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衍平
“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統(tǒng)編本教材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強調(diào)了“閱讀”的重要性。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讀”,便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教材中每個單元安排1篇“和大人一起讀”,上下冊合計16篇。從目前的教學實施現(xiàn)狀來看,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有的教師不放心,一味包辦代替;有的教師認為沒有測試內(nèi)容,則放手不管;有的教師則索性推給家長,聽之任之。那么,“和大人一起讀”中這些文本的學習到底應該如何定位,如何落實呢?
一、“和大人一起讀”的價值定位
16篇“和大人一起讀”被安排在每個單元后的《語文園地》中。從文本的內(nèi)容與篇幅方面看,與本單元的課文有很多相似之處,都以兒歌、童謠、故事等為主,而且閱讀的難易程度也與課文相當。那么,“和大人一起讀”到底應該如何定位,它與課文學習和學校閱讀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和大人一起讀”的學習形式與課文學習不同。課文學習,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的教學行為;“和大人一起讀”,“大人”主要是指家長,是家長和孩子之間進行的家庭閱讀。課文學習中的教師,具備專業(yè)的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和大人一起讀”中的家長,身份不同,知識背景不同,且很少具備專業(yè)的教育教學知識。課文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課文,掌握基礎知識,學習閱讀策略,養(yǎng)成學習習慣,學習效果便于統(tǒng)一檢測;而“和大人一起讀”的學習,更加注重“共讀”的過程,對于讀的效果一般不需要統(tǒng)一評價。
其次,“和大人一起讀”活動與校內(nèi)閱讀不同。學校閱讀活動是由學校策劃組織,在以教師指導下的集體閱讀活動;“和大人一起讀”在家里進行,其性質(zhì)是完成學校老師安排的“作業(yè)”。學校閱讀的內(nèi)容多是課外讀物,一般以年級、班級或者小組為單位同讀一本書,然后教師組織大家交流?!昂痛笕艘黄鹱x”的閱讀內(nèi)容以課本中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為主,學習交流的主體是孩子和家人,人數(shù)不多,形式更加自由靈活。
因此,“和大人一起讀”不同于課文學習,不同于學校閱讀,教材編者將其安排在一年級,主要目的就是要營造家庭讀書氛圍,激發(fā)孩子從小閱讀的興趣,逐步養(yǎng)成孩子獨立閱讀的習慣。因此,教師包辦代替、放手不管、推給家長的做法都是不妥當?shù)男袨椤?/p>
二、“和大人一起讀”的指導策略
“和大人一起讀”是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家里閱讀。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家長落實“和大人一起讀”這項學習任務呢?
1.鼓勵家長營造家庭閱讀環(huán)境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對書和讀書的態(tài)度往往會影響著孩子對書和讀書的態(tài)度。家長對閱讀的重視如何體現(xiàn)呢?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家長為孩子提供物質(zhì)方面的保證,盡可能地為孩子留出相對獨立的空間,至少是安靜的空間。這個空間里應該放置一些適宜孩子閱讀的各類圖書,比如這個年齡段的繪本、童話、故事書等,還需要有一些工具書、橋梁書,比如字典等,方便孩子隨手拿來閱讀和使用。另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家長注意人文環(huán)境的營造,鼓勵家長自己做個閱讀者,盡可能地讓孩子沉浸在濃郁的家庭閱讀氛圍中。比如平時家人之間的交流可以與某一本書有關,比如家人的生日,特別是孩子的生日,可以送書、獎書,比如節(jié)假日里可以一起買書、讀書等。 “生活即教育”,環(huán)境會育人。教師要鼓勵家長有這樣的意識,并想方設法盡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
2.指導家長創(chuàng)設閱讀的儀式感
落實“和大人一起讀”,教師需要指導家長在一起讀時創(chuàng)設一點閱讀的儀式感。
