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
王陽明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無需多言。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代表的陽明學說,不僅在國內廣為人知,還傳播到日本、朝鮮,在近五百年的中國歷史甚至東亞歷史上影響深遠。但陽明學說在我們的同家還遠未體現出其應能發(fā)揮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陽明學說依舊有待于更進一步走人大眾視野。
《五百年來王陽明》正是一部面向大眾讀者、全面介紹王陽明生平及思想的著作。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酈波,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梳理了王陽明傳奇的人生經歷,闡述了陽明學說的誕生歷程和主要內容,向讀者介紹了王陽明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圣人之道。
陽明學說在中日兩國的迥然命運
王陽明開創(chuàng)了震古爍今的學說體系,在明代中后期影響甚巨,整部《明儒學案》中記載的學者,大半是陽明學說的信仰者。
相比在明代時的興盛,陽明學說的傳承在清代顯得沉寂。在清代,官方學問是程朱理學,學術界漢宋之爭長期持續(xù)。清代學者將注意力投向漢學研究,在文獻、典籍、訓詁等領域獲得了驚人的成績。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清代思想領域長期缺乏活力,以至于龔自珍發(fā)出“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感慨。
陽明學說遭到了清代民間學者的批評,被認為在禪宗和道家影響下,錯誤地解釋了孔子的思想。而陽明學說確實缺乏良好的傳承。明末清初的大儒黃宗羲便批評王陽明急于明道,忽視培養(yǎng)后進,以至于陽明之后,其各派弟子偏狹一隅,沒人能夠將王學融會貫通,發(fā)揚光大。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也評論道,王陽明的哲學遭到了誤解和濫用,他的門徒發(fā)展到相信:良知本身能夠告訴我們一切,包括怎么做,這是荒謬的。種種原因之下,陽明學說的影響力在清代長期不顯。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陽明學說在明代傳播到日本、朝鮮,卻釋放出巨大能量。尤其在日本,陽明學說受到極大歡迎。日本學者通過典籍研究,充分地吸收了陽明學說的精華,消化發(fā)展而為己用。日本人崇尚禪宗和武士道,這有利于他們迅速地吸收知行合一的精神,從而轉化成強大的“直來徑往”的行動力。幕末著名的學者吉田松陰便是陽明學說的信奉者,培養(yǎng)了山縣有朋、高杉晉作、伊藤博文等學生。這些人紛紛以陽明學說為精神動力,日后成為明治維新運動的中堅。因而毫不夸張地說,陽明學說對日本的近代化厥功至偉。吊詭的是,因明治維新取得巨大成就,日本人對陽明學說的推崇反而倒轉過來影響了中國,刺激了國人對這一學說的再度注意。
到了清末民國年間,陽明學說在中國又再度展現出活力。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很多大人物都是陽明心學的信奉者,或者曾經受到陽明學說的影響。毛澤東、孫中山都曾經潛心研讀王陽明著作;蔣介石喜讀王陽明,信奉心學精神,還在臺灣命名了陽明山;陶行知原名文浚,因推崇王陽明而改名行知,一身致力于教育事業(yè),成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陽明學說進人大眾視野
自近代出版業(yè)肇端,伴隨著王陽明及學說再受關注,清末民國有關王陽明的著作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比如楊千里的《王陽明之歷史潭》(明明學社,1908年),胡越的《王陽明》(中華書局,1925年),王勉三的《王陽明生活》(世界書局,1930年)等等。
這一類著作有鮮明的兩大特點。一是重視對普通大眾讀者的導向,產生了以簡述王陽明生平經歷、旨在向大眾傳播陽明思想的寫作方式,其中不乏以青少年為對象的作品。二是注意對當時社會局勢和環(huán)境的呼應,有利用和挖掘陽明學說以滿足自身立說之需的特點。
梁啟超對王陽明十分推崇,在他創(chuàng)辦的《新民從報》上,1904年即對王陽明冠以“祖國大教育家”的頭銜。在《知行合一之教》中,梁啟超開篇即批判當時教育只說不做,忽視實踐。因此呼吁,“唯一的救濟法門”便是知行合一。
