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瓊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在《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一課中,圍繞教學立意的確立與達成,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首先通過確定教學立意,樹立唯物史觀;指導學生研習史料,形成實證意識:層層深入探究問題,加深了歷史理解;最后在歷史情境中升華感悟認識,從而在教學中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君主立憲;史料;教學立意;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在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將培育核心素養(yǎng)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在準備人民版《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一課時,筆者嘗試著以教學立意引領課堂,激化學生思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確定教學立意,樹立唯物史觀
在準備《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這一課中,筆者依據課標,結合學情,對英國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進行分析,將本課立意確定為:“和平漸進的制度創(chuàng)新。”在此基礎上,通過“權力的轉移”這條主線,依托典型史料,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優(yōu)化,將圍繞英國國王與議會的“權力博弈”的重大事件,連接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鏈,突出“漸進”,明晰“創(chuàng)新”。這樣,歷史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學生得以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在探究歷史過程中,理解英國的君主專制被君主立憲制所取代是大勢所趨。教師通過闡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讓學生對人類政治文明的多樣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深化了教學立意。
二、研習歷史資料,形成實證意識
史料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見證,是歷史研究的依據,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皻v史學科的特點注定了歷史教學中對主題的實現和突破,最終還是依靠史料的呈現和解讀”。[1]在《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一課中,圍繞教學立意,對史料進行了選取研讀。
1、精選史料:本課為專題七第一節(jié),上承古代希臘羅馬,時序上缺少了中世紀,因而學生對代議制背景知之甚少,而被稱為“議會之母”的英國議會和王室傳統(tǒng)也是教學中避不開的內容。為此,筆者補充了《大憲章》由來,并展示內容?!洞髴椪隆返暮炇?,反映當時的議會用法律限制王權的嘗試,讓學生明白英國有著“王權有限,法律至上”政治傳統(tǒng)。但是,到了斯圖亞特王朝統(tǒng)治時期,專制盛行,查理一世更是信奉君權神授,經常越過議會征稅。這就違背了“王在議會”“王在法下”原則,于是,議會展開對國王的斗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隨之爆發(fā)。
2、精細思辨: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2]而史料不足可能導致對問題認識片面,史料過多也可能導致結論的相互矛盾。這就需要在史料實證過程中,除了選取可信史料,還需注意獨立思考,辯證分析。在講述處死查理一世這一內容時,出示材料:
丘吉爾在《英國民族史》中引用了一位當事人的日記,日記中寫到:“看到砍下來的頭顱,數以千計的觀眾齊聲發(fā)出痛苦的呻吟”。
學生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當時英國民眾對查理一世的死抱有極大的同情,這與學生的固有認知發(fā)生碰撞,在判斷思考中,歷史人物不再以單一的臉譜出現在學生面前。此材料的呈現也為后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埋下了伏筆。
出示伏爾泰《風俗論》中對克倫威爾評論:“他雖然不稱王,但比任何一位國王都享有更大的權力和更多的榮華富貴”。
克倫威爾死后,英國人高興地為他舉行了葬禮。歷史再一次讓人難以理解:專制君主查理一世去世,人們?yōu)橹瘋麌@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維護者克倫威爾去世,人們?yōu)橹老?。這又是為什么?
接下來的教學中,讓學生關注查理二世沒有履行復辟時“尊重議會和先例”的承諾,他強化專制統(tǒng)治引起了英國各界強烈不滿。但此時英國已不愿再采用極端的暴力革命結束王朝專制,他們采用一種“不流血”方式來解決沖突,這就是后來英國人引以為豪的1688年“光榮革命”。
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通過不同角度的材料,讓學生迅速理解英國的政治變革為什么選擇“和平”這樣一條道路。通過材料的解讀,學生認識到歷史是一個復雜過程,需要細致地辯析所收集的史料。論從史出,需要思辨的精神。
三、推進問題探究,加深歷史解釋
教學中如何將史料有機結合,關鍵在于問題的選擇。圍繞英國和平漸進式的制度革新,筆者選取了文獻資料,精心設問,步步深入進行解讀。出示材料:
錢乘旦語:“光榮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遺產是:制度的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
和平漸進的政治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fā)展的特色”[3]“光榮革命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推翻了一個不得人心的老國王,更重要的是他樹立了一個愿意服從議會的新國”[4]
問題探究1
(1)1688年宮廷政變?yōu)楹畏Q作“光榮革命”?
