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嵐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全面實施探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作為一線教師,只有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筆者借此交流平臺,就如何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質疑創(chuàng)新談膚淺體會。
一、在范文課題上質疑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好奇心也特濃,常常對一個問題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務必因勢利導,合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并鼓勵、引導學生重點瞄準課題大膽提出質疑,展開討論,從而喚起學生積極探索問題的興趣,調動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的積極性。
【教學案例1】
筆者執(zhí)教《晚上的“太陽”》一課時,先安排學生齊讀課題,然后讓他們開動腦筋針對本課題進行質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題目中的太陽為什么要加上引號?”“晚上有太陽嗎?”“晚上的太陽指什么呢?”“發(fā)生了什么事需要晚上的太陽?”……
為了讓學生深層次分析,應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回顧已經(jīng)學過的課文的題目存在的其他問題。諸如《秋姑娘的信》:“秋姑娘給誰寫信?為什么要寫信?信里寫了哪些內(nèi)容?”《蘑菇該獎給誰》:“誰把蘑菇獎給誰了?為什么要獎給他?”《有趣的發(fā)現(xiàn)》:“有趣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為什么覺得有趣?”《“黑板”跑了》:“‘黑板’怎么會跑呢?黑板兩字上為什么加雙引號?雙引號是什么意思?”《會走路的樹》:“樹怎么會走路?會走路的樹會遇到哪些奇遇呢?”……這些題目能引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及無窮的探究。可見,題目是范文的“窗口”,教師只有抓住課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才能讓他們在驗證猜測、比較分析和大膽質疑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啟迪,有所收獲。
二、在標點符號處質疑
課標要求低年級學生“認識課文中出現(xiàn)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標點符號的認識是隨課文學習循序漸進的,學生也能認識省略號、引號、頓號等符號,但符號具體代表的語氣及意思要在共同的探究中才能逐步明了。
【教學案例2】
筆者執(zhí)教《好學的爸爸》一課時,先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圈畫出如下語句:①有一次,我問爸爸什么叫“充電” 。②爸爸說:“光會打字是遠遠不夠的。上網(wǎng)啦,制圖啦……要學的東西可多啦?!雹邸斑@還不簡單!”然后學生質疑: ①充電一詞為什么加引號?是不是平常我們所說的給家用電器充電?文中的“充電”又是什么意思?②省略號省去了哪些內(nèi)容?③體會“!”中的語氣,請你說說“到底是簡單,還是不簡單”?結果學生暢談了各自的感想,為深層次感知作品的主旨鋪平了道路。
其實,低年級教材中有很多標點符號充滿了意味和情趣。如,《放小鳥》中“那聲音聽起來多焦急呀!”中的“!”滿含著兒童的純真和善良。《詠華山》中“啊!華山真高哇!”中兩個“!”道出了華山之高及小寇準的滿腹情懷?!缎→棇W飛》中“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現(xiàn)在……我總算……會飛了吧?’”,體會小鷹說話時語氣的斷斷續(xù)續(xù)。在低年級教材中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教師只有有的放矢地引領學生在標點符號處停留、思索、質疑,讓一個個標點符號鮮活地映入到他們的眼簾,才能讓范文生動,人物鮮活,也才能讓語文課堂有滋有味了。
三、在內(nèi)容空白處質疑
從美學的觀點來看,有些課文有許多空白點,它需要經(jīng)過讀者的閱讀和接受,并對空白處大膽提出質疑。目前,教材中的不少作品留有空白,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提出獨特的質疑,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
【教學案例3】
筆者執(zhí)教《螞蟻和蟈蟈》一課時,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品味“冬天到了,西北風呼呼地刮起來。螞蟻藏在裝滿糧食的洞里過冬了。蟈蟈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了”這一自然段。在此基礎上,學生結合插圖對這空白提出了質疑:“螞蟻們活潑好動,是不會躺著過冬的,它們也許圍在火爐邊取暖,烤著餅兒,香噴噴的,有的還在吃呢?!庇行W生質疑道:“蟈蟈們當年逍遙自在,現(xiàn)在可憐巴巴的情景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他們不能如此狼狽地虛度光陰,應該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奮勇拼搏,為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努力奮斗。”通過上述不同的質疑,學生逐步感悟到一個真諦:只有辛勤勞動,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才能充實蟈蟈的話語和行動,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
