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顏英
【摘要】 厭學現(xiàn)象是學校教育中一個普遍問題。初中生正處于兒童向青少年過渡階段,生理、心理發(fā)生著巨大變化,且易受外界影響。這一點在初二學生身上表現(xiàn)尤甚,其厭學心理更為嚴重。本文從筆者作為一個班主任的角度,淺談初二學生厭學癥的表現(xiàn)及產(chǎn)生原因,并圍繞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希望幫助改善初二學生厭學現(xiàn)象。
【關鍵詞】 初二 厭學癥 厭學心理 原因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091-01
0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靈魂,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班主任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面對厭學癥這一目前中學生最普遍、最具危險性的學習心理障礙時,班主任更應具備敏銳的嗅覺,明確其本質、表現(xiàn)和產(chǎn)生原因,從而形成有效的應對策略,更好地推進實施素質教育。
一、厭學癥表現(xiàn)癥狀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生活產(chǎn)生的一種不滿意、不愉快、厭煩學習的情緒。其主要表現(xiàn)有:上課發(fā)呆、走神、搗亂,懶于思考學習問題,對學校、教師心懷不滿等。如果這種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情緒和心理變成了一種行為反應模式,就成了“厭學癥”。
厭學心理及厭學癥的產(chǎn)生原因復雜多樣。對于本文所探討的對象:初二學生來說,他們普遍開始步入“青春叛逆期”,生理上日趨成熟,但心理發(fā)育成熟度落后于身體發(fā)育。在這樣不穩(wěn)定且矛盾的身心狀況下,學生心理極度敏感,稍受挫便容易對外物產(chǎn)生厭煩、否定、拒絕的心理,體現(xiàn)在學習上便是厭學現(xiàn)象。此外,家庭、學校、社會等外部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也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厭學心理。學生學習遇到挫折,家長不懂理解并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只是一味地責罵或者選擇忽略;學生升學壓力大,學校生活單一枯燥緊張,學生不堪學習、精神重負;社會上一些消極思想四處傳播,學生分辨能力不高,容易簡單追隨、模仿。面對厭學現(xiàn)象如此復雜的形成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幫助初二學生克服厭學心理,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我個人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觀言察色,防患未然
從厭學心理的萌芽出現(xiàn)到厭學心理表現(xiàn)為厭學癥的固定行為模式,這一演變過程需要一定時間,給德育工作留下了反應時間。德育工作可以從此切入,將厭學癥扼殺在搖籃里。
學生產(chǎn)生輕微厭學心理時會有一些具體表現(xiàn),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只有了解這些表現(xiàn)才能敏銳察覺、及時反應,防止學生學習上的心理進一步惡化。比如,某學生一向能夠認真完成作業(yè),近來上交的作業(yè)卻明顯看得出來是馬馬虎虎完成的,或者科代表反映某學生交作業(yè)拖沓、消極應對。再比如,一些學生平時愿意參加課堂互動討論,近來在活動時卻反應冷淡,不似從前。簡而言之,任何心理上的變化都會一定程度上從外面表現(xiàn)出來,厭學心理苗頭的出現(xiàn)也不例外。德育工作者應“觀學生言行、察學生心理”,做到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動態(tài)。
在現(xiàn)實情境下,具體的實踐操作更為復雜。厭學心理不止出現(xiàn)在所謂“差生”身上,成績好的學生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也會產(chǎn)生厭學心理;厭學心理的外在表現(xiàn)與一些學生自身個性特點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特征有很大一部分重合,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復雜的現(xiàn)實情況對德育工作者的未雨綢繆工作提出了要求,應提高專業(yè)素質,使德育工作更加準確謹慎。
2.把準“脈搏”,對癥下藥
學生出現(xiàn)厭學癥后,應對其癥狀進行回溯性探尋,因為造成厭學癥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不要妄圖用同一種方式解決所有學生的問題。例如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及對問題思考方式的不同,他們受到的影響和對外界影響的反應方式也各不相同,各種因素具體到每個學生身上所造成的影響各有深淺。只有如此,才能找出背后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學習上的心理障礙。
以我班上的兩位曾有厭學癥狀的學生來說,其中一名學生成績非常突出,另一名學生成績也居于中等偏上。在溝通的過程中,他們都提到說自己學習成績不好,對學習沒了信心。但是我發(fā)現(xiàn)他們給出的解釋都不是導致厭學心理產(chǎn)生的真正原因。我分析后發(fā)現(xiàn):成績優(yōu)異的那名同學長期以來學習名列前茅,同學、家長和老師都把他的成績當成理所當然,漸漸地他把這種期望內化,對于自己的標準設立得過高,導致自信心不足,產(chǎn)生厭學情緒;而成績中等居上的那同學是因為與其他同學暗暗較勁,忽略了自身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形成了對自己學習狀況的不正確認知。通過具體分析,我對兩名同學的問題給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情感溝通,以人為本
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溝通交流。合適的溝通交流可以讓德育工作者挖掘學生厭學的原因,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從而更好地制定個體化解決辦法;此外,溝通交流也能幫助學生看清以前自己看不到的問題,積極主動反思自己,從而提高自我掌控能力,克服厭學癥,進而進一步提升個人素質。這是一個內在觀念逐漸外顯和外部影響不斷內化的過程。
很多有厭學癥的學生在排斥課堂學習、課后作業(yè)的同時,也會排斥與教師溝通。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擺正心態(tài),不能采用當眾批評、呵斥這樣的手段,如此只能使學生的厭學情緒更加嚴重。而應將他們與其他學生放在同一位置對待,努力從一個同學、朋友的角度和口吻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師應該更加耐心,做好準備,仔細觀察尋找突破口,從而深入學生內心。學生只有感覺到教師的真誠關心,才會真情實感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如此才可以順利開展下一步的德育工作。
總而言之,厭學癥的產(chǎn)生原因復雜多樣,班主任要想做好對學生的德育引導,首先應該探究厭學癥的本質、表現(xiàn)和產(chǎn)生原因,做好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工作。在具體的德育引導過程中,又應該以學生個體情況為導向,具體分析、對癥下藥,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好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 參 考 文 獻 ]
[1]陳修娟.初中厭學學生的成因及心理干預的策略[J].教書育人,2018(31):32-33.
[2]李景駿,李雪梅.淺談初中學生厭學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及對策[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1(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