當時有人對通俗寫作王陽明的做法提出了質疑,認為要想了解王陽明,只需看《傳習錄》或《王文成公年譜》,何必又要重新寫一本書呢?萬一弄錯,豈不誤導后人?胡越批評了這種觀念,認為當時國內只有少數人知道王陽明,即便知道也是知而不行。因此,他撰寫《王陽明》一書,把初學的青年和勉強能夠讀懂淺易書籍的同胞當作目標讀者,目的就是向一般大眾宣傳陽明學說。
王勉三在《王陽明生活》中更是直接呼吁,陽明學說是中國的寶物,卻被遺失在日本了,現在應該要拿回來自己用。這本書初版于1930年,再版于1933年,正值九一八事變前后,因而其呼吁與當時抗日救國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緊密。
以上不惜筆墨追溯一點歷史,無非是想說明:陽明學說的價值有待進一步宣揚和挖掘。
走近陽明心學,從了解王陽明的生平經歷開始
梁啟超曾說過:“以謂欲治一家之學,必先審知其人身世之所經歷,蓋百家皆然,況丁陽明先生者,以知行合一為教,其表見丁事者,正其學術精詣所醇化也。”也就是說,以知行合一為宗旨的王陽明,其人生經歷正是其學術造詣的源頭和體現。要深入了解王陽明的學問,必須先從其生平經歷入手。
《五百年來王陽明》的主線是王陽明的生平經歷。全書共分二十三章,沿循王陽明的人生軌跡展開。開篇四章的四個“那”:父親那座山、理學那道坎、宦官那個坑、生死那道關,寥寥十六字,精準地體現了王陽明從出生到龍場悟道前的曲折經歷。從第六章到第十一章,講述王陽明從領悟到講學,其主要思想的形成過程和精髓之處。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講述王陽明平賊、平亂的事功,這是王陽明學說在行為實踐中的展現。第二十章到二十三章,則是王陽明第三次悟道和以此心光明的方式辭世。
寫王陽明的生平,所依據的材料,一般不外乎《王文成公年譜》《傳習錄》《明史·王守仁傳》等幾種?!段灏倌陙硗蹶柮鳌妨⒆阌诂F有材料,但有不少獨到的解讀。在描述陽明學說時引經據典,談古論今,談知行合一時說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談致良知時議議弗洛伊德和孟子,展現了寬廣的視野。馮友蘭曾評論陽明學說易被人誤解和濫用,良知只能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去做?!段灏倌陙硗蹶柮鳌返慕庾x是,致良知不是簡單的良心與道德自律,良知要從生活的困境中、艱難中悟得。致良知就是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找到光明的那顆心,要通過心外無物、樹立大志向、不斷追逐,來塑造人生,構建人生境界。
第二章“父親那座山”,專門講述了王陽明與父親王華的關系。王華本人也是少年得志,考取狀元,他與王陽明之間存在著怎樣的沖突?這一章專章講述了父親、家庭環(huán)境對王陽明的影響,這是以往其他著作中不多見的地方。
總的來說,《五百年來王陽明》不僅還原了王陽明的一生,還將王陽明本人寫得活靈活現。在酈波的筆下,王陽明少時天才、青春叛逆,晚年老成、舉重若輕的形象躍然紙上?!段灏倌陙硗蹶柮鳌烦尸F的王陽明形象更適于讀者親近和接受。
為什么我們今天還要讀王陽明
《五百年來王陽明》強調:中華民族繼續(xù)向前,傳統(tǒng)文化是重要的核心動力。而其之所以思考王陽明,是因為他開啟了我們今天仍然必須面對、必須思考的兩個終極問題。
第一個終極問題是完人之問。一個人怎么超越自己,成為真正優(yōu)秀,有價值的人?酈波指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資質一般的人,認定方向努力,反而容易實現目標和價值,資質高的人往往被自身所誤,因而更難超越自己。而王陽明作為一名天賦異稟之人,成功地超越一切,最終成為一代圣人、一代完人,因此,梳理王陽明的人生經歷,展現他一步步走向圣人之路,對當下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啟發(fā)意義。
第二個終極問題是心學之問。從國家民族的角度看,為什么陽明心學能夠被日本吸收,成就明治維新,卻沒有在中周產生更大的作用和影響?酈波指出,近代日本的崛起,表面上看是脫亞入歐,內地里是以陽明心學奠基,由于實踐了知行合一而成功。而反觀中國,由于未能實踐知行合一,洋務運動的努力卻以失敗告終。
酈波引用了杜維明的話:“21世紀一定是王陽明的世紀?!辈⒃跁邪l(fā)出了強烈的呼吁:有什么理由不去反思、借鑒、學習這樣偉大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