四、在前后矛盾處質疑
不少范文雖然出現(xiàn)前后文矛盾的現(xiàn)象,但恰恰這里就是作者的獨具匠心之處。在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前后矛盾之處進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并大膽提出質疑,迅速找到文與理的結合與分離、邏輯的連貫與整合和前因與后果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學案例4】
筆者執(zhí)教《小松樹和大松樹》時,先開門見山地直接導入:“風伯伯說得對嗎?大松樹真的比小松樹高嗎?給它們比一比,請大家欣賞如下畫面吧!”然后,打開課件進行演示:把小松樹從山上移下來,與大松樹比高低。接著,進行點撥性提示:風伯伯說得對,小松樹之所以長得高,看得遠,是因為大山爺爺把它托起來了。學生在繼續(xù)誦讀第1、2自然段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討論。由于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內(nèi)容,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感悟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和愛護。上述內(nèi)容通過“風伯伯的話”一針見血地指明了實際情形,糾正了小松樹因為位置不同而產(chǎn)生的錯覺,這正是這篇課文文理糾結的矛盾處。于是,我留足時間讓學生用質疑的眼光提出不拘一格的想法。有些學生認為:“大松樹雖然高大,但站在不合時宜的地方,那就會成為井底之蛙,不能用長遠的目光觀察和分析大自然中的必然規(guī)律。”有些學生認為:“小松樹雖然貌不驚人,才不出眾,但只要選準觀察大自然的最佳位置,并通過仔細觀察和分析,就能夠找到大自然變幻莫測的規(guī)律。”
最后,我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讀了風伯伯的話,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大家暢所欲言,從而得出了結論:小松樹看得遠,不是長得高,而是長在山上;大松樹看不遠,不是長得矮,而是長在山下??梢?,在矛盾處質疑的情形在說理性課文及喻理類古詩中尤為常見,教師一定要循循善誘地啟迪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矛盾之處,促使學生自信地質疑、自信地思考、自信地釋疑,進一步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五、在學生回答中質疑
在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師生互動,更要加強生生互動,這樣才能激勵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觀。生生互動是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不能采取“放鴨子式”的教學模式,應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讓每一名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去思索,一旦閃現(xiàn)出與同伴不同的觀點就要勇于提出來,并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案例5】
筆者執(zhí)教《月亮和云彩》一課時,先通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讓學生初步明白了一個道理: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但實際上是云彩跑得快。接著,我要求學生分析研討:“月亮處在動態(tài)還是靜止狀態(tài)呢?” 一會兒,十幾雙小手紛紛舉起來了,一個學生大聲回答:“云彩一直在快速漂移,但月亮是不動的?!贝藭r教室里鴉雀無聲,許多學生在絞盡腦汁思索,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月亮怎么會不動呢?我從網(wǎng)上了解得知月亮既要自轉,又要圍繞地球公轉,因此,有月亮的夜晚,我們看到它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鳖D時,迎得了一片掌聲,但又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月亮在空中當然是動的,只不過它和時針一樣,走得很慢很慢,我們只觀察一會兒,是看不出它動的?!贝藭r,我充分肯定了這些學生大膽質疑的勇氣,并予以總結性點撥:“月亮和云彩都在動,云彩跑得快,月亮跑得慢?!惫Ψ虿回撚行娜耍瑢W生通過快慢的比較,感悟到出現(xiàn)月亮不動云彩動的錯誤感覺的原因,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在低年級教學中引領學生質疑的途徑不勝枚舉,但愿奮斗于七尺講臺上的同仁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積極引領學生張開創(chuàng)新思維的翅膀,勇于向“學術權威”挑戰(zhàn),讓質疑之光點亮低年級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灣學校)
責任編輯 張 ?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