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日趨走向整體,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環(huán)境都處在這一整體中,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新時代,想培養(yǎng)學生真正成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意識。本文對初中歷史教學中開放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開放意識;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日趨走向整體,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環(huán)境都處在這一整體中,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新時代,想培養(yǎng)學生真正成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意識。以中學歷史教學為載體,培養(yǎng)初中生開放意識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的認識
“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這是馬克思關于世界史的重要觀點。當今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qū)之間交往日益頻繁,聯系不斷加強,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這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這種作為發(fā)展結果的整體世界的形成,是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的。在“新航路開辟”以前人類彼此分散,相互隔絕,縱有聯系也是局部小范圍內的,無全球聯系可言;16-18世紀,“新航路開辟”后打破了原有的隔絕狀態(tài),人類彼此之間開始接觸,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殖民擴張與掠奪,整體世界開始形成;19世紀前期至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工業(yè)革命,西方殖民國家進一步將勢力延伸至美洲、中東地區(qū)、非洲以及東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至19世紀末,伴隨著第二資工業(yè)革命,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這也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20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再一次改變國際格局,二戰(zhàn)以后形成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聯系進一步加強,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政治走向多極化,如今人類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全世界人們都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2.對各國不同歷史時期對外開放的認識
歷史上凡是具有開放意識的朝代或民族往往進步發(fā)展更快,如中國的唐朝時期,有開明的民族政策,改變過去“貴中華輕夷狄”的觀念,對各民族一視同仁;開放的人才策略,將當時東亞、中亞地區(qū)的人才廣納旗下;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當時唐朝經濟的發(fā)展,唐都長安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以及唐統(tǒng)治者本身具備的虛懷若谷的氣度,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到了發(fā)展的頂峰,另外如再漢、宋、元,西方如萄萄牙、西班牙新航路開辟時期,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等,開放的政策帶來的是國家民族的發(fā)展進步;反之閉關鎖國或不愿與外界交流的朝代、民族往往會發(fā)展相對緩慢、滯后,或被拋棄,如中國近代時期,由于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最終導導致落后,一百多年的屈辱史。
3.善于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意識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各項事業(yè)均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比如在科技方面,我國科技研發(fā)能力差,缺少核心技術,科技貢獻率低,科技綜合競爭能力差,自主知識產權缺乏,要改變這種現狀,除了要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善于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樹立一種善于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意識也體現了開放意識。歷史上日本是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典范。在古代時期,日本將中國視為學習對象,從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等,對中國文化實行全方位開放學習,至今仍然隨處可見中國文化的略影,這種“對中國的學習使得日本形成了自已的文化之初,奠定了其文化的對外開放特征?!钡搅私?,中國落后了,西方崛起了,日本又選擇去學習西方文化,“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擺脫落后局面,成為亞洲唯一一個資本主義強國。反觀中國近代,曾有英使馬戛爾尼訪華,希望能夠促成中英貿易,卻由于皇帝的盲目自大,將當時世界先進的工業(yè)文明拒之門外。歷史證明,只有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才不會被時代潮流所拋棄。
4.尊重不同國家民族文明的意識
尊重不同國家、民族文明意識首先應該認識到,尊重文明多樣性,每個國家、民族和具有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今日豐富多彩的世界。在歷史上,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中華文明等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為人類歷史發(fā)展作出過突出貢獻。其次也應該認識到,文明存在差異,但沒有優(yōu)劣之分。那種抬高自已民族,貶低其他民族的意識,是當今世界不安定的根源之一,也必定會給本民族的發(fā)展帶來困局。二戰(zhàn)時期,法西斯勢力之所以會給世界帶來如此大的災難,很大一個因素就是這種民族等級觀造成。
5.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即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首先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十八大這一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整個世界已經形成為一個“地球村”,每個人都是這個“地球村”里的居民。然而人類的“地球村”并非處處美好,伴隨著全球化而來的,還有許多的世界性問題,諸如、貧困、網絡犯罪、人口問題、環(huán)境污染、跨國犯罪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某一國或某一地區(qū)的能力已經無法解決,他需要全人類共同關注。如果這些世界性的問題沒能夠得到妥善解決,將來也必將會對國際秩序和人類安全等帶來嚴峻挑戰(zhàn)。與此同時,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zhàn)為目的的全球價值觀已開始形成,并逐步獲得國際共識。
6.結論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并且已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中國的進步舉世矚目,對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責任。作為當代中學生,如果仍然只把未來發(fā)展的眼光僅投向本民族、放在眼前,那無疑是狹隘的。只有樹立著眼全球、著眼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價值觀,以人類共同發(fā)展為已任,努力學習,奮發(fā)向上,才能真正擔當起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常玉芳.論中學歷史教學的歷史觀[J].新教育論壇.2014.(06).
[2]梁家營.歷史教學中學生新思維的培養(yǎng)[J].課程教學研究.2013.(08).
[3]張曉偉.論歷史教學中的開放意識教育[J].中小學素質教育.2015.(06).
作者簡介:曾躍慧(1983.11-),女,浙江溫州人,教育碩士,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