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紅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在開展小學數(shù)學教學工程中,由于數(shù)學教學內容本身較為抽象,在講解時,容易出現(xiàn)各種問題。想要提高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從兒童立場出發(fā),對教材結構化加以重組后,開展有效性的教學,發(fā)揮小學數(shù)學的作用。
關鍵詞:兒童 小學數(shù)學 結構化重組 教材結構化
前言:小學數(shù)學課本是有多名專業(yè)人士編寫而成的,在數(shù)學學科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數(shù)學結構。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在問題的思考上,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如何基于兒童立場對小學數(shù)學教材進行結構化重組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一、結合前后內容,整體把握教材知識
在開展小學低幼階段教學時,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材的前后內容安排教學,教師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整體把握,并將其轉化為簡單的語言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對整個教材知識用一個簡單的初步了解。
比如在一年級上冊學生會學習到“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在一年級下冊則會學習到“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從根本上來講,這些都屬于加減法運算。教師在講解課程時就可以對其他教學相同的內容加以穿插,比如教師在講解“十以內的加減法”時,就可以對于學生引入更大的數(shù)字的概念,幫助學生對同一內容的前后關系有一定的了解,形成數(shù)學是一個整體的概念。
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就可以將式子拆分開來,比如說計算“40+30=70”,就可以引導學生將算式拆分開來,就是4“個十加3個十等于7個十”,最終答案是70。通過將“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拆分為“十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將前后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對整體教材知識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二、了解來龍去脈,精心設計教材教學
教師在課程教學上的設計,反應了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教師要對教材內容充分的理解,了解所有數(shù)學概念所產(chǎn)生的來龍去脈,在教學過程中才可以回答出學生提問的問題。
比如在學習“平移和旋轉”中,在對平移運動以及旋轉運動概念講解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對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來引入課程,比如說火車、電梯的運動,就是平移運動,一個是在直線上的平運動,一個是上下的平移運動;而風扇葉和鐘擺的運動就是旋轉運動,都是以一點為基準開始旋轉。對一些知識性較強的教材內容,在教學設計中就可以從概念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行考慮,了解其表現(xiàn)形式,利用這個方法,可以尋找數(shù)學規(guī)律,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興趣[1]。
三、深入淺出,逐步構建數(shù)學體系
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對教材的內容有充分的理解,在備課中教師在腦海中要形成一個完整的數(shù)學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深入淺出,通過將所講課時的內容充分且深入的講解后,然后引入其他教材內容。比如在學習認識乘法和乘法口訣中,在講解“乘法的含義”以及對“乘法口訣”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后,就可以利用加法將乘法內容解析出來。
教師在課堂可以發(fā)放一些小木棍給學生,然后問學生一些問題。比如說“2+2等于多少?再加上二呢?”不斷的循環(huán)下去,幫助學生認識到,之所有要學習乘法,是因為有些算數(shù)問題用加法做運算是會顯得非常的繁雜,而使用乘法,則可以提高計算效率。教師在安排教學前,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對教材內容加以整理后,用學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將整理好的一體化知識內容教授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shù)學知識,并將所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之間,用自己的方法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體系。
四、培養(yǎng)結構化思維教學,提升學生能力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對教材結構化重組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化思維,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化思維,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在小學階段來說,是對學生的啟蒙教育,幫助學生對數(shù)學這一學科有一定意義上的認知是這個階段的重要教學目標。在這個學習階段,對教師來講,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想滲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立足于幫助學生終身發(fā)展基礎上。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通過數(shù)學思想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2]。
比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引導學生對運算的前后順序自己討論,實踐中,教師可以提問“在沒有括號時,要先計算什么運算?”通過回憶之前的教學內容“先乘除后加減”,然后對混合云算中,加上小括號后如何計算進行思考,通過提問以及小組討論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對數(shù)學中的加減法、乘除法、四則運算、混合運算等數(shù)學基礎計算內容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總結與探索能力。
五、對整個教材結構化展示給學生
一定意義上來講,整個小學階段的內容都是一個整體,因此在每個學期開始講課前,教師都可以帶領學生對教材內容從頭到尾的觀察一遍,并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做一個結構圖,依托多媒體技術加以展示,幫助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了解。
比如說在三年級下冊中,課程有“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轉”、“乘法”、“觀察物體”、“千米和噸”、“軸對稱圖形”、“認識分數(shù)”、“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統(tǒng)計”、“認識小數(shù)”。這些知識看起來是相對比較分散的,但是細分下來,這些可以分為三種,數(shù)運算;圖形;單位,這樣可以將教材內容進行結構化重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所學內容拆分開來,再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重新分布[3]。
通過在課前展示未來所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對教材知識有一個深度的把握,更好的開展數(shù)學教學。在最后的復習中,可以安排一節(jié)課程,讓學生對本學習的內容畫一個結構圖,幫助學生回憶所學知識,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
總結: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材結構進行重組,以滿足小學階段孩子的需求。教師要通過對教材所有的知識內容加以整合,對知識點的來龍去脈了解清楚后,在備課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利用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逐步在兒童心中構建數(shù)學體系,通過培養(yǎng)學生結構化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最終完成基于兒童立場的教材結構化重組。
參考文獻:
[1] 李冬芳. 童味童心童思——基于兒童立場的數(shù)學課堂實踐探索[J]. 教學月刊小學版(數(shù)學), 2017,87(10):45-46.
[2] 佚名. 課程,讓教育更美好——基于兒童立場的“本道課程”構建和實踐探索[J]. 江蘇教育研究, 2018, 392(32):13-14.
[3] 嵇曉艷. 基于兒童立場的主題拓展閱讀教學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87(33):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