一方面,創(chuàng)設閱讀的儀式感,可以讓孩子更安心地閱讀。學校里上課伊始,學生要起立問候,這不僅是禮貌,更有一種強烈的暗示:現(xiàn)在進入學習狀態(tài),這與下課時的休息、松散不同,接下來要全神貫注傾聽、思考、交流。這就是儀式感的作用。“和大人一起讀”時也要有儀式感,可以讓孩子明白:現(xiàn)在要和大人一起讀書了,與剛才的游戲、聊天不同,讀書要安靜下來,沉下心來。
另一方面,創(chuàng)設閱讀的儀式感,可以讓孩子的角色感鮮明起來。很多家長埋怨自己的孩子只聽老師的安排,在家里不聽話。比如,安排孩子讀書,他不干;讓孩子回答問題,他說“我不會”,你說“剛剛講過的呀”,他回復“我忘了”。家長焦急萬分,孩子卻“鄭重”不起來。為何會如此?因為在孩子看來,在學校,自己是學生,老師是教育者,彼此的角色鮮明,學生就應該尊重老師,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而在家里,家長一會兒是給予他百般呵護、一切圍著他轉(zhuǎn)的媽媽,一會兒卻是要求他做這做那的媽媽。媽媽的兩種角色不同了,孩子卻沒有將角色變換過來。因此,你讓他學習、思考,他自然就有了如上的表現(xiàn)。所以,創(chuàng)設閱讀的儀式感,可以讓家長的角色在孩子的心里重新定位:在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中,我是學習者,家長是監(jiān)督者、指導者、合作者。這樣,有利于學生靜心閱讀,也便于后面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深入交流。
古人讀書是講究儀式感的,“焚香沐浴,品茗閑吟,知己相伴,相互切磋”。今天,自然不需要復古,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借鑒。那么,教師指導家長如何創(chuàng)設閱讀的儀式感呢?(1)靜:進入“和大人一起讀”時,大人要丟下手機,關上電視和電腦,不要喧嘩,減少走動,盡快消除對孩子的干擾,使家里保持相對的安靜。 (2)凈:督促孩子去衛(wèi)生間方便,解決好個人問題。然后孩子回到自己的學習空間后,收好零食,遠離玩具,桌面收拾干凈,準備好文具,使周圍保持干凈清爽。(3)競:尤其是剛開始的階段,家長和孩子要約法三章,明確彼此的角色:讀書是孩子的事情,家長會根據(jù)情況進行督促、指導、合作。然后比一比:孩子有沒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認真閱讀,積極思考,主動表達;家長有沒有用心做好該做的事情,有沒有積極參與到指導孩子的學習之中。最后,家長和孩子互評。在家庭共讀的過程中,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情態(tài)。
3.傳授家長一定的閱讀指導方法
很多家長都是較為成熟的閱讀者,對于“和大人一起讀”的文本內(nèi)容很容易理解。然而,缺少指導的經(jīng)驗。因此,何時指導,指導什么,如何指導,分寸把握不住。那么,教師應該傳授給家長哪些有效的閱讀方法呢?
(1)讀為主線。
“和大人一起讀”,“讀”的行為主體主要是學生?!白x”是第一要務,“讀”應貫穿始終。因為讀書的方法、讀書的能力,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才能學會和提高。
首先是讀的形式。①學生自讀。低年級學生的讀,一般分為朗讀和默讀兩種形式。朗讀,需要張開嘴巴,這樣有利于語感的形成。默讀,有利于提高閱讀的速度,便于帶著問題進行思考。②家長范讀。家長的范讀也包括兩種,一種是正確的示范引領,重點解決文本中比較難讀的地方,比如如何把人物的對話讀得有變化,有情趣。一種是在關鍵處故意“示弱”的朗讀,這樣能夠激發(fā)孩子當小老師的欲望,孩子給家長示范讀,就能起到強調(diào)重點的作用。③家人合讀。合讀更有樂趣,孩子更加喜歡。比如讀兒歌時,可以你一句我一句接讀,讀故事時可以分角色朗讀,有時甚至可以合作演一演。
其次是讀的時間。一般而言,適宜孩子先讀,孩子讀得好,家長給予鼓勵,讀得有問題,家長便要有針對性地引導。然后是大人和孩子之間邊聊邊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讓朗讀與默讀結(jié)合,大人引導孩子帶著問題默讀,然后再有感情地讀出自己的理解。最后,還需要讓孩子整體朗讀,由于這一次的讀是建立在初讀的基礎上,建立在交流的基礎上,這就應該有更高的要求,要讓孩子讀得正確,讀得熟練,讀得有感情,同時讓孩子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如果孩子的學習能力強,還可以讓孩子進行復述或者背誦。
(2)交流有方。
有效的閱讀,必然伴隨著思維的參與?!昂痛笕艘黄鹱x”中“大人”的價值也重點體現(xiàn)在這里。在共讀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交流。這種交流應該是親和的、寬松的,更確切地說這種交流應該用一種“聊”的方式。那么,要想在一定的時間里“聊”得有價值、有質(zhì)量,家長最好自己先“備備課”。下面筆者以一年級上冊第7單元中的《猴子撈月亮》為例,談一談如何設計有價值的話題,以及如何有效地開展交流的過程。
