,教材里雖然不乏一些文貴情真的文章,但學生的言語表達仍如剪彩為花,刻紙為葉,毫無生命力。于是,有人提出了“情境習作”的理念,倡導在課堂上借助各種手段,如拓展資料、視頻動畫、配樂插曲、雙邊活動等,人為地制造出“生動”的情境,以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誠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否可以無限制地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呢?此外,如果教師創(chuàng)設了情境,學生無動于衷怎么辦?即使有學生“動”了,也是言不由衷,出現(xiàn)的都是程式化的語言。怎樣讓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成為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課題。
二、意蘊闡釋:表達與閱讀的深層分析
去年我校申報的課題《蘇派“致用”理念視域中語文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在省里立項。教學研究中,我們把表達與閱讀結合起來,倡導從指導學生學會表達的角度去教學生閱讀。在課題的研究中,我們也對學生言語表達缺“真”少“情”的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以往,教師習慣于“缺什么便補什么”,學生“不會寫”,教師就指導“寫的技巧”,學生的習作沒有真情實感,教師就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生活情境”。結果,學生習作要么是“千篇一律”,要么就是“言之無物”。多年的習作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補缺”并未從根本上去除習作教學的沉痼,而僅僅是停留在“外在刺激”的狀態(tài),如果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內(nèi)心情感未被喚醒,就難有充滿真情的“神來之筆”。
馬正平先生認為:“寫作的終極本質(zhì)是寫者對精神秩序與書面語言符號秩序的創(chuàng)建與締造,即人對自由生命秩序的創(chuàng)生與建構?!睆倪@里可以看出“文章三要素”是思想、語言和言語邏輯。習作應該是一個立體呈現(xiàn)的過程,而不是單一的“缺什么補什么”的過程,從這一點出發(fā),學生的表達缺少情感,絕不是給學生“補情感”這么簡單。
三、實踐探尋:在閱讀中喚醒學生的情感
1.品文嚼字,促人“入情”
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闭Z言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引導學生“品文嚼字”,讓學生在觸摸語言的過程中深入課文情境,感同身受才能在情感的共鳴中“入情”。
(1)賞讀關鍵詞句,在朗讀中入境入情。教師一貫注重朗讀指導,深知朗讀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達的途徑。學生在反復品讀中與作者深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入情入境,形成情感的共鳴?!稅廴畿岳颉芬晃囊陨鷦觽髑榈墓P觸,描寫了父親和母親之間互相掛念,有如茉莉花一樣潔白純凈,芳香怡人。文中情真意切的詞句比比皆是,如:“記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訴他我進了醫(yī)院,不然他會吃不下去的……”媽媽生病住院卻不忘給爸爸包餃子的承諾,囑咐女兒代為完成,還要女兒等爸爸吃完餃子后再說出她住院的消息,既表現(xiàn)了媽媽對爸爸的關愛與了解,同時暗示了爸爸的秉性,一旦得知老伴住院便會什么也吃不下的?!爸北肌币辉~說明爸爸非常著急,同時送上一束茉莉花,體現(xiàn)了爸爸以此慰藉生病的媽媽,寫“花”意在傳情。“恬靜”和“緊握”體現(xiàn)了父母的默契與真愛,花香意蘊悠然,寫“香”意在抒情,愛是雙方的,不需要動聽的語言。
……
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品讀關鍵詞句,體會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在朗讀中還原這些字眼的溫度,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情感,那么,學生在以后的表達中、在描繪生活的情景時,這些詞句也會招之即來,呼之即出。
(2)抓住關鍵詞句表演,在表演中觸動情感?!把荨蹦茏寣W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充分理解和感悟文本內(nèi)涵,情感受到熏陶,認識得以升華。如在《愛如茉莉》一文的教學中,指名學生對“躡手躡腳”和“直奔”兩個詞語進行形象表演,其他學生進行點評。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學生在表演和觀察的過程中,就會很容易從“躡手躡腳”中知道爸爸走路時腳步很輕,怕驚擾到熟睡的媽媽,表現(xiàn)了爸爸對媽媽的愛;從“直奔”感受到爸爸的愛是內(nèi)心的焦急和牽掛,一心掛念媽媽,彼此心心相印,是那么的樸實而又真誠。學生沉睡的情感,也在表演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被喚醒。
(3)抓住關鍵詞句對比,在對比中深化情感。對比手法的運用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內(nèi)心情感更加強烈。在閱讀中學習表達,就要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咀嚼文字,深化情感。如教學《愛如茉莉》一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將“爸爸邊打哈欠邊說……” 和“你爸爸伏在床沿邊睡著了……”這兩段話進行情感上的對比?!安豢辖行盐摇薄八粍游揖腕@醒了”說明爸爸為照顧好媽媽寧愿自己受點苦,體現(xiàn)出爸爸對媽媽的愛?!芭麦@動他不敢動”以至“手腳都麻木了”說明媽媽關心爸爸,為了讓爸爸休息好而自己睡得難受。他們都在為對方付出,卻不知對方也在為自己犧牲著。語言樸實感人,動作真實細膩,在這樣的對比中學生體會到雙方的愛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愛。
2.聯(lián)系生活,讓人“動情”
文本語言細細品讀,人物情感細細感悟。學生閱讀有了方法,通過研究性閱讀、個性化體驗、情感上對比,深化了感悟的寬度和深度,但情感的表達離不開生活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架構文本與實際生活的橋梁,用生活經(jīng)驗來解讀文本。如果說通過咬文嚼字能讓學生入情入境,是讀出了別人的情感,那么聯(lián)系生活,則能實現(xiàn)情感的遷移和轉(zhuǎn)化,把別人的情感轉(zhuǎn)嫁入自己的內(nèi)心。只有將文本內(nèi)容與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學生才會用自己獨有的內(nèi)心視象去頓悟生活,去展示生活,把生活中的平凡通過自己的文字記錄下來,讓言語有了支點,情感也必將“隨風潛入”。其實語文教學的根本價值就在于促使學生積極感悟文章的言與意,進行恰當?shù)膬?nèi)化和遷移,進而用個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理解,為學生搭建一個從吸收文本向體驗生活轉(zhuǎn)換的平臺。
