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其
范讀,即教師示范性的朗讀。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因不具有朗讀技巧,很難在朗讀中形成語感,積累語言。因此,低年級學生很需要教師的范讀作為指導。童話作為低年級教材選編最多的一類課文,教師怎樣才能通過范讀給學生恰當?shù)囊龑?,以逐漸提升他們的朗讀水平呢?
一、眼中有生,讀出對象感
對象感即朗讀時要明白自己朗讀的對象是誰,并能夠下意識地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在低年級童話教學中,教師要明白自己面對的對象是低齡兒童,因此就要用低齡兒童能夠接受的語速來范讀,盡量用兒童喜歡的語調(diào),讀得親切自然一些,這樣才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樹和喜鵲》是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教師范讀的對象是一年級學生。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心理以及年齡特征,教師在范讀的時候,首先,語速不宜過慢,語速過慢容易使學生喪失傾聽故事的欲望;語速也不宜過快,語速過快會讓學生聽起來很吃力。其次,教師范讀時的語調(diào)以及情緒也要隨著童話內(nèi)容的變化而變化。一開始,教師在范讀“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的時候語速要放慢,語氣要低沉一些,之后在范讀“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的時候,語速宜輕快,情緒要飽滿,要讀出開心的樣子。
這樣的范讀,語速快慢適當,語調(diào)高低交錯,情緒跌宕起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心中時刻裝著學生,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有助于學生仿讀以及朗讀水平的提升。
二、緊扣體裁,讀出文體感
不同文體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在朗讀時所采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在范讀詩歌時主要應突出節(jié)奏韻律,在范讀說明文、議論文等文章時則無須注入過多情感,只要語氣沉穩(wěn),重音堅實,把內(nèi)容讀清楚即可。因而,在童話類文本的范讀中,教師就要從文體特征出發(fā),讀出童心,讀出文體感。
《小蝌蚪找媽媽》是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教師在范讀的時候應從童話的文體特征出發(fā),讀出童話的味道。比如,在范讀小蝌蚪看到鯉魚阿姨就連忙迎上去時,要讀出小蝌蚪有禮貌的語氣;在范讀到小蝌蚪終于找到媽媽時,要以兒童的口吻讀出小蝌蚪急切的口吻。如此教學,不僅可以體現(xiàn)出童話文體的特征,還真正基于童心,與童話中的人物共歡樂。
在童話類文本的范讀時,教師只有基于童心,讓學生感到快樂,基于童言,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主動朗讀的興趣,提升朗讀教學水平。
三、把握語言,讀出角色感
人物語言是顯示人物性格的重要途徑。在童話類課文中,一般會涉及多個人物形象,每個人物形象都會有自己的語言。在范讀時,教師就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沉入角色,根據(j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描寫,把人物說話的語氣讀出來。
《棉花姑娘》是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主要人物有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等。教師在范讀這些人物的語言時,如果用一種語氣、語調(diào)的話,學生就會缺少新鮮感與好奇感。因此,教師在范讀時,要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在讀燕子的語言時,可以以姐姐的口吻來讀,聲音盡量輕柔一些;在讀啄木鳥的語言時,表情要顯得嚴肅一些,聲音稍粗,語氣認真;在讀青蛙的語言時,可以把青蛙設定為哥哥的角色,聲音清脆,要把哥哥耿直熱情的語氣讀出來。這樣的范讀才更容易被學生喜歡與接受。
教師范讀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朗讀的范例,以使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有據(jù)可依。因此,在童話故事的范讀上,教師就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角色意識的滲透,以使學生能夠愛上童話閱讀。
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范讀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以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教師的范讀不能代替學生的朗讀實踐,只有鼓勵學生多讀、多體驗,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激發(fā)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寶安區(qū)下十圍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