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地西藏初中校學生普遍存在漢字書寫困難問題。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尋找漢字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建立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lián)系:對比探究,關注字形;形聲關聯(lián),巧記字音;細讀文本,著眼字義。
關鍵詞:內地西藏初中校漢字教學字形字音字義
在長期的一線語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內地西藏初中校學生在漢字學習上普遍存在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小學階段對漢文化及漢字知識不了解,導致記憶、理解困難與誤用。這嚴重影響了內地西藏初中校學生的語文學習,制約了其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漢文化及漢字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漢字“形”“音” “義”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解決內地西藏初中校學生漢字學習的困難,激發(fā)他們探索漢文化和學習漢字的興趣。
一、對比探究,關注字形
(一)漢藏對比,強化理解
結合內地西藏初中校學生的書寫習慣,引導學生進行漢藏文字的對比。受藏文線性書寫的影響,學生往往不會關注漢字的平面結構,從而造成“”(澀)“”(落)之類的書寫錯誤。經(jīng)過對藏文和漢字書寫的比較,學生得出結論:藏文采用線性書寫,而漢字則是在一個平面上展開,因此,書寫時必須關注漢字的結構。我們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在寫漢字時想出一個讀音卻不知道這個字該怎么寫,而在藏文書寫中卻從來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學生對比后發(fā)現(xiàn),藏文是字母拼寫而成,而漢語的字形與讀音沒有必然聯(lián)系。以“忍”“末”“本”等字為例,“末”為“木”上加一個標記,表示“樹的末梢”,后用來表達“東西的梢”; “本”為“木”的下方加一個標記,意為“草木的根或莖”。因此,在學習漢語的時候,要關注漢字的意義,在漢字的意義和字形間逐漸建立穩(wěn)固的聯(lián)系。
(二)關注部件,巧妙識記
針對學生漢字書寫中常見的易錯部件,引導學生注意漢字部件的來源及含義,從漢字的字形去關注字理。以“恭”“暴”這兩個字為例,這兩個字的下半部分非常相似,往往會引起混淆。對“恭”的下半部分“”,學生往往弄不清是什么含義,除了會與“氺”混淆之外,還會添筆、漏筆。因此,我們引導學生關注“”是“心”這個部件的變體,為了書寫方便,向右的彎鉤變成了豎鉤,“恭”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其含義與“心”有關,而“氺”這一部件則是“水”的變體,“暴”中的“日”代表“太陽”,“共”表示“雙手舉物”,“氺”代表往下流動的“水”,同時還可以聯(lián)系“泰”“漆”等字,指出“水”在下部時寫作“氺”。了解這些知識之后,學生就不會把“”“氺”兩個部件混淆,造成書寫錯誤。
當然,有一些部件或漢字的來源非常復雜,難以追溯,我們也不必在初中生的漢字教學中強加追溯,過于繁難就會偏離漢字教學的初衷,即漢字知識要為學生的漢字學習服務。
二、形聲關聯(lián),巧記字音
(一)日常訓練,隨文教學
漢語中同音字大量存在。所以,學習漢語的時候,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同音漢字之間的意義差別,根據(jù)漢字的意義正確使用同音字。學習“形聲”這一造字方法也能幫助學生進行漢字對比,巧妙識記。如,“玲”“領”“零”“鈴”“羚”“齡”“冷”“憐”這一組漢字中的“令”這個部件,提示了漢字的讀音,為這組漢字的“聲旁”,而另外一個偏旁則提示這個漢字的意義歸屬,為“形旁”。又如,在教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結合“云霄”一詞,我們列出“生肖”“夜宵”“春宵”等一組詞語,引導學生說出不同形旁的含義,說出漢字形旁與漢字意義之間的關聯(lián),強化漢字部件與漢字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進行形象記憶。通過這樣的分類和整理,學生在漢字的讀音和字形、意義和字形之間逐漸建立穩(wěn)固的聯(lián)系,有利于鞏固漢字學習效果。
(二)趣味講座,集中教學
