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青春期;性教育;應對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56-0030-06
【作者簡介】鐘志農,浙江省名師名校長工作站(杭州,310008)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導師兼德育導師,浙江省心理健康特級教師,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首屆“十佳專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國培項目特邀專家。
“哪個少男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這是歌德自傳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樣一個男女少年春情萌動的年齡段,便是人們常說的“青春期”?!扒啻浩凇碑愋越煌l(fā)的情感互動,猶如一條起伏緩急、漸行漸闊的情感之河、欲望之河,有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其中,水面落差較大、最為動蕩不安的“中游河段”,大約處在15歲前后的初中三年之間,我們稱之為“青春中期”[1];而在此前時隱時現(xiàn)的涓涓溪流,經過曲曲折折、漸入河道的“上游河段”,便是小學4~6年級的“青春前期”,又稱為“青少年早期”[2];而在初中之后的高中三年里,這條情感欲望之河的河道漸寬、流量增大而流速趨于平穩(wěn),進入“下游河段”,這便是異性交往情感較為深沉、逐漸走向成熟的“青春后期”了。青少年們在這樣一條情感欲望之河中要漂游七八年之久,必定會有一些人因“不習水性”而沉浮于“激流險灘”,甚至陷入“漩渦”而無法掙脫,此時便會引來兩岸成年人一片驚呼:這些孩子“早戀”了!其實,“早戀”這個概念是不準確的,因為沒有一個普遍適用的標準來判斷這些孩子是不是真的在“戀”,或者“戀”的時機是不是確實“早”。所以,本文在論及這一問題時,視敘述語境的不同,分別采用了“青春期煩惱”或“青春戀”的概念。
那么,這樣一條長長的情感欲望之河,它的發(fā)源地在何處呢?
一、嬰幼兒期:尋求快樂的欲望小溪與生俱來
少男少女“青春期煩惱”的生理性成因是性的漸趨成熟,而弗洛伊德在談到人類性問題時,曾特別指出性的源頭始于嬰兒期。
1.嬰兒期的性活動是與生俱來的。
嬰幼兒有他們的性活動,會有性沖動,會尋找性的滿足?,F(xiàn)代醫(yī)學儀器已經獲取了男性胎兒在6個月左右陰莖勃起的超聲波動態(tài)影像資料,證明胎兒發(fā)生性興奮遠遠比人們想象的要早;而女嬰出生后幾個小時即可觀察到陰道濕潤的現(xiàn)象,男嬰出生后的陰莖勃起現(xiàn)象在排尿時更為常見。1歲之后的整個幼兒期,無論男孩、女孩,都會出現(xiàn)不自主的手淫行為,包括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向其他兒童暴露并相互撫摸生殖器等。
很多嬰幼兒還會通過吸吮手指來獲取快感。弗洛伊德對此分析說,從吮吸指頭或這種“為愉快而吸吮”的活動中,我們看清了幼兒期性表現(xiàn)的三大特征:它的來源同身體中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尋食功能密切相關;它尚不知有性的對象,是一種“自體享樂”;它的性目的受快感區(qū)的直接控制。我們相信,這些特征也通用于其他幼兒期的性行動活動。[3]57
2.俄狄浦斯情結是“青春期煩惱”的原型。
從4歲到6歲,所有的幼兒無一例外都會經歷俄狄浦斯情結的沖突糾纏。關于這個問題,筆者在前已有論述,此處不再展開。我們只是要補充一個重要的觀點,即法國精神分析學家索納所說的:“小男孩、小女孩在他們成年之后,所有一切親身經歷的愛戀關系,都是通過俄狄浦斯情結在5歲時的過去經歷作為原型變化而來?!彼骷{認為,人類生物的存在是愛的存在、欲望的存在、害怕的存在以及恨的存在。為什么會既愛又恨?“因為對其之所愛,亦對其之所欲,所以不可避免地在這個他者之處出現(xiàn)失望和沮喪?!盵4]而青少年在經歷“青春期煩惱”的過程中,對于這種既愛又恨的矛盾沖突體驗都是極為深刻的。其實這種復雜而糾結的感受,不過是他們在4~6歲期間俄狄浦斯情結的原型再現(xiàn)而已。作為弗洛伊德的主要發(fā)現(xiàn),“俄狄浦斯情結在兒童的性發(fā)育階段出現(xiàn),又在個體整個心理生活的性特征構建之中,發(fā)揮著中心組織者的角色”。[5]
