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波
〔內容提要〕科技報告是國家的基礎性戰(zhàn)略資源。本文重點從評價目的與原則、評價主體、評價模式、評價內容、反饋與改進等方面,對科技報告在線評價體系進行設計,期望對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相關方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科技報告在線視角質量評價
注:本文系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山西省科技報告質量控制與評價體系研究”(晉規(guī)辦字[2017]1號);山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重點課題“山西省科技報告質量控制與評價體系推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SLLZDKT2017046)研究成果之一
在技術方面,基于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重點在于評價目的與原則、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結果處理等幾個方面的設計。鑒于此,本文展開了探討,分別從上述幾個方面進行總體設計,以期對相關建設方提供借鑒。
一、基于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總體架構
顧名思義,在線視角就是要實現網上對科技報告文獻以及科技報告服務質量的即時評價?;谠诰€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對于提升科技報告管理與服務質量起到促進作用??傮w架構包括評價目的與原則、評價主體、評價模式、評價內容、反饋與改進等幾個方面。
二、基于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目的與原則
(一)評價目的
目前,科技成果評價往往都是基于相關評議機構的基礎上,如同行評議,現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科研成果的質量水準。在線視角的質量評價,一方面有助于對現有的科技報告評價制度形成補充,另一方面也能使社會公眾等更大范圍的群體參與到科技報告的具體工作中,這對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起到促進作用。在線評價在國家政府部門已經早有先例,如公安系統(tǒng)內的商丘公安局,就建立了商丘網上公安平臺實現了在線評價功能,其評價內容包括:執(zhí)法評價、辦理事項評價、信件處理評價和其他事項評價等?;谠诰€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最終目的在于提高科技報告質量,助力科技報告管理與服務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
(二)評價原則
評價原則具體包括:一是分類評價原則。應該對科技報告進行分門別類的評價,如按部門與地方分類、學科分類等。二是評價內容應易讀易懂。采用問答式評價模式時,在問題的設置上應使相關評價主體易讀易懂。三是以評促改原則。在線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改進,因此應建立評價結果反饋機制,以評促改。
三、基于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主體
(一)社會公眾
社會公眾是指所有可以參與到科技報告質量在線評價的對象,這里有別于科研同行。
(二)科研同行
科技報告本身包含各種類型,來源于不同學科,這里的科研同行不限與同行評議內的權威專家,也包括本學科或跨學科的科研人員。
四、基于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模式
(一)問答式評價
問答式評價通過設計相關問題,由評價主體進行評價。在問題的設置上應科學系統(tǒng),遵循問題易讀易懂的原則。
(二)自由式評價
自由式評價通過設置自由評價區(qū),沒有評價問題的限制,評價主體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評價意見。
五、基于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內容
(一)總體要求
基于問答式的在線評價,應本著分類評價的原則,不同類型的科技報告在評價問題內容的設計上也應該不同。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是對文獻層面和專業(yè)層面的雙重評價。
(二)經驗梳理與總結
最重要的應是評價問題內容的設置,本文梳理了國內外有關科技報告以及相關領域研究報告的評價內容,以供借鑒參考。
1.對研究問題的評價。一是研究者是否明確地提出了研究問題;是否對研究的范圍給出了合理的限定?二是該研究問題與研究開展的理論框架是否合理匹配?三是研究問題是通過何種方式闡述的,陳述具體的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還是提出需要檢驗的假設條件?另外,問題的闡述是否清晰、明確?在研究報告中,提出研究問題的過程是否合乎邏輯?研究問題的闡述是否在文中位置明顯,易于引起閱讀者的注意?四是研究目的或研究問題表述是否完整?如是否確定了研究的關鍵概念及變量,具體指出了研究群體和目標人群?五是如果該研究報告沒有正式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或假設,這種缺失是否有其合理性?六是如果提出了研究假設,這項假設是否以理論框架或先前的研究為基礎?或者,研究者的這項假設預測的依據是什么?七是如果提出了研究假設,是否明確預測了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2.對文獻回顧的評價。一是文獻回顧是否全面?是否涵蓋了該相關專題幾乎所有的主要研究?是否包含了近幾年的研究文獻?二是在原始的研究文獻能夠得到的情況下,是否過多的依賴于二次來源的文獻?三是是否過多引用經驗性文章,而忽略了研究型文章的結果描述?四是文獻回顧的內容與本次研究的主題是否緊密相關?或者聯系并不密切?五是文獻回顧部分是只是對既往研究工作的總結概括,還是對該領域主要研究成果予以批判性的評價和比較?是否討論了以往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指明了此次研究的進步之處?六是文獻回顧部分是對既往文獻進行充分解述,還是單純的引用?七是文獻回顧是否通過恰當、合適的語言指明了既往研究中易引起質疑的方面?文獻回顧部分語言是否客觀?八是文獻回顧部分組織結構是否合理,邏輯推理是否清晰,蘊含的邏輯關系是否能為新的研究埋下伏筆?九是文獻回顧最終是否概述了關于此研究領域最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3.對理論(概念)框架的評價。一是研究報告是否描述了該研究相關的理論或概念框架?如果沒有,該部分的缺失是否會降低本次研究的實用性或重要性?二是報告中是否詳細描述了相關理論的重要特征,從而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該研究的概念基礎?三是選用的理論框架是否適合于本次研究的主題?是否有更合適的概念框架可以替換?四是研究問題和假設是從理論框架中自然衍生出來的,還是問題與理論之間的關聯過于牽強?五是根據相關理論或概念框架做出的推理演繹是否合乎邏輯?六是是否對研究過程所涉及的所有的概念均做出了與理論框架相一致的充分確切的定義?七是在研究報告的結束部分,是否再次將研究的結論部分與理論框架相關聯?研究的結論是支持還是削弱了該理論框架?
六、基于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反饋與改進
基于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質量評價應當包含反饋與改進部分,對于評價結果和意見的處理,應當建立反饋與改進機制,把相關反饋建議發(fā)送到相應科技報告撰寫人和項目承擔人。與此同時,應當將反饋意見進行持續(xù)積累,形成另一項科技資源,以供后續(xù)利用。反饋的目的是進行改進,同時也是第三方監(jiān)督的具化體現。基于在線視角的反饋機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科技報告質量,有助于提升科技報告管理與服務的水準,更有助于科技報告資源體系的整體建設。
七、結語
本文設計了基于在線視角的科技報告評價體系,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隨著科技報告制度的不斷完善,其在線評價體系建設勢必也會取得長足進展,從而為科技報告管理機構、科技報告服務機構、科技報告撰寫者提供決策參考。
(作者單位:山西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