結合統(tǒng)計出來的學生常見錯字,我們開設《漢字的秘密》趣味講座,解讀漢字中的文化密碼。我們以“魚”“禾”“木”“戶”“燕”等字為例,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漢字的起源與演變過程,讓學生形成漢字是由圖畫提煉、變化而來的感性印象,明確“燕”字上面的部件“廿”代表“燕子的頭部”,不能訛誤成“艸”。 再如,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中“芳草萋萋鸚鵡洲”中的“洲”,常被學生誤寫為“州”。我們引導學生關注“州”本義為“水中的小塊陸地”,其中“丿”“丨”代表流水,“丶”代表陸地;后來,隨著字義的變遷,人們又在“州”旁加上“氵”表示“水中的小塊陸地”,“州”字則用來指行政區(qū)劃,如“蘇州”“常州”。系統(tǒng)的漢字文化和漢字知識講座,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激發(fā)了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興趣,使其在學習中能有意識地對漢字的構造開展聯(lián)想和想象。
三、細讀文本,著眼字義
唯有理解漢字的意義,才能從源頭上遏制錯別字的產(chǎn)生。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文本細讀,能有效提升漢字學習的效果,同時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正如王元華在《文本細讀的含義和方法》一文中所說:“文本細讀首先要解決兩個基本層次的問題。首先是疑難,包括字詞句的疑難,也包括整體理解的疑難,包括字詞讀音、釋義的疑難,也包括內容的疑難?!弊衷~疑難的解決,是文本整體疑難解決的基礎。
(一)緊扣障礙,暢通理解
由于一直浸潤在藏文化的環(huán)境里,學生對許多漢文化中常見的事物會感覺非常陌生,從而不能理解代表這類事物的詞語,造成學習障礙。同時,他們語文閱讀面較窄,漢語詞匯積累較少,所以常常產(chǎn)生閱讀困難。因此,在現(xiàn)代文學習中,我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提出字、詞疑難,既結合文本學習漢字,同時也通過漢字學習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如教學《中國石拱橋》一文時,學生對“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中的“弧”產(chǎn)生了疑惑,以為“弧”等同于“圓”,從而影響了對文本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查字典:“?。孩賵A周上任意兩點間的部分。②古代指弓?!睂W生了解字義之后,再讓他們用圖來表示,自然落實了對“弧”字的偏旁是“弓”的理解,不至于再與其他形近字混淆,也順利理解了文本。
(二)抓住字詞,細加咀嚼
漢語古詩文用字簡練精美,正如小說家畢飛宇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李商隱的太陽,李商隱的雨》中所說:“只有詩歌才能最大范圍地體現(xiàn)字的價值,徹底解放每一個字?!眱鹊匚鞑爻踔行W生的古詩文素養(yǎng)積淀薄弱,針對這種現(xiàn)狀,教師要在教學中著重落實一些看似尋常、實則需要細加咀嚼的關鍵處,促進學生理解字詞,進而理解文本。
以杜甫《春望》一詩的教學為例,“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看似尋常,但若不加以引導和解讀,學生則很容易放過這個知識點并對詩歌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從往屆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他們容易將這一句誤寫為“城春草木生”。追究漢字的含義,讓學生理解:“生”含有“生機勃勃、生長”的意思,帶有一種蓬勃的朝氣,不符合文中的傷感情緒;而“深”則有“草木茂盛、人煙稀少”的荒涼意味,顯然更符合全詩的意境。在這樣細致的思考和甄別中,學生既理解了詩歌,又加深了對漢字的理解。所以,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我們不妨帶領學生細細咀嚼,不放過一個個尋常的字,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細讀文本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毛麗.基于形源關系的漢字部件及其教學問題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53).
[2] 王元華.文本細讀的含義和方法[J].語文建設,2018(8). 教師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