二、青春前期:欲望溪流匯入狹窄的河床
青春前期主要指11~12歲前后,是童年期向青春期轉變的過渡階段。在這之前,即從7歲到10歲,兒童性活動的走勢進入了一個“潛伏期”。弗洛伊德認為,在這段完全的或部分的潛伏期內,精神力量的發(fā)展開始抑制性活躍,“它就像一道河堤,引導(性)走向狹窄的河床?!盵3]53
1.“潛伏期”之說有爭議,但“環(huán)境抑制”是客觀的。
對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潛伏期”理論,學界認為沒有充分的研究數(shù)據可以證明。但在小學入學后的第一年里,對于兒童來說,和教師、同學保持一致并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要求是最重要的,班級里的群體氛圍仿佛有一種很強的壓力要孩子們這樣去做。所以,“對與性有關事務的興趣開始減退或潛伏起來,這樣,在11~12歲青春期到來之前,孩子們就能有幾年的時間去關注其他的事情?!盵6]
2.“過渡期”性心理的關注重點,實質在同性之間。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男生女生在異性同學面前似乎突然變得興奮和活躍起來,于是很多學校和家長就認為這是“性發(fā)育提前”,要趕緊加強青春期教育,否則就要出問題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和誤判。美國心理學會第一任主席、被譽為“青春期心理學之父”的斯坦利·霍爾早指出:“性別差異來得最突然、表現(xiàn)得最明顯的時期,就是10歲剛出頭的那幾年。關于這段時期,我們已經在世界范圍內達成了共識:男孩和女孩會經歷一段暫時性的分道揚鑣,并沿著各自的軌跡走過這段最關鍵的人生旅程。這段旅程至少需要持續(xù)數(shù)年時間,直到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在經過一段劇烈的騷動和不安之后,迎來了各項機能的成熟”。[7]
研究表明,處于青春前期的小學生,無論男女都會有不少時間關注著異性同學,但是真正和異性在一起的時間卻明顯要少得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于性的興趣主要集中在自身和同性之間,他們對于自己性器官的發(fā)育充滿了好奇、擔憂和不安。為此,他們在同性別同伴間私下打聽,探討有關性發(fā)育的知識,甚至出現(xiàn)與同性別同伴之間的性接觸。
三、青春中期:“多惱河”之波漣漪四起、動蕩不定
有一首歌唱道:“小小少年,很少煩惱……隨著年歲由小變大,他的煩惱增加了?!蔽覀冇昧_馬尼亞電影《多瑙河之波》的片名來形容青春期學生的這一多事之秋,倒是蠻合適的。
1.渴望接觸偏故作疏遠,反向形成卻難掩焦慮。
這一特點突出表現(xiàn)在七年級。七年級學生在異性面前變得比較躁動、張揚。如他們喜歡給同性別的同伴“配對兒”,其實給別人“配對兒”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給自己也“配對兒”,精神分析里叫作愿望的“投射”。再比如有些男生或女生專門追著某個異性同學叫罵不斷,似乎與其勢不兩立,其實被罵的異性同學恰恰是叫罵者心儀的對象,這在精神分析里叫作“反向形成”。還有男生嘗試在肢體上接觸女生,但自己沒膽量直接去碰撞,于是就把別的男生推到女生身上去,其真實的目的也是為了讓被推的男生反過來把自己推到女生身上去。這同樣是一種“反向形成”。這些張揚的行為恰恰反映了這個年齡段的少男少女極其渴望接觸異性,卻又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從而給自己帶來許多不適感和焦慮感。
2.生理成熟但心理滯后,躍躍欲試又瞻前顧后。
