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雷世斌
摘要:朱熹以自己的詩序觀為出發(fā)點,對于圣人之言“鄭聲淫”進行積極的解讀,將“鄭風淫”與“鄭聲淫”二者視為一個問題看待。這一研究“鄭風淫”與“鄭聲淫”關(guān)系的解讀被徐正英總結(jié)為“朱熹故意誤讀說”。由此討論了朱熹對“鄭風淫”與“鄭聲淫”的解讀和“朱熹故意誤讀說”,并加以了內(nèi)證與外證的考察,從而指明朱熹在解讀文本時欲立新說而有意回避矛盾的嫌疑及“朱熹故意誤讀說”本身存在的瑕疵。與此同時,也揭示了朱熹的解讀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個消極性結(jié)果,即意味著這是對圣人之言“思無邪”說的一種質(zhì)疑,這是朱熹另立新說的解讀不得不面臨的困境。
關(guān)鍵詞:“鄭風淫”;“鄭聲淫”;朱熹;故意誤讀說
中圖分類號:F0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9)02-0055-06
“鄭風淫”與“鄭聲淫”是詩經(jīng)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于這一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宋代朱熹繼承前人的觀點,提倡將二者視為一個問題看待,由于朱子學影響極為深遠,這一觀點也隨之成為了經(jīng)典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至于后世學者看法不一,或以為朱子承續(xù)夫子之說,或以為朱子“未察”,對此,徐正英在《“鄭風淫”是朱熹對孔子“鄭聲淫”的故意誤讀》一文中提出了“朱熹故意誤讀說”以反駁“承續(xù)說”與“未察說”。筆者以為,對于解決“鄭風淫”與“鄭聲淫”的問題確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然不揣冒昧,以為尚有未盡之義,故就“鄭風淫”與“鄭聲淫”所涉及的幾個問題L3J和朱熹故意誤讀說再予以討論,略作補充,以求教于方家。
一、朱熹的詩序觀與“鄭風淫”的提出
了解朱熹詩序觀及其轉(zhuǎn)變,最直接的材料即是朱熹的《詩集傳》,“朱熹《詩集傳》有一個從尊序到反序的過程”,朱熹對詩序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亦見于《朱子全書·朱子語類》:“熹向作《詩解》文字,初用小序……后來方知只盡去小序,便自可通?!彼萜湓?,在于朱熹繼承了宋代《詩經(jīng)》學思想之先聲,而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朱熹自身的吟詠體會,以及參稽周秦漢諸書時的質(zhì)疑精神,并在這種精神引導下重新審視《詩經(jīng)》白文并建構(gòu)出屬于自己的經(jīng)學體系,從而完成了“以《序》解《詩》向以《詩》說《詩》轉(zhuǎn)變”,如《朱子全書·朱子語類》載:
《詩序》實不足信。向見鄭漁仲有《詩辨妄》,力詆《詩序》,其間言語太甚,以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后來仔細看一兩篇,因質(zhì)之《史記》《國語》,然后知《詩序》之果不足信。因是看《行葦》《賓之初筵》《抑》數(shù)篇,《序》與《詩》全不相似。以此看其他《詩序》,其不足信者煞多。
關(guān)于朱熹對《詩序》具體觀點的批評,前人論述夥矣,茲不贅述??傊?,朱熹的詩學研究是打破漢唐舊說的束縛,唯求本義而己。求真、求本是基礎(chǔ),而后指出變風之對象并直斥之,則是引導出朱熹理學批評的對象。其具體方法是結(jié)合理學、以義解《詩》、以《詩》說《詩》。
至于欲探明朱熹“詩序觀”中對于《詩經(jīng)》學的總體認識與前提預設(shè),當參看朱熹于淳熙四年(1177)冬所做的《詩集傳序》:
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而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fā)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為教也。
