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絲卉
【摘要】 ?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讓學生思想自由、熱烈地去感受文本,尊重不同學生不同的個性感受,不能讓閱讀脫離生活。筆者認為個性化閱讀是一種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極佳的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金鑰匙,是讓學生寓樂于讀的金點子,最終學生在閱讀舞臺上釋放個性,讓學生愛上閱讀。
【關鍵詞】 ?個性化 閱讀 策略研究 新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2-154-01
一、個性化閱讀的概念
個性化閱讀就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閱讀不同的文本中都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而個性化閱讀教學綜合起來說,我認為在理論闡述方面主要在于在閱讀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學生閱讀的動力之源;然后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知道生活處處皆閱讀,把一點一滴的經(jīng)典積累起來就是很好的閱讀體驗;最后讓學生在個性化閱讀過程中提高閱讀效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提升考試能力,為中考作準備。以上三點相輔相承,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二、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
(一)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彰顯個性
《新課程標準》在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焙螢閷υ??我認為對話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而不是教師一言堂。師生關系的民主、和諧、融洽,將使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閱讀時心理的愉悅。
例如在講授《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我就在苦思冥想如何在講授課文的時候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出來,讓他們的個性得到發(fā)揚呢?我想要不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在旁做一名引導者吧!那該用怎樣的形式呢?這時我想到了“讓我來當小導游”的形式。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討論如果你是一名負責給我們介紹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導游,你們會如何用生動易懂的語言給我們這些游客詳細地介紹這兩處景點呢?給時間小組討論,然后派代表來當導游。經(jīng)過熱火朝天的討論后,同學們對這兩座橋的了解自然不斷加深,這也不用教師照本宣科。在小導游出場后,我給他配了擴音器,同時我還在網(wǎng)上購買了趙州橋和盧溝橋的模型,配給學生講解,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入境,跟著學生導游的介紹加深了對文本的認知,這樣課堂也不會枯燥無味,整堂課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進入了高潮。兩位導游的精彩講解贏得了在座同學雷鳴般的掌聲,這也讓講解的兩位同學非常自豪,我想他們以后應該會愛上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
因此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把自己當成是專權(quán)者、獨裁者,應把學生當成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努力為學生閱讀文本,在閱讀過程中彰顯個性提供舞臺。其次,要有寬容的胸襟、賞識的態(tài)度。在交流對話中,教師都希望學生能作出精準的回答,但由于學生年齡、認知的深度和廣度有限,其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會產(chǎn)生不夠準確的答案,有時還可能問非所答,在這時教師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例如在《中國石拱橋》一課,在分析說明方法時,有一個學生把“摹狀貌”讀成了“攀狀貌”,其他同學忍不住發(fā)出了笑聲,這時我就在引導學生“摹狀貌”就像畫畫一樣,把事物原本的樣子描摹出來,所以摹狀貌的作用是什么?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就說出了作用是讓事物生動逼真?zhèn)魃瘛N衣牭阶x錯字的學生回答得這么棒,就馬上表揚他,這位學生也在剛才讀錯音的窘迫中走了出來,變得自信滿滿。
(二)提供方法,讓學生有章可循
在閱讀教學中,探究性的問題設置可以讓學生的個性化得到發(fā)展,課堂探究活動主要是圍繞“問題”進行的。例如在講述《中國石拱橋》一課時,知識重點和難點是文中說明方法的講解,我想如果逐句地告訴學生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的話,學生肯定會覺得學這篇說明文就如嚼蠟,毫無興趣。那如何才能讓學生認識并學透本文的說明方法和作用呢?應該設計怎樣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章可循呢?于是我想到了設計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出自己喜歡的欣賞的句子,并且分析。我給了一個格式他們,格式如下:“我欣賞第 ? ? ? ? ? ? ? ? ? ? ? ? ? ? ?段的 ? (句子),因為它用了 ? ? ? ? ? ? ? ? 說明方法,作用是 ? ? ? ? ? ? ? ? ? ? ?。(對象+特點)”,根據(jù)這個答題格式,學生們暢所欲言,我只需在旁點撥即可,這樣既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章可循,也能讓他們在其他說明文的閱讀中舉一反三,知識得以遷移,所以我認為“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這樣才能讓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
(三)超越文本,讓閱讀與生活緊密結(jié)合
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進閱讀中來,促進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更好地理解課文,讀出自己,超越文本。
閱讀教學是與生活結(jié)合得十分緊密的,語文閱讀內(nèi)容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富有生活氣息,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體驗,引發(fā)共鳴。例如在講授《中國石拱橋》課堂結(jié)尾時,我會告訴學生十歲的茅以升目睹鄉(xiāng)親們在一座舊橋上看龍舟,橋塌了,死傷慘重,他十歲立志當橋梁專家,建造永不倒塌的橋梁最終他成功了。同學們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想想你長大后想當什么?為什么?那在你的生活中你應該怎么做?在教師言語的點燃和引導下,同學們暢所欲言。在教師與學生充滿激情的對話中,整節(jié)課孕育出了個性思維的火花。
最后,結(jié)合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任重而道遠,必須重策略,細心耐心用心,讓學生真正享受閱讀,愛上閱讀!
[ 參 ?考 ?文 ?獻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