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玥
摘要:傳媒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工具深入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對我們產(chǎn)生了一定負面影響。傳媒與犯罪之間雖不必然存在直接因果關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傳媒作為一種社會因素,通過自身的涵化與公眾的觀察學習間的互動過程會作用于犯罪,不當?shù)膫髅匠尸F(xiàn)形式會影響犯罪的生成,因此我們應該督促傳媒運用適當?shù)姆绞饺フ嬉龑癖姡赃_到防控犯罪的效果。
關鍵詞:傳媒;犯罪;犯罪新聞
傳媒對我們的思想、價值觀、習慣和行為既可以產(chǎn)生正面影響,也可以產(chǎn)生負面作用,有關傳媒與犯罪的關系問題,有人認為傳媒的出現(xiàn)催生了許多新的犯罪,傳媒對某些犯罪的產(chǎn)生是負有責任的,同時,也有人認為傳媒對于預防犯罪起到很大作用,傳媒也在履行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英國學者伊馮·朱克斯,在她的《傳媒與犯罪》一書中緊緊圍繞著犯罪新聞對傳媒與犯罪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性剖析,具有思想上的啟發(fā)性。
一、傳媒與犯罪關系的爭議與思考
傳媒與犯罪的相關關系復雜而微妙,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理論,為二者間建立起了不同的關聯(lián)關系。
1.非直接影響說
非直接影響說認為,傳媒與犯罪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直接的相關性。有的罪犯會說到自己從報紙或電視中學到某種犯罪手法,但并不能因此推斷二者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lián)性。同時有人指出:電影、電視和稍后的計算機技術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只是起到增加公眾焦慮的作用,幾乎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引起新的犯罪浪潮。[1] 。
2.傳媒刺激犯罪欲望說
有學者認為傳媒可能激發(fā)犯罪欲望或動機。犯罪新聞對犯罪過程的低級趣味的詳細描述,傳授著犯罪手段,麻痹人的道德觀,使一般人走上犯罪道路。[2]菲利曾說,通過限制在抽象的出版自由觀念下,為利用最殘忍的情感來獲利而專門描寫犯罪的出版物,能夠消除一大類榜樣因素。[3]也就是說傳媒通過媒介榜樣效應刺激犯罪欲望的產(chǎn)生,如果對傳媒有關犯罪的報道進行一定限制的話,會減少部分犯罪。
3.折中說
伊馮·朱克斯便是采用的折中的論斷。想要找到傳媒與犯罪之間的關聯(lián)性走向是不容易的,但傳媒在很大程度上確實會引起暴力沖動,會使得犯罪數(shù)量增加,這在犯罪動機、手段、施暴目標和實施犯罪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有所體現(xiàn)。不適當?shù)男侣剤蟮离m不一定就會直接導致犯罪,但它能成為影響犯罪率及個體行為的因素。
二、傳媒作用于犯罪原因分析
傳媒對犯罪產(chǎn)生作用從傳媒本身來看主要是通過犯罪新聞的新聞標準實現(xiàn)的。犯罪新聞不僅在內容上不同于普通新聞,而且犯罪新聞的新聞標準也極具特色。新聞標準作為記者、編輯對一件事的公眾認知度的價值判斷,是新聞能否引起公眾興趣的一個標準,正是那些富有戲劇性、具有聳人聽聞特征的犯罪故事能夠達到新聞標準并博人眼球。
1.犯罪新聞門檻