(2)由誰決定新國王的命運?“光榮革命”的實質是什么?
通過引導分析,學生看到國王權力來源發(fā)生變化,由“君權神授”到“君權民授”(議會授予),進而理解光榮革命實質和影響,落實了歷史解釋。
展示《權利法案》第1、3、4、6、9、13條。引用《王位繼承法》。
問題探究2
(1)《權利法案》由誰頒布?為什么頒布?
(2)《權利法案》為何以“權利”命名?頒布前后國王和議會的權力各有什么變化?
(3)議會如何保障轉移來的權利?
(4)《王位繼承法》的頒布有何意義?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權利法案》由議會頒布,國王受制于議會和法律,不能再凌駕議會之上,議會的司法獨立、言論自由、定期召開的權利受到保障,國王權力逐漸減少,議會的權力逐漸高于王權。作為《權利法案》的補充,議會通過《王位繼承法》掌握了王位繼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問題的決定權,這進一步削弱了王權,強化了司法獨立,消除了王朝復辟的可能性。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探究,學生很清晰地了解英國發(fā)展君主立憲制道路上的和平與漸進方式,為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做了鋪墊。
提供一組有助于拓展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史料,設置一組緊扣教學立意的問題,兩者的結合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加深歷史解釋。
四、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升華感悟認識
關于英國國王如何喪失行政權,我采用一組歷史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
情境一:英王喬治一世不愿意參加內閣會議。國王行政權逐漸喪失,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的先例開創(chuàng)了,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
情境二:1721年,下院多數黨領袖沃波爾經常主持內閣會議,成為實際的首相。國王的行政權轉移到首相(內閣),開創(chuàng)了由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任首相并組閣的慣例。
情境三:“1746年,國王喬治二世否決了首相配蘭的提案,配蘭率領全體閣員集體辭職?!艿搅松蠈瞄w員的抵制,……喬治二世被迫請配蘭復職……”。[5]國王行政權的進一步旁落,英國責任內閣制一原則形成: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與首相共進退。
情境四:“議會下院……通過了對諾斯內閣的不信任案,諾斯辭職。1783年小威廉·皮特組閣,下院多數議員反對……小皮特要求國王解散議會重新選舉,結果他大獲全勝”。[6]學生總結出責任內閣制又一原則:如果內閣受到下院多數反對,首相就要辭職,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由新選出的下院決定內閣的去留。
通過這一組歷史情境,學生明確國王向內閣轉移了行政權,內閣對議會負責,英國責任內閣制形成。接著,再通過英國君主立憲制運作模式圖,引導學生從國王、議會、首相(內閣)、司法角度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引發(fā)學生對英國政治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思考,認同和平、漸進、創(chuàng)新的改革方式是實現政治進步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理性分析,生成正確的歷史理解與歷史價值觀。
總的來說,教學立意是教師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通過對教材和教學資源整合,確定下來的課堂教學要達成的最主要目標。教師的教學意圖、思想理念體現在課堂上,影響在學生成長上。因此,確定教學立意時,關注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對課堂教學至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袁廷虎,主題教學設計下歷史材料的選用[ J],歷史教學,2015(8).
[2]李小萍,讓星光點亮夜空——中學生史學閱讀實踐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2).
[3]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 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192.
[4]錢乘旦、陳曉律,在傳統(tǒng)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65.
[5][6]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