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立
摘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與其說是某種特定的游戲形式在幼兒園中的實現(xiàn),不如說是幼兒園對游戲者精神的召喚。這種精神包含著幼兒的自由自主、自律自控和自我更新。這三者三位一體,以自由自主為前提,以自律自控為保證,以自我更新為方向和目的,使幼兒能夠在快樂中獲得健康成長。下文主要圍繞著三點進行論述,探討課程游戲化中的游戲者精神。
關鍵詞:游戲;課程游戲化;游戲者精神;幼兒園課程
一、游戲與游戲者精神
赫伊津哈說:“游戲是一種自愿的活動或消遣,這種活動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其規(guī)則是游戲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絕對的約束力;它以自身為目的并又伴有一種緊張、愉快的情感以及對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識”。
游戲是自愿的,其次又是有規(guī)則的,它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和道具,它能給人帶來愉悅,有的時候又伴隨著緊張,而且一旦進入游戲就有一種強烈的有別于日常生活的意識。所以游戲絕不是隨便玩一玩那么簡單,近代美學把游戲放到了更高的地位,正如席勒所言:“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
可見無論游戲不是“隨便玩”,簡單的或是復雜的游戲都對規(guī)則有著嚴格的要求。游戲者在游戲中,既要嚴格遵守規(guī)則,又能夠通過商討改變規(guī)則以改進游戲,并在游戲中體驗著緊張與愉悅。正如伽達默爾所言,游戲呼喚這么一種精神:一種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種積極開放的精神,一種自由想象和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一種平等的精神,一種過程就是結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種不斷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種不斷創(chuàng)生的精神。
二、課程游戲化中的游戲者精神
(一)自由自主
游戲的第一要則就是自愿,所有被要求進行游戲的,都算不得擁有游戲精神。
案例一:某個幼兒園里有很多特色的游戲活動,比如小劇場。某天園里迎檢,為了表現(xiàn)出幼兒園重視游戲而且會游戲,幼兒園老師特地對當天的游戲內容進行了精心安排,其中小劇場這一塊更是被重點關照。幼兒園老師安排了一些小歌唱家、小演員等,輪流上“舞臺”進行表演。事后前去參觀幼兒園的指導老師找到一個小朋友,問他游戲好玩嗎?小朋友搖搖頭說這不是游戲。
自由自主的游戲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尊重幼兒體驗,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權上。這要求幼兒教師給予幼兒選擇的權利,并賦予幼兒選擇的能力。不能以幼兒沒有選擇的能力為借口,堂而皇之剝奪選擇的權利。實際上,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與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幼兒從來沒有獲得過自主選擇的權利,或者只是表面上有而實際上沒有,那么幼兒就很難發(fā)展出自主選擇的能力。相反,隨著幼兒自主選擇能力的提高,他所能自主選擇和決定的事就會越來越多,他所能享有的自主選擇權利的范圍也應該隨之擴大。
(二)自律自控
我們常常看到幼兒園的游戲中,小朋友嚴格遵守游戲規(guī)則,盡管這種規(guī)則沒有寫成文字貼在墻壁上,也沒有老師在旁三令五申。
案例二:某幼兒園的幼兒在玩“公共汽車”的游戲時,公車只是一個由四塊高半米的硬紙板所圍合起來的一個四方形空間,當中放著幾把椅子。所有參與這個游戲的兒童,他們分工明確:司機負責方向盤、負責喊到站和出站、負責開門關門;乘客要排隊前門上車、后門下車、在車上的時候要坐穩(wěn)扶好。當小司機的游戲者則往往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好像生怕弄錯了順序。每一個小乘客上車之后,就會做出緊握扶手的動作,他們還會互相提醒說車發(fā)動了,要扶好。如果有小乘客跨過板子離開公車而不是從后門下車時,他會受到其他所有游戲者的糾正和指責:“你不應該那樣下車”。如果有哪一個幼兒不了解游戲規(guī)則,或者漠視、違反游戲規(guī)則,他就會被其他游戲者拒之門外。
自律自控要求規(guī)則本身對幼兒是有意義的。正如游戲中一樣,如果不按照規(guī)則行事,則所有人都無法享受游戲的樂趣,這種規(guī)則對游戲者是具有內在意義的。幼兒園的規(guī)則要對幼兒具有內在意義,需要從幼兒的需要和經(jīng)驗出發(fā)制定規(guī)則,甚至教師可以邀請幼兒參與到規(guī)則制定的過程中。
(三)自我更新
在游戲中,游戲者雖然會依從游戲的規(guī)則,但是有些情況下,游戲者會試圖通過改變游戲規(guī)則來改進游戲。
案例三:在上文中的“公交車游戲”中,隨著游戲的發(fā)展和游戲者經(jīng)驗的增加,游戲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通過游戲之后和教師的集體談話,小游戲者們提出應該要在“公交車”上加入了“刷卡機”、“愛心專座”等等,因為他們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夠碰到這些元素的。
自我更新對教師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具有敏銳的教育智慧,能夠發(fā)現(xiàn)并抓住幼兒在日?;顒又兴W現(xiàn)的那一抹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火花,并幫助幼兒將這些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有些荒誕的念頭變成可操作的行動方案。教師在此的作用正像維果茨基所言的那樣,提供“支架”,教師要成為幼兒活動的幫助者,幫助幼兒抓住自己的想法、幫助幼兒將自己的想法變成行動方案、為幼兒的行動方案提供必要的材料、在幼兒在行動中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點撥指導。
三、結語
課程游戲化,與其說是某種特定的游戲形式,不如說是對游戲精神的召喚,這種精神要求幼兒的自由自主、自律自控和自我更新,這三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自由自主是前提、自律自控是保證、而自我更新則是方向和目的,教師要給予幼兒自由,教會幼兒自律,并最終幫助幼兒實現(xiàn)自我更新和自我生成。只要幼兒能夠實現(xiàn)這三種精神,那么這種活動,無論稱之為課程還是稱之為游戲,它都能夠讓幼兒體驗到快樂,并在這種快樂中獲得通往未來幸福的鑰匙。
參考文獻:
[1](荷)胡伊青加(JohanHuizinga)著人:游戲者[M].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