孔子生于其時,既不得位,無以行帝王勸黜陟之政,于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復,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戒者,則亦刊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遠,使夫?qū)W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以其正雖不足以行于一時,而其教實被于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
由此可見,朱熹認為孔子的詩教之所以能夠垂范后世,就在于其中包含著與“春秋筆法”一致的精神,即“賢賢賤不孝”之大義與勸善懲惡之功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朱子認為夫子去取篇目的標準是平庸者刊削之,不平庸者錄用之的,所謂善取至善者可從,惡取至惡者可戒。那么,這樣的詩學觀和前提預設(shè)也就意味著了朱熹認為詩三百篇中是有著至善之篇目的,也有著至惡之篇目的。其次,朱熹雖然駁斥詩小序卻并不排斥“正變”觀和“美刺”說,這就意味著了朱熹認同詩三百篇中是有著至正之篇目的,也有著至變之篇目的。具體到國風之篇目,《周南》《召南》親披文王教化以成德,自然為正風;自《邶》以下,治亂不同,邪正不齊,變風存焉。延及《雅》《頌》,朱子未對其中具體篇目加以分別,僅言作詩者、采編者皆圣人之徒,茍有譏刺,亦忠厚君子,蘊惻怛之心。這樣的評價自然意味著朱熹認為《雅》《頌》中不會有至惡之篇目,即使有所譏刺,也是溫柔敦厚之類。所以,朱熹欲陳“此詩之為經(jīng),所以人事浹于下,天道備于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之義和“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于雅以大其規(guī),和之于頌以要其止”之旨。為了證明其論斷,朱熹必須在《詩集傳》中尋找到正者,變者之證據(jù),更重要的是找到至善者與至惡者之篇目。如前所述,朱熹只可能在自《邶》以下的國風篇目中發(fā)掘出何者為至惡者。當然,朱熹不會相信詩小序的解釋,他相信的是圣人之言與自己的諷詠體會。
配套著這樣的詩序觀,朱熹在淳熙七年(1180)解決“雅鄭之辨”的問題時方才明確地提出了應(yīng)該將“鄭風淫”與“鄭聲淫”二者視為一個問題看待,其文見于《朱熹集·答呂伯恭》:
向來所喻《詩序》之說,不知后來尊意看得如何?雅、鄭二字,雅恐便是大小《雅》,鄭恐便是《鄭風》,不應(yīng)概以《風》為《雅》,又于《鄭風》之外別求鄭聲也。圣人刪錄,取其善者以為法,存其惡者以為戒,無非教者,豈必滅其籍哉?
總體而言,風雅所以區(qū)別,正在于作詩者、采編者并非皆是無邪之徒,內(nèi)容也決非純是“思無邪”,不在鄭風之外尋求鄭聲,正是強調(diào)讀詩者應(yīng)該將“鄭風淫”與“鄭聲淫”二者視為一個問題看待,即由讀“鄭風”而明“鄭聲”,以邪為懲勸借鑒之資。
二、朱熹的解讀與《詩經(jīng)·鄭風》文本對勘
要想探明朱熹所指的《詩經(jīng)·鄭風》中的淫詩情況,首要的切入點就是從內(nèi)部證據(jù)入手,即從朱熹《詩集傳·鄭風》中涉及的相關(guān)問題的論述中尋找線索。徐正英教授已將出土文獻上博簡《孔子詩論》《詩經(jīng)·鄭風》文本實際和朱熹的解讀相互對照,對15首“淫詩”逐一進行了解讀,筆者則擴大參考文獻的范圍,對其中未完備處予以補苴,兼論朱熹故意誤讀之處。
(1)《叔于田》 《大叔于田》
《朱子語類》言:“某今看得鄭詩自《叔于田》等詩之外,如《狡童》、《子衿》等篇,皆淫亂之詩?!敝档米⒁獾氖?,徐正英教授已經(jīng)指出朱熹注“叔”為“莊公弟共叔段也”,又于《詩序辯說》中以為與共叔段無關(guān);此外,一面稱“民間男女相說之辭也”,又于《朱子語類》中不以淫亂之詩視之,殊為矛盾,所以前后不相應(yīng)也。
(2)《風雨》《褰裳》《狡童》《將仲子》《子衿》
