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興
摘要:高校是當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主陣地,但是從目前來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以往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暴露出不少問題,如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等,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效果?;诖?,本文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弊端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構建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文化傳承;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發(fā)密切,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對于傳統民族體育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應該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弘揚,從世界范圍內汲取優(yōu)秀文化,充分體現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性、發(fā)展性以及中國特色。高校需要從文化傳承的角度,重新就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進行定位,做好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提升教學效果。
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弊端
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高校教育存在非常密切的關聯,主要是因為高校教育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高校教育不僅可以傳播知識,也能夠對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和傳承,是連接學校與社會的節(jié)點。當前,許多高校雖然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但是并沒有充分重視起來,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阻礙了教學的順利開展[1];二是教學指導思想照搬其他體育項目,沒有能夠充分體現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色,影響了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多數高校都停留在武術長拳和太極拳兩個項目上,很多學生對此表示缺乏學習興趣,尤其是一些女同學,對于這些枯燥范圍、重技術輕理論的內容表示嚴重不滿;四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上沿襲傳統教學模式,課程的安排過于單調,以教師示范和學生模仿為主,很多學生都存在排斥心理,缺乏積極性,而在教學評價中,以學生的最終動作作為評價標準,對于學生練習的過程沒有足夠的關注,同樣會打擊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五是教師執(zhí)教水平參差不齊。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隊伍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很多高校在教師師資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和問題,基本除傳統武術課程的執(zhí)教教師是專業(yè)科班出身外,其他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師很少接收地緣性專業(yè)培訓,僅僅是通過短期業(yè)務學習來掌握執(zhí)教項目的基本動作和技巧,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背景、健身功效、文化內涵以及環(huán)境要求等一無所知,教學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2]。
二、基于文化傳承角度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構建
(一)突出指導思想
從高校的角度分析,想要切實做好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工作,必須突出指導思想,關注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特,將其與其他體育項目區(qū)分開來,做好文化傳承教育。最近幾年,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為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指導和參考,要求必須以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個人能力為基礎,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相互結合,通過養(yǎng)生保健、武術、民俗體育等項目文化知識和技術動作的傳授,實現對現代大學生體育能力、個人素質以及傳統文化的全面培養(yǎng),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3]。
(二)健全教學體系
民族傳統體育有著異常豐富的內容,對于高校而言,在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構建其完善健全的教學體系,對能夠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整合歸類,如比較常見的養(yǎng)生功法類(五禽戲、八段錦等)、少數民族體育類(木球、珍珠球等)、武術類(太極拳、長拳等)以及民俗體育類(跳繩、踢毽子等)[4]。不同類型的體育項目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體現民族傳統文化,因此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需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安排,依照體育項目的特點以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其分為必須課、選修課,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社團活動、體育協會等形式進行教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中同樣必須突出文化特色,在不同體育項目中融入不同的文化教育。對于武術類課程,應該適當增加一些武術文化相關的知識,包括服裝器械、武術套路等,強調武德教育,關注武術言行中“習武先習德”、“尊師重道”、“不逞強凌弱”等思想特點,在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使得其能夠星光城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的心理素質與道德情操[5]。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突出傳統文化的特色,也可以提升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效果。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分析,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應該突出養(yǎng)生、休閑的特點,使得學生能夠在參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在修身養(yǎng)性中享受傳統文化帶來的樂趣,保證學習的效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依照大學生的年齡、性別、愛好和能力等,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容和特點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示出來,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行引導。如果是針對某一個具體項目,教師可以從教學需求出發(f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將相應的技術動作和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學方式的選擇必須必須能夠充分發(fā)揮現有優(yōu)勢,通過更加直觀、更加生動的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教學效果。不僅如此,也可以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自學結合在一起,利用課余時間或者網絡平臺,開設一些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普及的課程,通過選修課、專題講座等方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講授,使得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6]。
(四)優(yōu)化評價模式
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學改革也在持續(xù)深化,在新的體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體育教學應該強調以人為本,健康有限,對教學評價的視野進行拓展,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評價的模式與方法,將理論評價與實踐評價、顯性評價與隱性評價、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結合在一起,不能單純的強調學生最終技術動作的標準性,而是應該將其平時的表現、出勤率、努力程度、進步幅度等全部考慮在內,構建起完善的民族傳統體育評價范疇,強調教學評價的客觀性、主體性和科學性,通過這樣的方式,確保學生能夠形成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客觀認知,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另外,對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應該適當增加一些文化教育的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及相關知識,教學結束后,教師應該將學生對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納入到評價體系中,關注其在學習前后的進步幅度,對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能力、量性行為傾向等都應該做出相應的評價[7]。通過對評價結果的分析,教師能夠更好地掌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取得的效果,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調整,進一步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強化師資力量
當前,許多高校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都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對此,高校需要從自身發(fā)展情況著眼,強化師資力量建設,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執(zhí)教水平。在實際操作中,一是應該盡量避免出現非專業(yè)執(zhí)教的情況,選擇專業(yè)教師開展教學工作,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切實保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原生態(tài)性;二是應該引導教師開展地緣式學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親臨滿足傳統體育項目的發(fā)源地,感受民族傳統體育形成的自然和文化背景,加深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知;三是應該強化高校間民族傳統體育教師的項目教學交流,通過教學競賽等方式實現技術切磋,確保體育教師能夠揚長避短,提升自身的執(zhí)教水平[8]。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時期,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以往的教學模式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基于此,高校應該立足自身需求,構建能夠凸顯文化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新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體系,重視教材的編制與選擇,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內容進行整理和歸類,發(fā)揮不同運動項目的不同作用。同時,應該強化師資力量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素質,確保其能夠適應新時期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現實需求,提升教學效果,為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良好保障。
參考文獻:
[1]杜朝輝,于野.基于文化傳承視角廣西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評價與構建研究[J].梧州學院學報,2017 (6):47-51.
[2]張林.基于文化傳承語境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性課程設計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 (21):212-214.
[3]劉睿.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原則及策略研究——基于文化傳承語境[J].當代體育科技,2016,6 (16):133-134.
[4]尤振.傳統文化傳承環(huán)境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探討[J].速讀旬刊,2017 (10):54.
[5]單靜怡,劉俊榮,李俊杰.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1 (2):107-108.
[6]李永剛.文化傳承視野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J].青少年體育,2016 (3):103-104.
[7]秦立凱,黎小龍,趙先卿.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建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 (3):113-117.
[8]馬娜.山西高校公共體育課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的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