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
我國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故鄉(xiāng)揚州,崇尚吃茶的風氣很盛。朱自清就寫有一篇《揚州茶館》,生動的描述了揚州人的早茶生活。揚州有句俗話“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早上去茶館吃個早茶,晚上到澡堂泡個小澡,揚州人悠閑愜意的一天就這樣開始又這樣結束了,由此可見飲茶對揚州文化的影響之深。
唐代揚州依靠東到大海,南臨長江,緊靠運河的地理位置而富裕甲天下,人稱“揚一益二”。到唐天寶以后,我國經濟中心南移,“天下大計,仰于東南”“賦之所出,江淮居多”,揚州的商業(yè)繁榮,首要數鹽商。鹽商之外還有茶商、珠寶商、藥商等。唐時,江淮所產茶葉大都集中揚州再運銷北方。據唐代封演撰《封氏聞見記》記載“自鄒、魯、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唐代揚州自身產茶于蜀岡丘陵,崔致遠的《桂苑筆耕集》卷十八《謝新茶狀》中記載了:“伏以蜀岡養(yǎng)秀,隋苑騰芳,始興采擷之功,方就精華之味”,指明揚州蜀岡就是產茶之地。蜀崗產的茶質量上乘“甘香如蒙頂”,崔致遠就稱贊蜀崗茶“不假梅林,自能愈渴。免求萱草,始得忘憂”。
唐代揚州作為貿易中心和中轉運輸港口,出土和保存了一定數量的此時期文物。2001年揚州工人文化宮原址改造建設中出土了一件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蘭草紋盞(圖1),此盞撇口,淺直腹,圈足,米黃色胎,內外施青黃釉,盤內口沿處繪褐綠彩四蓮瓣紋,紋內繪有相間的褐綠彩蘭草紋和云氣紋。這件茶盞從胎質,釉色,到裝飾手法,都深具唐代長沙窯的特點。它與1998年從“黑石號”沉船中打撈上來的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荼盞子”瓷碗(圖2)大小形制類似,可以認定此類器物為專用茶具。唐代也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峰,此時出現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所以在唐代的茶具中,最普遍的,就是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越窯青瓷燒造也在此時達到了頂峰,陸羽就特別推崇越窯青瓷。陸羽在《茶經》就提到“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唐代的飲茶方式以煎茶為主,所以陸羽認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睋P州博物館廣陵潮展廳就展有一件唐代越窯青釉盞(圖3),此盞撇口,淺腹,斜直壁,滿施青綠色釉。底部圈足是唐代典型的玉璧形圈足,圈足露胎,圈足內施釉,有支燒痕跡。此盞胎質細膩,釉層均勻,反映了當時的燒瓷水平高超。崔致遠在《桂苑筆耕集》中有記載,揚州人“烹綠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甌”,金鼎為煎茶之具,玉甌即為飲茶的玉盞、玉盅之類。說明此時的茶具除了陶瓷器,還有其他材質,揚州博物館就藏有一件唐代帶蓋銅壺(茶瓶)(圖4),這件銅壺的造型與陜西省西安市唐太和三年(829)王明哲墓所出的“茶社瓶”類似,銅壺口呈喇叭狀,并置一銅蓋,短徑鼓腹部,肩部一側置一短流,腹以下漸漸內收,淺圈足,底外撇.是沏茶時盛水之器。