話題設計建議從這幾個方面著手:①主題類的話題:這篇文章講了什么內(nèi)容?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或者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猴子撈月亮》是一篇童話故事,題目本身就是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家長可以和孩子重點聊一聊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發(fā)。這時要讓孩子先說,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見解,不可過早地告知大人的理解和所謂的標準答案。交流的過程就是引導孩子思考的過程。很多孩子會說猴子真笨。然而,笨是個模糊的概念,這時家長要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猴子們“笨”在哪里。有的孩子可能會說要認真觀察,仔細思考。有的孩子會說它們不懂常識,要多掌握知識。有的孩子會說不要盲目跟從別人等。家長可以啟發(fā)孩子從多個角度思考,引出更加豐富的答案,之后也可以說出自己的理解。②探究類的話題:讓孩子說一說故事的情節(jié),說一說故事中人物的特點。比如,在這個故事中,可以讓孩子先找出1~4自然段中“傳消息”時猴子的出場順序: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 一群猴子。再找出5~7自然段中“撈月亮”時猴子的順序:老猴子—大猴子— 一群猴子—小猴子。然后說一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順序是相反的?!澳敲?,這個順序可以調(diào)換過來嗎?”經(jīng)過討論,發(fā)現(xiàn)不可以?!澳菫槭裁茨??”小猴子小,不知道水里是月亮的倒影,因此著急地喊,大猴子跟著,驚動了老猴子,然后是一群猴子。小猴子小,不知道這個現(xiàn)象,有這樣的舉動,情有可原。如果是老猴子看見水中的月亮倒影,就喊起來,這就不符合情理,有趣的故事就變成笑話了。那么,在撈月亮的過程中,老猴子在最上面,最下面是小猴子,這說明猴子的組織能力是很強的。如果反過來,小猴子在最上面,下面這么多猴子,拉得動嗎?這個話題的交流,就揭開了這個故事的表達密碼,孩子在講故事的時候,就很容易把握故事的情節(jié)了。③語言類的話題:引導孩子關注文章中的某些關鍵詞語的意思和表達的作用。比如,在本文中,要讓學生看一看文中猴子都是“一看”就喊起來了?!耙豢础迸c“仔細看”有什么不同?這說明了什么?孩子就會若有所悟:猴子們的“撈”而無功,恰恰是它們沒有仔細觀察,缺少思考,盲目跟從的結(jié)果?!跋胍幌?,如果這個故事重新來一次的話,在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可以避免它們這樣白費力呢?”這個話題就很有意思,孩子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大猴子、老猴子、一群猴子中每一個都可以,但是它們都沒有自己看清楚,就盲目地傳話了。所以,家長問一問孩子故事為什么這樣編才有趣,也能夠帶給孩子啟發(fā)。
圍繞以上三類問題設計,話題不要多,以1~3個為宜,家長可因文而異。在具體使用時,先交流哪一個,后交流哪一個,要依據(jù)情況而定,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難,體現(xiàn)循序漸進。在《猴子撈月亮》這堂課的交流中,筆者以為可以先交流第二個和第三個,最后交流第一個話題。這樣更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最后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否則,在此文的學習中直接交流第一個話題,反而把孩子問懵了。
(3)拓展適度。
“和大人一起讀”每次的學習內(nèi)容只是一篇文本,而其意義在于引領孩子走向更廣闊的閱讀空間。因此,家長和孩子一起讀的時候,可以進行適度拓展。一種情形是進行閱讀內(nèi)容方面的拓展,可以和孩子一起選擇內(nèi)容有關的、主題相似的、情節(jié)相近的、難易程度相當?shù)奈恼禄驎鴣碜x,以打開孩子閱讀的視野。比如,和孩子一起讀了《猴子撈月亮》后,可以讓孩子讀一讀童話故事《咕咚來了》,讀一讀繪本《月亮的味道》等。另一種情形是根據(jù)孩子的學習水平,進行閱讀能力方面的拓展。比如,孩子本次的閱讀效果很好,家長可以適度地提高閱讀的難度,讓孩子嘗試著改編結(jié)尾,或者續(xù)編故事。
(4)進步留痕。
16篇“和大人一起讀”,既獨立呈現(xiàn),又逐步提高,自成系統(tǒng)。其共讀的過程是一段重要的家庭閱讀時光,也是孩子閱讀進步的歷程。因此,家長應該讓每一次的閱讀留下痕跡。家長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設計簡易可行的記錄單(最好能夠依據(jù)閱讀內(nèi)容的不同進行設計),和孩子一起記錄下每一次一起讀的經(jīng)歷與收獲。比如,可以設計成這樣的形式:
“和大人一起讀”記錄單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一起讀書的時間到了,請記錄下我們共讀的幸福時光吧!