有些教師在教學《游子吟》時,只是單純地將教學目標定位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而忽略了閱讀教學情感的體驗。我在教學《游子吟》一詩時,抓住“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兩句讓學生反復品讀,再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
師:兒行千里母擔憂。你獨自出過遠門嗎?你還記得離家和回家時的情景嗎?當時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離家時媽媽總是千叮嚀萬囑咐,還買了許多零食放在我的包里,有時我還埋怨媽媽的嘮叨。
生:回家時,媽媽幫我卸下包袱,噓寒問暖,問些“吃得好不好?住得怎么樣”等問題。
師:是??!母親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無處不在的,我們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媽媽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要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仔細觀察你吃飯時媽媽的眼神、上學離家時媽媽的表情、過生日時媽媽忙碌的背影……
如,有學生觀察到每次放學回來,自己總是把眼鏡、口罩、帽子一股腦地放在門口的柜子上,而上學臨走時又能很自然地依次把眼鏡、口罩、帽子戴上,從來沒有亂過。直到有一天,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母親為了給自己節(jié)省時間把這些東西都排放好的,瞬間,一股暖流融入心間,伴隨著鼻子酸酸的涌動。通過觀察他這樣描寫他的母親:“每當黎明破曉,我總是在睡眼蒙朧中聽到熟悉的聲音響起,再看窗外,黑暗依舊,寒冷依舊,而你在廚房微弱的燈光下晃動著日夜蒼老的身影?!贝搜哉媲懈腥?,此景耐人尋味。如果沒有這種細致的觀察和真切的體驗,是寫不出這種感受的。
其實,生活中不是沒有愛,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愛的眼睛。那些細微的充滿愛意的瞬間就在我們身邊: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飯,互相夾著菜,其樂融融;小寶寶蹣跚學步,爺爺奶奶一臉慈祥;寒冷的冬夜,媽媽輕輕地幫我們掖好被角,在額頭輕輕一吻……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生活、感受生命、思考生活、品味人生,讓濃濃的情感打動每個人。
3.關注細節(jié),催人“訴情”
從入情到動情,實現(xiàn)了情感的遷移和轉(zhuǎn)化。從習作的角度來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了思想(情感)的儲備,下面就是通過怎樣的言語邏輯去調(diào)動語言儲備表達思想(情感)的問題了,即實現(xiàn)從入情、動情到訴情的過程。這無疑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引導學生關注細節(jié),是恰當“訴情”的有效手段。如《愛如茉莉》一文,通篇語言樸實無華,沒有感人肺腑的愛情表白,父母間也沒有卿卿我我的浪漫舉動,只有溫馨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躡手躡腳”“緊握”這些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都讓我們感受到如茉莉般淡淡的溫情、濃濃的愛情。課后我布置以《愛無痕》為題的習作,讓學生留心觀察,注意媽媽的言談舉止,抓住細節(jié),抒發(fā)情感。一位學生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觀察前:晚上,我在寫作業(yè)時,媽媽端來了一杯熱牛奶,雖是寒冬,我心中卻涌動著一股暖流。
觀察后:晚上,我在寫作業(yè)的時候,媽媽一直陪伴我,又端來了一杯牛奶,熱氣在杯中散發(fā),暖流在心中蕩漾,此時往事歷歷在目:早晨,我在睡眼蒙朧中隱約看見母親在廚房里勞累的身影;雨天,母親撐著傘拿著雨衣在雨地里焦急地張望著遠方,雨水順著她的臉頰流淌,遮住了視線,以至于我來到跟前她也沒有察覺,淚水、雨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晚飯時,媽媽總把好菜夾給我,微笑著看著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還不時地在飯菜中挑出我不愛吃的辣椒。內(nèi)心一股暖流不停涌動……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細節(jié),在細節(jié)上做文章,在細微之處打動人。真正的細節(jié)應該是讓讀者心動的,也是一篇文章中出彩的“亮點”,這正是需要教師“教”的地方。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教呢?
一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每天發(fā)生的事情。生活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思想活動,都有情感的產(chǎn)生,及時定格這些瞬間的感受,并記錄下來,在練筆的同時更為真正習作做了思想情感的充分準備,日積月累,將積累豐厚的文字功底和人文素養(yǎng)。
二要品析情感的表現(xiàn)方法。首先學會捕捉牽動情感神經(jīng)的“關鍵詞”,仔細分析詞語的內(nèi)涵;其次善用感人細節(jié),人物的言談舉止蘊含著人物一定的情感,能夠做到細處留情。
三要運用樸實的語言、巧妙的修辭、情感的鋪墊等。這樣,不僅內(nèi)容豐富具體,還能情節(jié)跌宕起伏,一舉兩得。
文貴有情,情貴在真。閱讀教學不僅是教學生學習語言的技巧,更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育學生情感的過程,閱讀為言語表達“養(yǎng)根”應是閱讀教學的應有之義?!坝梦沂郑瑢懳铱凇彪m然復雜,但我堅信,只要立足言語表達之根本,堅守閱讀教學之陣地,用好情感這一讀寫的“第四要素”,不斷探尋在閱讀中學表達的策略,就一定會實現(xiàn)閱讀與表達的雙豐收,學生的言語表達必將充滿真情實感。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沙河子園藝場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