北宋時期,隨著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結束,社會環(huán)境逐漸穩(wěn)定,揚州的商業(yè)也開始復蘇。揚州茶業(yè)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揚州蜀岡茶的工藝和品質在北宋初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被列為貢品。據《甘泉縣志》記載:“甘泉縣宋時貢茶,皆出蜀崗,甘香如蒙頂?!睔W陽修出任揚州知府期間曾負責督造貢茶,其晚年在《和原父揚州六題時會堂二首》詩中回憶道:“積雪猶封蒙頂樹,驚雷未發(fā)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貢宜先百物新。憶昔嘗修守臣職,先春自探兩旗開。誰知白首來辭禁,得與金鑾賜一杯?!痹娙讼氩坏阶约耗昀限o官,來禁中告別之時,還能嘗到一杯皇上賜予的揚州貢茶,感到十分榮幸,不可無詩。此詩不僅憶述了他當年督造貢茶的情景,同時也側面反映了宋代揚州茶業(yè)的發(fā)展。
宋代的飲茶方式主要以點茶為主,其與唐代煎茶方式在茶具上明顯的不同就是出現了湯瓶。唐代時茶瓶大多和當時的酒注混用,這時注子的流為短流形制,如揚州博物館藏唐代邢窯白釉執(zhí)壺(圖5),此壺胎色較白,修胎規(guī)整。喇叭狀敞口,高頸,斜肩,長圓形壺腹,下腹?jié)u收。通體敷化妝土,內外滿施白釉,足部露胎。肩部置復合環(huán)形柄,相對處置圓形短流。這種形制對于出湯是不太有利的。因此到了宋代便出現了湯瓶,如揚州博物館藏北宋越窯青釉瓜棱執(zhí)壺(湯瓶)(圖6),此壺喇叭口,長頸,一側置彎曲的長流,便于注湯落點,另一側置扁帶狀把。腹部為瓜棱形長圓腹,壺的重心往下,便于控水。整個器形廓線清秀,造型優(yōu)雅。《大觀茶論》中專門論述了湯瓶在斗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未欲圓小而俊削,則用湯有節(jié)而不滴瀝,則茶面不破?!睖渴撬未c茶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描繪南宋時期文人雅士茶會場景的南宋劉松年《攆茶圖》(圖7)中就有一仆役正佇立桌邊,右手提湯瓶,左手執(zhí)茶盞,欲待點茶的場景。
由于宋人崇尚“茶色尚白,盞貴青黑”,因此宋代的黑釉盞特別盛行。黑釉盞以福建建窯產的兔毫、油滴、鷓鴣紋最為有名。揚州博物館就藏有北宋建窯黑釉兔毫盞(圖8),盞敞口,斜直壁,小圈足。盞內施滿釉,外施釉不到底,下腹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里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1992年揚州考古隊在配合汶河路改造進行考古發(fā)掘時,在升明橋東北側曾發(fā)掘出一座完整的宋代茶館遺址。此遺址中有完整的茶爐以及用于提高爐溫的風箱臺座遺跡,在爐灶西側有磚砌明溝遺跡,在明溝內出土了大量吉州窯生產的黑釉茶盞??梢钥闯鲈诮ǜG黑釉盞的影響下,宋代的江西吉州窯等其他窯口也大量生產民用黑釉盞及黑釉茶具。
明清時期的揚州坐擁漕運、鹽運和水運之利,經濟強勢崛起。明中期東南鹽政改革之后,鹽商們集聚揚州獲取巨額利潤。到了清代,揚州被指定為兩淮地區(qū)鹽業(yè)營運中心,以及南糧北運的漕運中心,此時的揚州“四方豪商大賈,鱗集糜至。僑寄戶居者,不下數十萬”。作為江南經濟巨鎮(zhèn),揚州也吸引了許多文人或授徒教學,或出售字畫,或依托豪富在此謀求生計。揚州的飲茶之風在商賈文人的推波助瀾下進入又一盛期。
明洪武之后,散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據明人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記載:“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庇捎谏⒉璧氖⑿校髑鍟r期人們的飲茶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明人文震亨《長物志》云:“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試之法,亦與前人異。然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贝榕莘ㄔ诿鞒衅谛纬刹⒘餍?,一直流傳至今。因為撮泡法使得飲茶不再如宋代時需要碾末沖泡,前代流行的碾、磨、羅、筅、湯瓶之類的茶具皆廢棄不用,茶盞也由黑釉瓷變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襯托茶的色彩。揚州博物館藏清代景德鎮(zhèn)窯藍釉描金壽字紋蓋碗(圖9)就是此時期較為流行的茶具,此碗敞口,深弧壁,圈足,蓋拱形帶環(huán)行抓鈕,抓鈕及足內施白釉。蓋碗內施白釉,外施藍釉為地,上飾金彩壽字紋。整體造型規(guī)整,釉面瑩潤。用蓋碗飲茶最大的優(yōu)勢,便是能夠隨心所欲地控制茶湯的濃度、厚度、滋味和香氣變化,可以泡出自己傾心的茶湯。