表單的記錄,可以在家長和孩子共同交流的基礎上前期由家長填寫,待到后期的時候,也可以由孩子填寫。過一段時間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每一次的閱讀過程,總結(jié)學到了哪些方法,擁有了哪些進步,這樣可以更好地增添孩子閱讀的自信與動力。
三、做好“和大人一起讀”的家校溝通
“和大人一起讀”作為一項重要的閱讀任務,實施的主體不是教師自己,而是和家長合作,那么效果能否保證?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溝通,鼓勵家長做好自己的“分內(nèi)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家校明確分工
針對“和大人一起讀”的學習,有些教師以為此項內(nèi)容與自己無關,且不作為考查內(nèi)容,便放任自流,這是不可取的。也有一些教師為了確保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擔心測試失分,便自己承擔了“和大人一起讀”的教學內(nèi)容,這屬于越俎代庖,同樣是不可取的?!昂痛笕艘黄鹱x”,就是要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讓家長明確自己的職責。因此,教師要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明確此項活動的性質(zhì),熟知此項活動的目的,重視閱讀對孩子成長的意義。要讓家長能夠分清學校學習是以課文為藍本,給予學生閱讀的策略,而“和大人一起讀”是孩子閱讀能力的復習與鞏固,需要家長參與陪伴共同完成。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還能夠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閱讀水平,做出有針對性的輔導。
2.落實方法指導
“和大人一起讀”學習的效果取決于家長,而很多家長是需要方法指導的。因此,教師應該對家長做好培訓和幫扶工作。要讓家長明確,“和大人一起讀”目的是以激發(fā)興趣為主,以培養(yǎng)習慣為主,而不是以知識的掌握為主,如果沒有科學的方法指導,反而會扼殺孩子的閱讀興趣,使閱讀成為負擔。因此,要把上面講到的營造閱讀氛圍、創(chuàng)設閱讀儀式、閱讀方法指導三項策略內(nèi)化為家長的認知和行動能力,這樣才能最終作用于孩子,有效地提高和大人一起讀的效果。而對家長的指導與培訓,可以是家長會統(tǒng)一講座,可以將每一次的閱讀建議編擬成材料發(fā)送給家長,也可以組織部分家長和孩子進行視頻或者音頻錄制,把和大人一起讀的活動過程最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教師再輔以策略的點撥。這樣可以讓家長更明確自己的職責,從而提高一起讀的效果。
3.適時展示交流
“和大人一起讀”的效果如何,教師需要及時地關注了解,并及時調(diào)控。教師在布置此項閱讀活動時,應考慮到家長的具體情況,可以將一起讀的內(nèi)容在本單元學習開始時就告知家長,然后在本單元學習結(jié)束時交流一起讀的情況。這樣,家長可以有機動的時間來和孩子一起讀。如果今天布置,明天檢查,閱讀活動往往會因為部分家長的特殊情況而流于形式。關于“和大人一起讀”效果的反饋,教師也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可以讓學生展示朗讀,可以設計核心的問題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在群里提供交流平臺,展示學生的朗讀,并交流閱讀心得。這樣,給優(yōu)秀的家庭以鼓勵,同時也讓其他的家長從中受到啟發(fā)。這樣,教師就能夠及時把握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總之,“和大人一起讀”是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一種新形式,也是一項實實在在的閱讀任務,意義深遠。一線教師應該充分地明確其價值定位,組織家長與自己一起,為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濱湖區(qū)教育研究發(fā)展中心)
責任編輯 楊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