到了八年級,情況就有了質的變化。15歲左右的青少年不僅全部進入青春期,而且在性生理上的成熟度已經達到或接近成年人的水平。這主要反映在兩個指標上:一是他們性沖動的頻率達到或接近成年人水平;二是他們性體驗的強度也達到或接近成年人的水平。這樣一來,進入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在性活躍程度上可謂是一堆又一堆的“干柴”,一遇高溫烈火就可能發(fā)生“自燃”或“被燃”。而另一方面,他們處理自己生理性沖動所需要的心理能力卻相對薄弱和滯后;加上學校、社會和家庭對他們的約束,他們內心的焦躁和煎熬恐怕是成年人早已忘卻的記憶了。
同時,“青春期又是他們解決一系列根本的性問題的時期,如學習性的社會交往、形成對性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擇定自己朝異性戀發(fā)展還是朝同性戀發(fā)展等。但是我們的社會對他們的性疑難只是一味管束和懲處,很少去解決他們這些非?,F(xiàn)實的問題。他們怎么能有獨立個性呢?他們從這種無所不在的管束與懲處中會學到什么呢?他們只能或者是千人一面,或者是孤獨者。”[8]
3.對“性”想入非非,但性走勢卻充滿不確定性。
15歲前后,青少年的性發(fā)育不是一個剎那間的轉折點,而是一個延續(xù)的發(fā)育期?!霸诖似陂g,性的器官,內分泌的全體系統(tǒng)和一般的肌體,全都新塑一次?!盵9]在這個進程中,青少年的性興趣、性認同、性取向、性意象等,也都充滿了不確定性。研究已經證實:“同性戀意識始于中學或青少年早期,但直到青少年晚期才自我標識為同性戀者。在許多例子中,青少年的這些與眾不同的感覺與迷茫、孤立感及缺少歸屬感是緊密聯(lián)系的。這些性取向異常的青少年仍然會面臨著來自于教師、同伴以及社區(qū)成員的消極態(tài)度,也可能會遭遇到社會排斥?!盵10]筆者個別輔導親歷的案例中表明,有同性戀傾向的男生往往在初中階段便會表露出來,而有同性戀傾向的女生往往要到高中階段才浮出水面;但無論男生女生,對同性戀發(fā)生興趣的起源基本都從初中開始。有的青少年僅僅是因為異性交往受到外部干預,和家長、教師賭氣而漸入此道的。當然,同性戀傾向本身不應列入性心理障礙的范圍,它給當事人帶來的最大困惑是被主流社會和同伴群體邊緣化。
四、青春后期:激情依戀之河深沉而多險
青春中期意味著新的誕生,徹底告別童年,個體開始了一種新的存在。但是,這種變化必定帶來混沌和混亂,個體需在無序中經過痛苦的掙扎、茫然的徘徊、忍痛的割愛,才能漸漸看清方向,走向比較成熟的青春后期。
1.異性友情與“青春戀”交錯,親密感與孤獨感并存。
高中是一個充滿新的情感關系的時期。過去的關系松懈了,過去的愛后退了,和父母的聯(lián)結松懈了,原生家庭之外的陌生人開始走進內心。此時的青少年第一次出現(xiàn)了與可能的愛戀對象打交道的興趣。在這一階段中,青少年將他們的自我概念拓展到將自己看作是另一個異性“可能的戀人”,他們對異性的交往活動是圍繞著自身的想象展開的,而且往往由一廂情愿的沖動而引發(fā)。當然,情感的體驗可能會比青春中期深刻,甚至深沉,但真正的戀愛關系并非一定能形成,因此我們稱之為“青春期戀情”,或“青春戀”。
青春后期是最初的個體化的階段,最初的真正負責任的獨立階段。此時的高中生有一種強烈的脫離原生家庭、走向獨立人生的愿望,但他們同時又體驗到一種個體化過程的孤獨感所帶來的令自己感到陌生而可怕的痛苦。盡管這個過程如此讓人矛盾糾結,高中生還是會執(zhí)著地去尋找異性的“那一個”,并試圖建立起更為親密的“一對一”的關系,否則,他在周圍的同齡人群體中會感到非常沒有“面子”。換句話說,即便一個高中生并不愿因為陷入“青春戀”的旋渦而影響自己的前程,他也必須在眾人面前顯示有一個異性“知己”。這一點往往會讓他們的家長或教師產生錯覺和誤判。
而對于一些學業(yè)上嚴重受挫的高中生而言,謀求建立同異性之間真正而有意義的依戀關系也成了他們逃避失敗痛苦的“主渠道”,異性“知己”成了他們激情的源泉和全情投入的對象。他們開始思考如何維持和培育他們之間的這份浪漫的依戀關系,盡管這種依戀關系并不牢靠,但他們自認為“我是認真的”,因為這是他們當下最為重要的精神支柱。
2.杏仁核與前額葉相互爭斗,情感與理智難分難解。
