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乃成
【摘 ?要】兒童文學追求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能健全學生的個性,喚醒人沉睡的潛能,對學生進行人文的陶冶、情感的熏陶,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學生閱讀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能令精神愉悅、視域擴充,還能激發(fā)潛在的生命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堅持“白紙說”的學者認為,兒童的心靈如同一張白紙,在沒有經(jīng)驗之前不可能有任何知識、觀念。這一學說將教育看作是一個單向的教化,將兒童視作一個接納的容器在等待知識的填充,忽視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在文本的教育熏陶、自身的認識頓悟中喚醒沉睡的自我意識,心靈獲得解放,生命得到綻放,創(chuàng)造力得到覺醒。
【關鍵詞】喚醒;自主意識;生命課堂;閱讀興趣
一、喚醒閱讀興趣
當前自媒體的盛行,手機、電視占據(jù)兒童的視界,使他們易沉溺于虛擬的世界中,兒童文學作品在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教師應喚起學生的生活、審美經(jīng)驗、自我認同,讓他們獲得一些成人世界的經(jīng)驗,從童年世界走向成人舞臺,同時新事物的接觸、新知識的習得都能引發(fā)學生潛心閱讀的動力。兒童文學能引發(fā)讀者的閱讀期待,可以喚起他們閱讀的興趣,教師要正確地引導,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只有具備扎實的閱讀能力,才能從中汲取知識的養(yǎng)料。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認讀、理解、審美、想象的能力,其中認讀力是基礎,學生從文本中準確地收集信息,從圖文并茂的圖書,到有拼音、注釋的文本,再到純文本的讀物,學生的認讀從字、詞、句到篇章不斷擴充,語感也逐步強化。教師要讓學生回歸“書鄉(xiāng)”,領略其中的獨特魅力,形成自己的語感。理解力是核心,是參悟文本內(nèi)蘊的能力,包括對語、句、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層面的理解,學生年齡越大理解能力也越強。想象力是創(chuàng)新的“催化劑”,讀者在閱讀作品時需發(fā)揮想象,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可以觸摸的具象,這離不開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與積累。學生對作品人物形象的感知、人物情感的認同、表現(xiàn)技巧的鑒別都離不開學生的審美力,會給讀者的價值觀、生命感悟留下印跡。
二、喚回至味真情
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習慣于幼兒語言,或過早學會功利化的奉承言行,這些都無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兒童文學作既可以避免早熟與遲熟,讓孩子在閱讀中認同美好的事物,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懂得失敗、疼痛是成長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豐盈生命的厚度。兒童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用純善的眼睛去觀察世界,以形象的言語去表達交流,以真摯的情感去感悟生命。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喚回兒童天性中的真語、真情。
一是色彩之美,兒童文學作品向我們呈現(xiàn)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常以色彩表達情感,給小讀者帶來可以具體可感的形象,這也符合兒童感知事物的思維習慣。二是音律之美。字調(diào)的音韻、聲調(diào)的組合以及擬聲詞的運用,令人讀來朗朗上口,一些選文節(jié)奏明快、音律和諧,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律動的美感。三是音境之美。作品的語言可以開啟兒童的心智,豐富兒童的想象,使人心為所動、情隨所牽。兒童文學作品能將人世間的美丑、善惡、真?zhèn)我愿鞣N形態(tài)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在品味中感受生活的真諦。
三、喚醒生命意識
長期以來,語文教育遠離學生生活,學生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力被“應試”所埋沒。兒童文學作品貼近生活,有著鮮活動人的情節(jié)能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豐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讓他們在動態(tài)的生成中實現(xiàn)由少年向成人的轉變。一個少年的成長不會順風順水,他們在困境中掙扎,不斷脫變,實現(xiàn)自我成長。這“困境”的設置,既增加了情節(jié)曲折性,實現(xiàn)“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效果,也讓學生體悟到歷經(jīng)磨難,得到破繭成蝶的蛻變。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