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說:“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币伺d紫砂壺就是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茶具。清代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里就有記載,揚州新城北十三房有香雪居,是宜興紫砂壺的專賣店。還有一批制作砂壺的名工,其中有名大彬者,制砂壺十分考究,“毀甓以杵舂之,使還為土,范為壺,以熠火審候以出,雅自矜重,遇不愜意,碎之,至碎十留一,皆不愜意,即一弗留。”時大彬是明萬歷、崇禎年間宜興第一制壺高手。時大彬制壺初時仿供春,做大壺,后游歷婁東,聞陳繼儒、王時敏等品茶志論,改做小壺,這是紫砂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影響至今。揚州博物館藏明萬歷四十四年曹氏墓出土的大彬款六方壺(圖10)為此時期紫砂壺的標準器。壺直口,折肩,圓形蓋,鈕為倒置的錐形圓臺,紐面印對合的半弧紋,蓋的子口與壺口相套合。壺身呈六方形,六棱形三彎流,執(zhí)把為五棱狀,平底內凹成圈足。壺底部正中刻“大彬”楷書款。壺的嘴、把用手搓捏而成,壺身用裁片相接的工藝制作。在裝飾方法上,蓋沿和唇口使用了起陽線的技法。壺的整體風格古樸,砂質細膩溫潤,呈色赭紅,胎中有銀砂閃點。1999年揚州市大東門路南的揚州城遺址清代地層中曾出土了一批基本完整的紫砂壺,其壺形制多有相同,造型簡約。其中一件紫砂壺壺身刻楷書橫款“玉峽泉”(圖11);在清代詩人董偉業(yè)的《揚州竹枝詞》中提到“饑餐白滾安江社,飽吃干烘玉峽泉”。由此可知“玉峽泉”應為當時的茶館。
明中葉鹽商聚集揚州后,蘇州人紛紛到揚州發(fā)展服務業(yè),茶館便是其中之一?!稉P州畫舫錄》里就說:“吾鄉(xiāng)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為業(yè)的。”揚州作為江南經濟巨鎮(zhèn),茶館的建造往往斥重金“建造花園,或鬻故家大宅廢園為之。樓臺亭舍,花木竹石,杯盤匙箸,無不精美”。如小秦淮茶肆,布局構思巧妙,“入門,階十余級,螺轉而下,小屋三楹,黃石巑憮,石中古木十數株,下圍一弓地,置石幾石床。前構方亭,亭左河房四間,久稱佳構?!睋稉P州畫舫錄》記載,揚州的茶館可分為葷、素兩類,“轅門橋有二梅軒、蕙芳軒、集芳軒。校場有腕腋生香、文蘭天香。埂子上有豐樂園,小東門有品陸軒,廣儲門有雨蓮,瓊花觀巷有文杏園,萬家園有四宜軒,花園巷有小方壺,皆城中葷茶肆之最盛者。天寧門之天福居,西門之綠天居,又素茶肆之最盛者”,由此可見當時揚州茶館的數量之多。時人往往愛在茶館里品茶聊天、享用茶點、講經論道、聽戲娛樂,追求生活情趣。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琴棋書畫詩酒茶”是雅事。中國的茶文化蘊含儒家中庸之美,儉德之行,豁達包容的精神;蘊含道家淡泊寧靜,避世超塵,返樸歸真的神韻;蘊含佛家苦寂清凈,定而后慧,禪茶一味的禪意。作為揚州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環(huán),揚州的不少茶館,可謂知名海內外。揚州市民每至閑時,或偕妻帶子,或呼朋喚友,信步走進一家茶館,泡上一壺綠茶,細細品味其中的清苦,世間的紛擾,仿佛皆在一盞茶的氤氳里漸次沖淡,最終尋得了心中的豁達和寧靜。
(責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