當前,高中生在處理青春期戀情方面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性行為的隱蔽性和冒險性。據筆者接觸個案了解的情況,高中生在校期間性行為發(fā)生率雖無可靠的數(shù)據統(tǒng)計,但從學生反饋的信息來看,這一比例是呈上升趨勢的。這種現(xiàn)象在學生中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只是瞞著家長和教師。究其原因,是因為高中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情感控制能力,但是他們的前額葉皮層還沒有充分發(fā)育到能使他們控制這些情感的程度,這就好像他們的大腦中缺少了一道阻礙情緒之河的大壩一樣。“這種發(fā)育上的脫節(jié),可能就是青少年出現(xiàn)冒險行為和其他一些問題的原因。”[11]94
五、應對“青春期煩惱”或“青春戀”的主要策略
理清了“青春期煩惱”或“青春戀”的來龍去脈,那么,該如何應對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這些曲曲折折和溝溝坎坎呢?一個總的思路是:發(fā)展性的問題必須以預防為主。
1.第一道防線:分階段、分層次、有區(qū)別的性教育。
斯滕伯格說:“第一道防線,就是以課堂為基礎的性教育課程。性教育課程要早開,包括對于性、懷孕、避孕的認識,在青少年進入性活躍期之前就給他們以教育。包括如何做決定,如何對性行為說‘不’,如何在異性交往中堅持自己的主張等?!盵12]
問題在于何為“早開”?又如何分階段、分層次、有區(qū)別地開展性教育?在學習發(fā)達國家經驗的同時,必須注意到我國的具體國情。
近10多年來,我國衛(wèi)生系統(tǒng)有關部門從西方發(fā)達國家引進了性教育課程,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對孩子進行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男女生殖器與性行為的常識教育,并在一些試點學校和地區(qū)發(fā)行教材、大力推進。作為一種性教育實驗,我們應表示尊重,但同樣是性教育,是從“防艾防病”的角度來設計,還是從青少年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的角度來設計,恐怕會有完全不同的構想和結果。
西方的性教育是在西方世界獨特性文化背景之下展開的,和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具體國情相去甚遠。即使是在美國,一項調查也發(fā)現(xiàn),“93%的美國人支持在高中開設性教育課程,84%支持在初級中學開設性教育課程?!倍?,“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促進青少年節(jié)制自己的性活動上?!盵11]257
所以,筆者主張適合中國國情的性教育,不能違背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簡要地說來包括:
在幼兒階段,重在理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把握好父母與孩子接觸時的分寸感,幫助孩子順其自然地度過這一危機時期,不必過早激活孩子的性意識。
在小學低段,要承認入學后環(huán)境壓力對學生帶來的“欲望抑制”,幫助他們集中精力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毫無必要人為地通過極富刺激性的卡通形象去勾起他們的性好奇。在這方面,可對照我國臺灣地區(qū)對小學1~4年級學生的性教育是觀察蝌蚪和雞蛋孵化的過程進行反思。
在小學高段,性教育的重點對象是發(fā)育較早的女生;性教育內容主要是理解女生的生理現(xiàn)象,加強性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性教育形式主要是小團體輔導,成熟一批,教育一批。盡管有些男生女生行為乖張,但總體而言,沒有必要過分夸大“性發(fā)育提前”對異性交往造成的危機感,更無須草木皆兵,把初中的性教育內容盲目下放到小學階段來。要特別指出,青春前期是男生女生對性展開自我探索的重要時期,現(xiàn)在網絡信息如此發(fā)達,絕大部分的性知識轉播都是科學的,孩子們在性的自我探索期自然會接觸到這些內容,同性別同伴的交流更是他們獲取性知識的重要渠道。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自主探索”,而我們成年人卻習慣于在小學性教育過程中大搞“注入式”,豈非咄咄怪事?
