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娟
摘 要:“減負增效”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所面臨的較為復雜的議題,既減負又增效是我們每位教師所期盼的理想境界?!皽p負”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與實踐,下面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和體會和做法。
關鍵詞:減負增效;小學數學;課堂設計;作業(yè)布置;素質教育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師教學又有了新的要求——“減負增效”?!皽p負”即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增效”即提高課堂40分鐘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素質能力。一節(jié)數學課的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怎樣在有限中獲得有效?這需要教師具備高素質、大智慧,在教學時要學會取舍、敢于割舍,讓課堂返樸歸真,讓教學簡約而不簡單。
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學得既輕松愉快,又高質量完成任務呢?我認為關鍵是提高課堂效率,本學期在實施“減負增效”時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分準備,積極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在備課上應多研究,多斟酌,多進行教學探索。要反復看教材,吃透教材的組織結構,重點和難點,對每一章節(jié)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做到心中有數。有句話說的好,“不打無準備之仗”。要做到這些,就一定要靜下心來,去研究、去比較、去熟悉。準備充分,就可以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為此,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備教材、備學生。
二、精心設計,認真上課
教師要全面考慮,恰當選擇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實際上,不管什么方法,都應立足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實施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掌握知識。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目的只有一個:激發(fā)興趣,輕松學習,減負增效。一年級學生剛進學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新奇,我先從抓好學生的課堂常規(guī)入手,培養(yǎng)學生形成初步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靈活采用不同的教法,以正面教育為主,鼓勵學生積極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一)設計數學游戲,使學生樂在其中
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于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組織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并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根據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小學生最喜歡做游戲,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快樂中學。比如在上認識圖形課時組織學生進行下列幾種形式的游戲:
1.個體活動游戲。上課開始進行游戲:讓學生自己進行操作實驗——觀察、比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滾,看看幾種物體(圓柱體、正方體、長方體、球等)分別有什么特征。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幾何物體的一些特征。
2.集體合作游戲。在上“分類”活動課時,學生小組合作分類,把女同學分為一組,把男同學分為一組,按形狀、顏色等分類問題,自己分工,小組間比賽。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讓學生領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師生互動游戲。為了測試學生掌握的情況,可以組織師生互動游戲“最佳默契獎”。師與生互動,同時將結果寫在紙條上,并同時亮出。既活潑、趣味性強,又提高了學生辨別正誤的能力,真是一舉兩得好辦法。通過諸如以上的一些游戲,學生就會感到學有勁頭,學有樂趣,學有所獲,由此生發(fā)的熱愛數學的情感就會自然而然爆發(fā)出來。
(二)關注學習過程,讓學生品嘗成功
積極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應該是失敗的。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同時,要積極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1.鼓勵參與。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什么都好奇,抓住該年級段的學生心理特點,組織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手段呈現學習內容。給學生多一點自我表現的機會,充分感受參與學習的樂趣,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了外在的誘惑力,就會誘發(fā)學生的內在需求,從而樂在其中。
2.提供機會。通過合理啟發(fā)引導,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積極探究,從而找到規(guī)律,發(fā)現問題,理解新知,突發(fā)奇想解決難題。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當取得成功時,那份喜悅是別人難以體會的,可以說喜悅是發(fā)自內心的。由此生發(fā)的學習動力也是其它激勵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三、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是減負增效的重要措施
課堂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繼續(xù),是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消化和鞏固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作業(yè)練習什么內容,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嚴格按照“限時、分層、有效”的作業(yè)設計原則,精心設計作業(yè),控制作業(yè)量,避免學生做機械重復性的作業(yè)。還可以根據年齡特點,設定內容和形式豐富多采有趣味性的作業(yè),促使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比如,一年級剛開始學習認識數字時,可以布置學生收集自己家里有關數字的信息,并讓其在小組里交流。學生除了收集電話號碼、門牌號外,還收集了全家的生日、身高以及自己的零用錢等。有的學生甚至還調查了自己家里一個月用了多少度電和多少噸水,統(tǒng)計自己一天做多少道數學題。不難看出,這些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而又趣味濃厚的作業(yè),不僅達到了讓學生復習了所學知識的目的,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智力潛能,使之情緒高昂,樂于思考,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
可見,減負不是不要負擔、不是沒有負擔,它意味著給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做減法、給教師的責任和付出做加法。需要我們數學教師確立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的教學模式,設計新穎多樣、學以致用的作業(yè)形式,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學生的情感的以體驗,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我們的孩子才會有真正快樂的童年,才會更具有學習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發(fā)展自己。減“負”不減“質”,“簡約”而不“簡單”,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
參考文獻:
[1]鄭麗霞.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生數學課外練習設計有效性研究[J].新教師,2017(01):52-53.
[2]劉香蘭.小學數學中如何做到減負與增效的有機統(tǒng)一[J].亞太教育,2015(2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