徐正英教授以《狡童》《褰裳》并舉,以為朱熹解二詩為衛(wèi)道士立場。朱熹則亦將《風雨》《狡童》《將仲子》《子衿》并舉,以為“鄭、衛(wèi)皆淫奔之詩,《風雨》《狡童》皆是”“(《狡童》)當是男女相怨之詩?!?,并于《詩集傳》中直言:“此亦淫女見絕?!敝祆湟浴敖仆迸涮雍鰧俜Q謂、為人、書法之不類以駁詩小序。值得玩味的是,《朱子語類》本言男女相怨,而《詩集傳》卻屬“淫”于女,一方面是由于作詩者以女陛的視角敘說,另一方面,“婦人戲男子”為朱熹所特惡,故特標舉之淫女?!吨熳诱Z類》言:“如《褰裳》,自是男女相咎之辭?!薄叭纭蹲玉啤分皇且贾?,豈是學校中氣象!《褰裳》詩中‘子思惠我,褰裳涉,”,至‘狂童之狂也且’,豈不是淫奔之辭!”。又《朱子語類》言:“如《將仲子》,白是男女相與之辭?!薄班嵚曇?,所以鄭詩多是淫佚之辭,《狡童》、《將仲子》之類是也?!薄对娂瘋鳌穭t引莆田鄭氏:“此淫奔者之辭?!痹谥祆涞脑娦蛴^下,《詩經(jīng)·鄭風》中關(guān)于男女相與者幾等于淫佚之辭?!吨熳诱Z類》言:“某今看得鄭詩白《叔于田》等詩之外,如《狡童》、《子衿》等篇,皆淫亂之詩,而說詩者誤以為刺昭公,刺學校廢耳?!薄啊蹲玉啤吩~意輕儇”,《詩集傳》以為亦是淫奔之詩。理同《狡童》,并為女性視角之作,有女誘男之嫌疑矣。
(3)《出其東門》《有女同車》
《朱子語類》言:“如鄭詩雖淫亂,然《出其東門》一詩,卻如此好?!薄对娂瘋鳌穮s載:“人見淫奔之女,而作此詩?!薄笆菚r淫風大行,而期間乃有如此之人,亦可謂能自好,而不為習俗所移矣。”朱熹在《出其東門》一詩中之中對男女的評價截然兩分,指斥女子為“淫奔之女”,反襯男子潔身白好的高貴品格。可以說,出于“鄭聲淫”的預設(shè),朱熹對《詩經(jīng)·鄭風》中無論是居于主體言說視角的女性角色還是居于背景描述的女性角色大多都以“淫女”視之,由“鄭聲淫”推導出“鄭俗淫”和“鄭女淫”,從而補充其對《詩經(jīng)》背景的闡述。如于《有女同車》篇中,詩人描述了同車而行的美麗的姜姓女子,朱熹亦推測“此疑亦淫奔之詩”之類??傊浴耙睘橐暯墙庾x《詩經(jīng)·鄭風》,雖然有助于背景的豐富化,卻也必然失于片面化了。
三、回避矛盾的嫌疑與“朱熹故意誤讀說”中的瑕疵
要想探明朱熹對“鄭風淫”與“鄭聲淫”的解讀和“朱熹故意誤讀說”的具體問題,另一個切入點就是從朱熹論證的外部證據(jù)入手,即從其《四書》學專著中涉及的相關(guān)問題中尋找線索。眾所周知,朱熹極重視四書,作《四書章句集注》,至于不斷地修改完善,更是累年不絕,直到去世之時,亦在修訂《大學·誠意》章。四書之中,《論語》居于北辰,乃孔門真?zhèn)?,夫子實錄,故而特重之。于此,錢穆言及:“朱子不僅欲創(chuàng)造出一番新經(jīng)學,實欲發(fā)展出一番新理學。經(jīng)學與理學相結(jié)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至其直接先秦,以孟子學庸羽翼孔門論語之傳,而使當時儒學達于理想的新巔峰,其事尤非漢唐以訖北宋諸儒之所及?!敝熳佑U明其“詩序觀”,明確《詩經(jīng)》中蘊含的正變、褒貶之義,必然要征信于圣人,其大端即從《論語》中尋找到圣人之言的直接證據(jù),即徐老師所說的“是在以孔子之說為借口,借助孔子以達到自己的詩學闡釋的目的”。而《論語》中的“鄭聲淫”正是最好的依據(jù)。
《四書章句集注·衛(wèi)靈公第十五》“顏淵問為邦”條: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p>
鄭聲,鄭國之音。佞人,卑諂辯給之人。遠,去聲。放,謂禁絕之。殆,危也。
支撐徐正英教授“朱熹故意誤讀說”的重要依據(jù)即是朱熹明確“鄭聲”與“鄭風”之不同,也就不可能存在誤讀。因為朱熹明確將“鄭聲”注為“鄭國之音”。值得玩味的是,朱熹并沒有對“鄭聲淫”之“淫”作注,而且所引用的程子、張子和尹氏的解說也沒有只言片語涉及“淫”字的解釋?;虺鲇跁r人皆知之常識而未注?或出于欲立新說而有意回避?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只要全面翻閱和考索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所引學者對“鄭聲淫”的注和《四書章句集注》之中朱熹本人對“淫”之注文即可明了。
對于前一個問題,《四書章句集注》所引諸家較為簡略,故而筆者參閱《論孟精義》的材料補充之。
《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中“淫”字凡兩見:
《論語·八佾》: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論語·衛(wèi)靈公》:顏淵問為邦。子目: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p>
前者朱熹注為“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薄吧w其憂雖深而不害于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边@正是“過度”“過分”“泛濫”等不合傳統(tǒng)禮儀制約之義,后者即是本節(jié)討論的對象,朱熹未注。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朱熹沒有引用前輩學者(實際上繼承了范氏的觀點,即“淫者樂之過,傷者哀之深也”,只是并未列出出處)的觀點,而是作了一番較長的疏解,然而筆者查閱《論孟精義》中與之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卻發(fā)現(xiàn)北宋理學諸子對于這一問題的看法大多正與朱熹相反,且又驚人的一致,均以“淫”為“淫蕩”義,如程明道“不淫其色,是樂而不淫”,程伊川“樂得淑女,非淫其色也”,“大凡樂必失之淫,哀必失之傷,淫則入于邪矣”謝氏、楊氏、尹氏皆同于明道先生。后者程伊川曰:“舉前代之善者,準此以損益之,此成法也。鄭聲使人淫溺,佞人使人危殆,故放遠之,然后能守成法?!币浴耙纭迸c“危殆”并舉,皆為同義連文之結(jié)構(gòu),顯然程頤將“淫”釋作“淫蕩”義。張橫渠曰:“鄭聲佞人,能使為邦者喪其所守,故遠放之?!贝颂幷Z義較為模糊。上蔡先生曰:“放鄭聲,如大司樂禁淫聲慢聲……蓋亂德淫志,不可以作心膂,和民情,非使顏子致戒于斯?!敝x良佐言:“放鄭聲,如大司樂禁淫聲、慢聲?!睂ⅰ耙暋?、“慢聲”并舉,顯然層次不同,“淫聲”不同于“慢聲”,自然不等同于前之“過度”、“泛濫”義,而有偏向于程頤的意思。
《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淫”字凡四見:
《孟子·公孫丑上》:“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p>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孟子·滕文公下》:“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p>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p>
條目一朱子注為“淫,放蕩也”程明道曰:“淫辭陷于溺深?!?;條目二朱子注為“淫,蕩其心也”;條目三、條目四朱子并注為“诐、淫,解見前篇”。
總之,按照《四書章句集注》的體例,朱熹對于“淫”字本應(yīng)該出注,因為宋儒對于此字的解讀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即使不明確出注,也應(yīng)該暗示該字應(yīng)同哪一條注意,或者引用宋儒諸子某一家的說解明示之。但是,朱熹在以上條件都很充足的情況下仍然沒有下注,筆者以為,其欲立新說而有意回避矛盾的嫌疑就很大了,這也意味著徐正英提出的“朱熹故意誤讀說”確實具有著合理性內(nèi)核與文獻依據(jù)。
此外,欲探求朱熹對“鄭聲淫”之“淫”的解釋,還是可以有所發(fā)現(xiàn)的。徐正英以為“淫”當作“過度”“過分”“泛濫”解,提出“孔子所斥責的‘鄭聲淫’,其含義當指鄭地新興音樂的音調(diào)細膩,音韻萎靡潺緩,不夠質(zhì)樸和莊重,有失古樂的中和之美”,然而,細繹朱子的注文,“放,謂禁絕之”,即指禁絕“鄭聲”,如果如徐正英所說“鄭聲淫”之“淫”作過度“解”,那么只要糾正之即可,何必上升到禁絕的高度呢?這是“朱熹故意誤讀說”存在的瑕疵所在,另一方面,這或許也可以佐證當釋“淫”為“淫蕩”義解的合理性。
四、對于“思無邪”說的質(zhì)疑與困境的形成