為了具有新聞價值,一件事就必須迎合公眾對戲劇性的期待,那么對于犯罪新聞來說,“十分嚴重”成為犯罪新聞的門檻,傳媒通常會通過保持特定犯罪的活躍度來體現(xiàn)該類犯罪“十分嚴重”的特征,從而引起輿論注目。拿“老年人受到嚴重攻擊”來說,從 “老人被遺棄”到“虐待老人”,再到“入室殺害老人”,記者總能找到新鮮的要素去維持這個話題的熱度,使人們一段時間持續(xù)關注,其中也包括了對犯罪動機、沖動等犯罪技術的關注,這是一種犯罪學習。
2.犯罪新聞的簡約化
犯罪新聞通常針對的是即時的、突發(fā)的事件,為了及時報道犯罪案件,往往會很倉促,犯罪新聞的簡約化讓復雜的現(xiàn)實變得簡單,卻將無爭議的信息放大,人們所看到的只是傳媒想讓受眾知曉的,甚至人們的反應是傳媒早已預知到的,這就難免使得公眾接受到有關犯罪的錯誤信息,這不僅對預防犯罪沒有實際作用,甚至可能助長犯罪。
3.犯罪新聞的暴力
傳媒為獲得受眾對犯罪新聞的關注而增加對暴力的描述,正是因為暴力行為有著強烈的視覺震撼效果并且能夠被生動地再現(xiàn)從而得到廣泛傳媒報道。傳媒對暴力行為的展示,帶來一定的社會恐懼,使人們對暴力行為失去敏感性而變得習以為常,尤其容易刺激一些抑制力不夠的人對犯罪進行模仿。
三、傳媒之于犯罪的生成過程
傳媒的涵化與通過傳媒進行犯罪的觀察學習相互作用,使得傳媒能對犯罪施加一定影響。
1.傳媒的涵化
傳媒是一種強大的社會教化工具,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它會對公眾的認知產(chǎn)生著重要的涵化作用。傳媒是一種信息,尤其是犯罪類的新聞,它將信息融匯起來,以特定的視角強加給大眾,如暴力、沖突、危險,個體會不自然的受到傳媒的這種指引,去關注這些特定意義的犯罪信息,而無法自主過濾掉其中的偏激與特定的傾向。能夠促使犯罪增加的不是談論這件事情,而是談論的方式,那些不恰當?shù)姆绞?,恰好遇上社會在道德上無所適應的時候,長久以來,這些行為便會顯得不那么不道德。[4]
2.傳媒下的觀察學習
社會學習影響甚至決定著人的思想情感、動機與行為,直接經(jīng)驗的獲得來自于觀察學習。傳媒圖像或語言的習得也是一種社會觀察學習。犯罪的生成可能是對犯罪方式的有意無意的模仿、訓練,犯罪也是在長時間的“學習”所習得。不良行為、犯罪模式在社會的傳播就像其他文化在社會上傳播一樣,犯罪多發(fā)的地方往往就根深蒂固的存在促成犯罪的固有文化。當然要明確的是,傳媒下的觀察學習并不會對所有人都產(chǎn)生形成犯罪的作用,這取決于三方面:觀察者對自身能力的判斷;觀察者對行為好壞結果的判定;觀察者對執(zhí)行該行為是否能達到心理預期,因此對于抑制能力薄弱的人,在傳媒的作用下極易走向犯罪。
總的來說,傳媒與犯罪的相關關系屬于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傳媒對犯罪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有利于犯罪預防,運用得不好就可能滋生犯罪。傳媒作為一種社會因素,是通過自身的涵化與公眾的觀察學習間的互動過程來作用于犯罪的。傳媒的出現(xiàn)并不必然導致犯罪的產(chǎn)生或犯罪數(shù)量的增加,但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也是不容被否定的,我們應該督促傳媒運用適當?shù)姆绞饺フ娴姆e極的引導民眾,避免傳媒在無形中對受眾施加負面影響,進而防控犯罪。
參考文獻:
[1] [英] 伊馮·朱克斯.傳媒與犯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張東平.傳媒與犯罪的相關性解構與重構[J].蘭州學刊,2015(02).
[3] 李立景.犯罪新聞娛樂化解構——法學與傳播學雙重視角的批判性解讀[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9(02).
[4] 楊力.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與現(xiàn)代法律秩序生長[J].寧夏社會科學,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