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東北部有一個被嘉陵江環(huán)抱的小城,名叫閬中,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與麗江、平遙、歙縣并稱的中國“四小古城”之一。但凡古城都是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閬中也不例外?!皡s望城郭如丹青”,這是宋代詩人陸游給閬中留下的著名詩句,說的是城池山環(huán)水繞,風景如畫;畫圣吳道子在畫《千里嘉陵圖》時,更是嘆稱閬中一帶為“嘉陵第一江山”。好山好水好文章,閬中因此有了不斷的文脈、文氣與文風。然而,我在閬中行走數日,卻更對閬中繁多且獨特的飲食興趣濃厚,這并非吃貨本能使然,而是因為當地諸多的文化元素都與飲食密不可分,既體現了民以食為天的“天道”,更是于綠水青山中,顯現出豐饒大地奉獻出的豐盈的供養(yǎng),還有充滿智慧的人的創(chuàng)造——食,也得占有天時地利人和??!
閬中歷史上曾為州府所在地,叫保寧府。所以,出產的酒就叫保寧酒,醋,就叫保寧醋。酒,陸游喝過,贊曰:“閬州齋釀絕芳醇”;醋,則是烹飪必需之佐料,四川就有“離開保寧醋,川菜無客顧”一說,這是“飲”。“食”的東西就多了:張飛牛肉、白糖蒸饃、錠子鍋盔、多味油茶……不一而足。
飲食關乎一日三餐,看起來似乎很微觀,其實卻蘊含宏大的社會意義。除了“民以食為天”的普遍認知,還會讓人想起”食安天下”的古訓。歷朝歷代的賢君明主,都把糧食安全視為國家內政外交的基本底線,并作為首要的戰(zhàn)略性問題來考量。時至今日,我國仍然劃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嚴格的耕地紅線,以確保糧食生產,并努力保障國家糧庫的庫容及正常運轉。正如宋人詩曰:“但令倉廩實,邦基賴以堅?!?/p>
因此,在閬中我腦子里老是縈繞“保寧”二字。保寧,保一方安寧之意也。保寧,糧食是決定性的因素——軍隊需要,百姓也需要。閬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度,又有嘉陵江及大大小小的支流縱橫全境,乃一塊天賜寶地。盛產的優(yōu)質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為飲食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閬中因此又有“川北糧倉”之美稱,迄今仍保存完好的老觀鎮(zhèn)清代糧倉就是最好的物證。倉廩實而衣食足,于是,才有余糧來烤酒釀醋,才有情志細制出面與餅,才能喂養(yǎng)出肉質鮮嫩的牛,才有了干牛肉、腌牛肉、鹵牛肉……完整的食物鏈條連接著人類與其他物種,也連接起古韻今情。當然,更重要的是維系著人民的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
但凡民眾難忘的歷史人物,都會把民間疾苦、百姓溫飽牽掛于心。所以,閬中的食物,總與一些著名的人物有瓜葛。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張飛,鎮(zhèn)守閬中達七年之久。他為政清明,愛民如子,還鼓勵農耕,發(fā)展手工芝,既保了一方平安,又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民間有一個傳說:有一年閬中大旱,溪河斷流,田地龜裂,作物枯焦,眼見得就要顆粒無收。心急如焚的張飛帶領士兵四處尋找水源而不得。情急之下,他怒睜環(huán)眼,揚起拳頭在地面連續(xù)捶打三次,捶出一個深深的大坑,有泉水噴涌而出,干涸農田得以灌溉。當地至今還保留捶泉井、捶泉場的小地名。
還有生于閬中的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他創(chuàng)制的《太初歷》促使中國歷法結構的形成,他發(fā)明的觀測星象的渾天儀,對后世的張衡、祖沖之產生過直接影響。落下閎其實還是一個接地氣的民間歷算家(雖然已有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高掛天空),他更看重農業(yè)的極端重要性,深知時序、節(jié)氣對農耕的影響,故而開創(chuàng)性地把二十四節(jié)氣納入歷法,與春種秋收、夏忙冬閑的農業(yè)節(jié)奏合拍,施惠于千秋萬代的黎民百姓。為了感恩與紀念,閬中就有了一種“節(jié)氣宴:即根據每一個節(jié)氣的特點,烹制相對應的小吃或菜肴,材料都是土生土長的,如“春分筍”“清明花”“芒種梅”“小暑藕”“谷雨茶”“冬至羊”等等。
今天,飲食文化己被發(fā)揚光大且內涵豐富了,但閬中之食,依然是凡俗之食、平民之食、小康之食。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異饌奇肴,不是滿漢全席那樣的饕餮大餐,也不完全隸屬于某個著名菜系,而是地域物產與地域文明的綜合體。千年不熄的民間煙火或烹煮或熏烤的飲食,是不能簡單以美食二字來指代的,其復合元素傳遞出的更多是民間滋味,體現的則是民間智慧。民間,正好對應了民本——“民之根本”,也足對“食安天下”的最好詮釋。
食安天下,是愿景,也是對糧食的珍視,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