相對于佐證其“詩序觀”的目的,朱熹對于圣人之言“鄭聲淫”的積極解讀,即將“鄭風淫”與“鄭聲淫”二者視為一個問題看待;與此同時,朱熹不得不面對另一個消極性的結(jié)果,即意味著這是對圣人之言“思無邪”說的一種質(zhì)疑。可以說,這是朱熹另立新說時不得不面臨的困境。晁福林在《“思無邪”與<詩>之思——上博簡<詩論>研究拾遺·一關(guān)于“思無邪”意義的探討》中詳細考察了“思無邪”的原始意義并指出:“孔子取《駟》篇‘思無邪’勇往直前、不事邪曲之途的意思,同時又賦予了‘思無邪’以新的意義。他將馬之思,轉(zhuǎn)變?yōu)槿酥肌膫惱淼赖聦用嫔峡?,只有在這一轉(zhuǎn)變的基礎(chǔ)上,‘思無邪’才能夠體現(xiàn)‘善’之意?!紵o邪’之論,表明孔子認為《詩》三百篇立意主旨皆不邪曲(‘無邪’),都是純正思想的表露。進一步說,作詩者、采編者亦須有‘無邪’的理念與態(tài)度,才能寫出和編定如許的詩作?!薄按篌w說來,《詩》三百篇的作者只有持‘無邪之思’才可以寫出臻于真善美境界的詩篇,讀詩者也只有持‘無邪之思’才能夠真正領(lǐng)悟這些詩篇真善美的境界。當然,《詩》三百篇的水平并不一致,不是說篇篇皆是盡善盡美的精品。正是基于此,孔子才說‘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三百,無論是揚善,抑或是懲惡,其作詩者、采編者的動機盡皆為善,其良好效果也是為歷史所證明了的?!痹诖酥埃蹲髠鳌べ夜吣辍份d晉國趙衰說:“說《禮》《樂》而敦詩書,《禮》《樂》,義之府也?!迸c夫子之言共通之處在于,均是標舉了《詩經(jīng)》存正不寓變之義也。如前所述,朱熹對孔子的“思無邪"詩說提出了質(zhì)疑。朱熹認為:“只是‘思無邪’一句好,不是一部《詩》皆‘思無邪’。”不同于作詩者、采編者與讀詩者均無邪的觀念,朱熹認為《詩》三百篇中客觀存在著淫詩,這就是作詩者與采編者之過了,與朱熹的“《詩序》觀”相照應(yīng)的是,朱熹認為二南與雅、頌均是“圣人之徒”“一時之賢人君子”所為,所以能保證其‘思無邪’;而自邶以下,作詩者與采編者賢不肖并存,則不能保證其‘思無邪’了,這正是朱熹發(fā)難的立足點。在朱熹看來,彼以有邪之思作淫亂之詩(尤其是鄭風與衛(wèi)風中的篇目),這是一個毋庸諱言的事實,這一事實也意味著“一言以蔽之”這樣籠統(tǒng)性總結(jié)的局限性。因為“思無邪”說足以成立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作詩者、采編者、讀詩者與文本之間的完美聯(lián)動。宋儒普遍強調(diào)以無邪之思讀詩,這是對讀詩者主觀能動性的積極要求,這樣的論說也是在著重告訴讀詩者,讀詩者的“思”也是“思無邪”得以成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證離偏趨正,所思無邪。當然,不能忽視的是,宋儒片面強調(diào)讀詩者的素質(zhì),卻忽視了其他環(huán)節(jié)可能存在的先天缺陷,朱熹則更進一步,指出實現(xiàn)“思無邪”必須重視作詩者與采編者本身的素質(zhì),這才是“只是‘思無邪’一句好,不是一部《詩》皆‘思無邪’”的真實意圖之所在,這才是朱熹對于詩學的思考超越前人,超越時人之所在。當然,這是朱熹所持“詩序觀”下的產(chǎn)物,也是朱熹有意構(gòu)建自己獨特的詩經(jīng)學體系的具體體現(xiàn)。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理解朱熹詩序觀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探明朱熹將“鄭風淫”與“鄭聲淫”視作同一個問題看待的原因與在《詩經(jīng)·鄭風》中尋找“淫蕩”之篇目的必要性。朱熹在以義解詩、以理求詩的過程中得出了由于作詩者、采編者并非皆是無邪之徒,內(nèi)容也決非純是“思無邪”的結(jié)論,從而發(fā)起了對圣人之言“思無邪”說的質(zhì)疑,與此同時又不得不面對另立新說所遭遇的困境。對于讀詩者而言,朱熹強調(diào)了作詩者、采編者、讀詩者與文本之間需要完美聯(lián)動,并在繼承宋儒以無邪之思讀有邪之詩的基礎(chǔ)上指出了由讀“鄭風”而明“鄭聲”的讀詩路徑,其目的是以邪、變之篇目為懲勸借鑒之資。當然,朱熹在解讀文本時也存在著因欲立新說而有意回避矛盾的嫌疑。此外,徐正英提出的“朱熹故意誤讀說”雖然存在著瑕疵,卻也是朱熹詩經(jīng)學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并有助于讀者理解朱熹是如何思考和解讀“鄭風淫”與“鄭聲淫”問題的。
責任編輯:楊軍會
文字校對:向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