在初中階段,正值學生普遍進入青春中期之時,應系統(tǒng)、科學、有序地開展性生理、性別心理的教育[13]。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初中生在高級思維水平的發(fā)展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教育和輔導的重點應放在異性交往的行為準則和不踩底線上,同時兼顧價值觀澄清,重在分辨異性交往關系的“美”與“丑”即可,無須做過多的理性探討,因為沒有思維發(fā)展基礎的說教必定是蒼白的。
在高中階段,根據年齡特點,青春后期的性教育主題設計除了增加避孕知識和艾滋病防病知識之外,必須立足于價值觀層面的辨析和建構,重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擇偶觀、婚姻觀、家庭觀、幸福觀、責任觀和正向積極的人生觀,進而對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如何處理好異性關系和戀愛婚姻等問題產生深遠的影響。
2.第二道防線:應對“青春戀”個案的12字方針。
對于已經陷入“青春戀”的學生,可采取“不反對、不支持;先理解、后引導”的12字方針。為什么“不反對”?因為“反對無效”;不僅如此,反對還會關閉和當事人溝通的大門。為什么“不支持”?因為中國的文化不是西方的文化,中國的父母不是西方的父母,中國的學校也不是西方的學校。為什么要“先理解,后引導”?因為若不理解青少年“青春期煩惱”的來龍去脈,對“青春戀”的引導只能是“對牛彈琴,牛不入耳”。那么“怎么引導”?應該說沒有一定之規(guī),只能“貼著來訪者的思路走”,具體情況具體應對,不能操之過急。一般說來,如果是高中生的“青春戀”,起碼要經過連續(xù)8~10個月以上的會談跟進才有可能見成效,也有可能是基本無效,所以,還是強調“預防為主”,方為上策。
【參考文獻】
[1]詹姆斯·羅斯.青春中期[M].肖澤萍,程文紅,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5.
[2]肖威爾.青春前期[M].王振,馬婷婷,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41.
[3]弗洛伊德.性學三論與愛情心理學[M].羅生,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57.
[4]簡·大衛(wèi)·納索.俄狄浦斯情結[M].張源,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序8.
[5]讓-米歇爾·奎諾多.讀懂弗洛伊德[M].陸泉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97.
[6]萊斯利·馬洛尼.理解孩子:4~5歲[M].黃秀琴,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43.
[7]斯坦利·霍爾.青春期[M].凌春秀,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279.
[8]阿爾弗雷德·C.金賽.金賽性學報告[M].潘綏銘,譯.??冢汉D铣霭嫔纾?007:58.
[9]勃洛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兩性社會學[M].李安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8.
[10]紐曼.發(fā)展心理學[M].白學軍,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47.
[11]約翰·桑特洛克.青少年心理學[M].寇彧,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12]勞倫斯·斯滕伯格.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和健康成長[M].戴俊毅,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505.
[13]江漢聲,晏涵文.性教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