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芹
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的理解沒有教師預設得準確、深刻,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關鍵點等情況,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或是匆匆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或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用自己的閱讀體驗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
語文課堂需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讀書、思考、交流,只有在充分的讀、悟、思、辨中,學生的素養(yǎng)才能得到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學會等一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筆者以《觸摸春天》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學會等待,讓學生在充分觸摸語言文字中與文本對話,與生命對話,創(chuàng)造精彩課堂。
一、等一等,讓學生充分初讀
師:在同學們的眼中,春天是什么樣的?
生:桃紅柳綠、芳草如茵、草長鶯飛、姹紫嫣紅……
師:同學們多幸福啊,你們眼中的春天真是萬紫千紅,美不勝收。我們每天都可以用眼睛欣賞春光,可有這么一些特殊的人,他們眼前永遠是無邊無際的黑暗。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去認識一位盲人女孩,看看她是怎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觸摸春天、感受春天的。(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畫出難讀的句子。
出示下面詞語,師指導生讀正確:
流連 穿梭 攏住 撲騰? 多姿多彩
瞬間? 弧線 飛翔? 繽紛 清香裊裊
師:這篇文章中還有很多句子比較難懂,大家在讀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哪些句子比較難讀?請讀一讀自己感覺難讀的句子。(生自由練讀)
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呢?(指名讀)
師:有個地方需要糾正一下,聽出來了嗎?
生:“蝴蝶在她八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yōu)美的曲線”,這個句子里他把“曲(qū)線”讀成了“曲(qǔ)線”了。
師:你聽得很認真,“曲”是一個多音字。在這里讀“曲(qū)”,什么時候念“曲(qǔ)”?
生:歌曲、樂曲、曲調。
(師另指一生讀)
師:還有一個地方要注意。
生:“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這里的“悄(qiǎo)”他讀成“悄(qiāo)”了。
師:那在什么時候讀“悄(qiāo)”呢?
生:在“悄悄”里讀“qiāo”。
師:對,只有這兩個字重疊使用時,才讀“悄(qiāo)”。
師:大家已經把覺得難讀的段落讀通了、讀順了。有沒有非常喜歡的段落?想配樂朗讀嗎? (放音樂,生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現(xiàn)代閱讀教學理論認為:“閱讀心理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fā)展過程,即瀏覽語言文字,形成整體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體上去,獲得整體印象?!比藗冊陂喿x時應遵循這種認識規(guī)律,即首先要對整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首先要把課文讀準、讀通。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也是必須做到的,但又往往是教師最容易忽略的事情。實際上,把課文讀準、讀通順,是展開與文本深入對話的前提。在教學中,我始終注意從學生的閱讀水平出發(fā),學會等一等,給予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從讀準到讀通,從讀通到讀熟,為學生與文本對話打下堅實基礎。
二、等一等,讓學生充分思考
師:請同學們再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把課文默讀一遍,邊讀邊想,安靜是怎樣去“觸摸春天”的?用筆將課文中相關的地方畫出來,一個詞可以,一句話可以,甚至一個標點都可以,請同學們細細地讀,細細地品,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
(師話音剛落一會兒,就有兩三只小手舉起來。)
師:你們反應可真快,如果你們能更認真、更仔細地讀讀課文,用心去品,用心去思考,回答一定會更精彩。
(生把手放了下來,全班一起認真地讀書、圈畫、批注。)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會發(fā)現(xiàn)很多這樣的情況:教師剛提出問題就讓學生回答。試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學生的思考能有深度嗎?
在上面教學片段中,在讀準讀通文本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圍繞“安靜是怎樣去‘觸摸春天’的?”這一課文主線,讓學生從一個詞語,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標點出發(fā),去“細細地讀,細細地品”。 當學生有了只言片語的答案就舉手時,我沒有立即讓他們回答,因為在這么短時間內作答,學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讓他們回答,還會影響其他學生讀書、思考。所以我說“你們反應可真快,如果你們能更認真、更仔細地讀讀課文,用心去品,用心去思考,回答一定會更精彩”,這樣,既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又穩(wěn)定了全班學生的情緒,保證了全班學生能夠充分讀書、思考、批注。
三、等一等,讓學生充分交流
師:現(xiàn)在哪個小組來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們小組先說,她是從花香中觸摸春天的,課文說“濃郁的花香吸引著安靜。這個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連。”,“整天”說明了她在花香中流連的時間很長,她一定在濃郁的花香中觸摸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
師:你能體會出她此時會是什么心情嗎?
生:她一定很愉快,因為我眼前仿佛看到了她俯下身聞花香時陶醉的樣子。
師:說得真好,能讀出你的感受嗎?(生讀,全班齊讀。)
生:我們小組補充一下,課文中還有一句也說明她是從花香中去觸摸春天的:“安靜在花叢中穿梭。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這句話說明她走得“很流暢”,正是因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連”,所以才能走得“很流暢”,否則,盲人是不會走得“很流暢”的。
師:你真是安靜的知己,請你來讀出她走路時的輕松、流暢。(生讀)
生:我們小組覺得她是在無意捕捉到蝴蝶時觸摸到春天的。課文說:“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蝴蝶在她的手指間撲騰,安靜的臉上充滿了驚訝?!蔽蚁氪藭r她一定很興奮。
師:說說理由。
生:我們這些視力正常的人想捉一只蝴蝶都不容易,而她一個盲人卻憑著她“神奇的靈性”抓住了,所以她一定很興奮。
生:我捉到蝴蝶時都很興奮,何況她一個盲人呢?
師:那么你能讀出安靜此時的感受嗎?
……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交流。只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不斷地進行思維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傳達,體驗的分享,才能呈現(xiàn)出繽紛多彩的課堂。因此,我們應關注課堂交流,給學生更多時間,更多機會,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獲得成長。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先經歷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再經過小組討論,已經對文本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早想一吐為快,此時,再引導學生充分、深入地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并讓學生通過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學生從對文本一詞一句的咀嚼、品味、交流、朗讀中,與文本中人物漸行漸近,很好地揣摩、體會到了人物的心境,感受到了安靜對春天、對生命的熱愛。
四、等一等,讓學生充分回味
師:安靜對春天的熱愛讓作者深深感動,他在文末不由得抒發(fā)安靜給他帶來的人生感悟——(出示: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師:同學們,你能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來談談你的理解嗎?
生:安靜雖然是個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春天,感受春天,她是多么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啊!
生:從安靜身上,我體會到:不論你的身體健全與否,都有生活的權利,都應該熱愛生活。
生:生活中,像安靜這樣身殘志堅、熱愛生活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海倫·凱勒,還有貝多芬等,他們都不屈服于命運,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奇跡。
生:我們比他們幸運得多,我們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
古人云:“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睂懳恼氯绱?,課堂教學亦如此。一堂好課的結尾,應讓學生依據(jù)文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充分回味文章的主旨。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從文本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很好地談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使熱愛生命的教育無聲地滲透進了學生心底……
等一等,是一種關愛,更是一種智慧。只有學會等待的課堂,才是生本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才是真正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宿遷市宿豫區(qū)丁嘴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