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衛(wèi)娟
我國擁有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流傳著眾多經典的文字記載。這些文言文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特征、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教師可借助小古文的教學,引領學生在感受文言文魅力的過程中,習得文言知識,獲得言語發(fā)展,對于培養(yǎng)學生內在氣質以及高雅的審美意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小古文的教學切不可帶著“功利主義”的色彩,將注釋理解、背誦默寫貫穿始終,而應將學生置放在學習本位上,不斷貼近學生生活,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一、層層遞進,在多維誦讀中積淀語言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庇纱瞬浑y看出,在小古文的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小古文作為一種相對淺顯的文言文,彰顯出意白言不白的精髓,寥寥數語就能簡明扼要地將所要描繪的形象和情態(tài)呼之欲出。由于小古文所呈現出來的語言習慣與當下有著較大的差異,教學時應借助多種形式的大聲誦讀,才能使學生會其意、感其情、悟其神。
以《貓斗》這篇小古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其分為這樣的誦讀層次:首先,準確大聲地朗讀,幫助學生解決“聳毛豎尾”“退縮”“逐之”,并運用劃分標識,通過示范朗讀讀出小古文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受小古文的音韻之美;其次,要入情入境、繪聲繪色地朗讀,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篇小古文中“呼呼而鳴”“四目對射”“不敢復出”等詞語,走進貓的內心,賦予語言以鮮活的生命氣息,領悟小古文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在層層遞進中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毙」盼慕虒W應該將“熟讀成誦”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并隨著小古文難度的升級不斷提升誦讀難度,激發(fā)學生不斷挑戰(zhàn)的欲望,引領學生快樂地誦讀古文、積累語言。
二、有機整合,在文白對照中理解文意
對于一些篇幅相對較長、難度較大的小古文,可以運用文白對照的策略,讓學生清清楚楚地理解小古文的意思,不會認為古文晦澀難懂。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整合語文教材中白話版文本與小古文,組織學生利用原始積淀的語文互文對照,順勢理解小古文的大意。
如《螳螂捕蟬》文中就穿插了一段“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借助少年之口以白話文的方式呈現。教師讓學生在整體理解大意、厘清人物之間的關系之后,拓展補充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文言文版。由于有了課文內容的支撐,學生表現出極高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朗讀起來。隨后,教師引領學生在文白對照的過程中,借助課文中的內容理解文言文版本中“委身曲附”“延頸”“欲得前利”等詞語的大意,并鼓勵學生以教材文本中的內容為藍本,運用自己的話連貫地說說這篇小古文的大意。最后,再次回到文言文版中,利用學生對內容的感知與理解,將朗讀推向全新的境界。
將小古文的教學與教材中的文本進行有機整合,避免了機械而繁瑣的分析和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加輕松地感受古文獨有的韻律和節(jié)奏,從而達到其義自見、無須解說的效果。
三、緊扣聯系,在猜度文義中探尋秘密
所謂猜測并不是讓學生在沒有任何依據的情形下胡亂猜度,而是要在基于小古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依托重點詞句的注釋,聚焦于小古文表達的順序,對文本中一些特殊的虛詞和全文的整體大意進行有依據的推理,并允許學生在猜測的過程中出錯,從而幫助他們發(fā)現問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如小古文《學弈》一文中“之”字就反復出現了六次,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語境下意思完全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整體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礎上,猜測具體的語句中每個“之”字的不同意思,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思維動力,掃清學生學習的障礙,在必要時對學生進行巧妙的點撥引導,在對比、反思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辨析小古文的內在能力,真正提升學生解讀小古文的能力。
現代漢語是古漢語的傳承和發(fā)展,當下的語言習慣雖然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與古代漢語還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這就為學生的猜測提供了認知的基礎。為此,教師需要點燃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探尋小古文語言的秘密,提升學生小古文的閱讀素養(yǎng)。
四、形象再現,在角色扮演中深化感知
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對小古文的理解需要具備支撐。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通過角色表演的方式,將小古文所表現的內容通過直觀可感的形態(tài)展現出來,為學生真正走進小古文的內蘊搭建支架。
還以《貓斗》的教學為例,教師創(chuàng)設了濃郁可感的模擬性情境,組織學生依托文本內容表演黃、白兩貓爭斗的過程。在具體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呼呼而鳴”來想象小貓是怎么叫的,想象“四目對射”時小貓兇神惡煞的樣子,也可以緊扣“奮起逐之”中的一個“逐”字,想象他們追逐時的場景。有了這些內容層面的浸潤,教師組織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爭斗中的兩貓,嘗試從眼神、動作和心理活動等不同的維度,將自己的感知與理解表演出來,從而感受小古文所著力展現的兩貓相斗的樂趣。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小古文的大意和內在情趣,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這種表演的方式,使得學生的身心意識浸潤在情趣十足的課堂中,感受貓斗的樂趣和文本語言的精妙。在整個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成為小古文學習的主人,并將自己的身心浸潤在文本的情境之中,在自讀自悟、自編自演的過程中,促發(fā)情感體驗與文本中的思想進行交流碰撞,從而體悟文本中所蘊含的意義和情感。
五、互文置換,在文本對寫中實踐練筆
小古文語言凝練,結構嚴謹,是學生進行實踐練筆的極佳資源,運用互文對照的方式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創(chuàng)作的愉悅體驗,享受成功的快樂。教師可以針對具體的文本,引導學生分別圍繞小古文的結構、句式和語言進行體悟,形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在鼓勵中拓寬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
如《貓捕魚》就是一篇言簡意賅、情趣十足的小古文,深受學生的喜愛。這篇小古文以寥寥數語刻畫了一只可愛、天真的小貓形象,尤其是“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濕”等語言極具畫面感。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一方面緊扣語段中最能展現畫面的字詞,進行合理化的想象和體驗,將鮮活的畫面鐫刻在學生的內在意識中;另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閱讀小古文后形成的認知,結合自己的知識加以提煉,運用現代語言給予再現,以歷練學生的核心認知能力。同時,我們也可以進行逆向思維的實踐練筆,嘗試將白話文轉化為文言文。
如在教學文包詩《李廣射虎》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了事情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后,讓學生模仿小古文中的語言,以最少的字數完整地再現“李廣射虎”的過程。在學生完成練筆之后,教師再出示《李廣射虎》的完整版本,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并通過多種方式來誦讀文言文,讓學生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進行修改,從而進一步提升和歷練學生推敲文字、斟酌語言的能力。
在學生自由感知與理解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自由而輕松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設了濃郁的氛圍。這種狀態(tài)下的創(chuàng)作與平時的習作完全不一樣,將言語表達的種子植入到經典的文言文世界的土壤之中,將小古文的獨特之美帶給學生,讓他們在自由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以致用,為學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充足的營養(yǎng)。
小古文既是感知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又是歷練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絕好資源。生本理念下的小古文教學就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與小古文對話交流中進入輕松而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讓小古文融入學生的意識,牢牢地扎下文學之根,煥發(fā)出全新的生命活力,讓小古文教學更加絢爛。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白鹿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