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實踐德育教育應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針對其進行詳細化闡釋,包括其的必要性、現(xiàn)狀和優(yōu)化措施。
關鍵詞: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教育;必要性;現(xiàn)狀;優(yōu)化措施
前言:
道德素養(yǎng)是個體在社會中的立身之本,在大學階段進行德育教育是有必要的,而社會實踐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
1 社會實踐活動在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1.1 認識社會,體諒他人
受國家多年生育政策與國家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群體自小生活條件都較好,且大多都沒有兄弟姐妹,心中自我理念較強,高校進行社會實踐開展,可讓學生認識與了解社會構成、國家現(xiàn)狀、人民生活方式等,從而生出對祖國、人民同胞的同理心。
1.2 個人價值社會化,自身利益祖國化
大學時代是學生人格養(yǎng)成、世界觀建立、價值取向成型、人生目標確立的重要階段,高校應在該時期對學生積極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將學生培養(yǎng)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認識到個人價值實現(xiàn)應是社會發(fā)展的助力,國家的強盛便是人民的無上光榮。
1.3 人格養(yǎng)成,提升品德
社會實踐內容本應是多種多樣的,就專業(yè)實踐而言,在實踐中,學生不僅可對自身專業(yè)進行全面深入認識與理解,在應用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專業(yè)難題的能力,還可令學生領悟到行事做人的原則與理念,進而充實自身品德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品質[1]。
2 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德育教育現(xiàn)狀
2.1 形式大于內容
高校教育主管部門,在專家與學者的討論中,制定出多式多樣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類型,從表面上來看,各大高校對類型的執(zhí)行還算全面,但細細觀察,可得到大多的社會實踐都是形式大于內容。
2.2 德育全面性不足
一方面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形式不全面,即高校在進行實踐活動開展時,只進行學業(yè)方面和國家標準要求方面的實踐活動,如軍訓、專業(yè)實習等。在期初學生教育規(guī)劃時,并不進行其他有趣形式的實踐活動,如登山、山區(qū)助學等,不利于學生道德培養(yǎng)的全面性。
2.3 德育過程連續(xù)性不強
高校在進行實踐活動安排時,對類型安排與時間安排都不進行科學化、合理化的論證。課外實踐可能就僅僅只有幾個小時,次數(shù)也可能是一學期或一學年一次,在這短時間、間斷性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道德教育根本不能實現(xiàn)。
2.4 德育功能不足
大學時期,學生參加的幾乎都是學校、企業(yè)組織的技能應用活動,更少有互幫互扶、親近自然的專注于道德培養(yǎng)性質的校內、校外實踐活動,同時在專業(yè)實踐活動中,也應有道德元素的混合,注重學生的道德教育。
3 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德育教育的優(yōu)化措施
3.1增多自然性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德育本來也不應拘泥于課堂教學,這是教育界的共識,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可進行更深度的道德教育培育。況且,根據(jù)長期觀察與具體調查可知,在課堂方式選擇上,學生更傾向于社會實踐活動,但前提是社會實踐活動方式具有多樣性與趣味性。自然是我們的孕育者,如母親一般,地澤萬物。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是每個生活個體最應具備的道德素質,而對自然的愛意是不能通過書中的圖片與文字而得到,只有通過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將這種愛意激活。親近自然實踐活動也應以多形式的方式開展,不能僅限于觀察自然活動,簡單的與自然發(fā)生交流,應使自己去深入地走進自然世界,如登山、攀巖等,在這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感受自然大地的成長魅力。整體自然能夠帶給人巨大的震撼力,當你在高處俯視地域自然全貌時,你會感到自身的渺小與自然的偉大[2]。高校應拓展社會實踐活動,多進行自然屬性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培養(yǎng)出高尚的情操,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3.2 加強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體性
高校在進行社會實踐開展時,應將學生架設到實踐主體的地位,并對其輔之自身的影響,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大多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時都只能跟隨學校的意志進行針對性不強的具體實踐活動,學校要求凌駕與學生需求之上,參加形式的受限性也很強。即使,在允許學生進行實際設計時,時間與內容形式上也有不少規(guī)矩,如不能超過一定時間、不能去危險性較高的地方、不能與相對陌生的人進行交流等,最終學生也就只能進行一些傳統(tǒng)老舊的社會實踐,如創(chuàng)業(yè)、自行實習、打工等。高校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計劃時,應充分考慮學生需求,對會產生德育效果進行研究,不斷開展符合學生特點、需求與具有較強德育效果的實踐活動。
3.3增多公益性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平
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優(yōu)良形式。公益行為是在具備良好道德的前提下才可能被人實施,它自身的屬性便是道德行為,其本質就是培養(yǎng)學生樂意助人、誠實有信、無私奉獻、國家利益至上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主義價值觀的道德理念。通過公益性社會實踐,使得學生在傳達友好的同時也收獲友好,從而進行自身道德素質提高[2]。高校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應將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培養(yǎng)方式的最優(yōu)選,極大地進行德育教育培養(yǎng)。
3.4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道德教育針對性
高校在進行社會實踐德育教育時,應進行不同學生類別不同教育形式對待,對個體的道德缺失進行針對化補足。階段不同,道德教育方式就不能完全照搬,如大四學生就不能進行長期、頻繁的非專業(yè)化實踐活動等。
結語
高校社會實踐要進行多方位的設計與系統(tǒng)化的實施,才能真正的發(fā)揮其在德育教育中的實際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琴, 酈永剛. 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德育實效的有效途徑[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9):106-106.
[2]劉娟娟. 道德實踐活動在高校德育教學中的應用[J]. 魅力中國, 2017(7).
[3]陳潔標, 劉文娟. 論德育視野下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科教文匯, 2017(3):76-78.
作者簡介:魏小龍,男,漢族,山東濟南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課題項目名稱:山東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德育實踐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編號:A35G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