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翯 趙宏宇 譚亮
摘 ?要:將系統(tǒng)思維引入工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主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課程教學,是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復合理念、專業(yè)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以社會綜合調查研究課程為例,針對以往出現的選題設置過于寬泛、教學過程關聯(lián)性不足、教學反饋流向單一等問題,從選題、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入手,探討融入系統(tǒng)思維的課程教學改革,即選題方向的層次化設定、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引入、教學過程的整體化安排,積極引導學生以系統(tǒng)思維思考城市現象、問題與構成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及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近兩年的教學改革實踐,已初步實現了學生思辨、創(chuàng)新、抽析等復合能力的提升和獲得感、成就感等積極的情感體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后續(xù)設計課程的開展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關鍵詞:系統(tǒng)思維;城鄉(xiāng)規(guī)劃;社會綜合調查研究;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0-0138-04
Abstract: Systems thinking to engineering quality training is given priority to teaching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 and is effective meansto improve students' logic thinking, compound concept, and cultivat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 paper takesthe social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against the problems, which appeared in the past, of too broad setting of topic selection, lack of correlation in teaching process,a singleteaching feedback and so on, exploresthe teaching reform integrated into the system thinking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elected topic,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process,namely the hierarchical topic direction set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introduction of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integrativ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cess, actively guiding students to think systematically about the correlation and development rules between urban phenomena, problems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past two years, it has preliminarily realize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of thinking, innovation,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such as sense of gain an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bsequent design courses.
Keywords: system thinking; urban planning;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and research; the teaching reform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系統(tǒng)思維方法強調深化改革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性、可行性研究[1],注重系統(tǒng)的整體性與要素的協(xié)同性,這也為當下的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創(chuàng)新思路。系統(tǒng)思維能力和工程素養(yǎng)是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培養(yǎng)目標,“社會綜合調查研究”課程作為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學生接觸實踐教學的初期階段,是專業(yè)思維、復合理念、科研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在接觸了兩年偏重建筑學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教學培養(yǎng),借助“系統(tǒng)”性的概念,強調學生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性、研究思路的邏輯性和研究方法的關聯(lián)性等上述能力的完善[2]。“社會綜合調查研究”課程的教學改革正是基于學生系統(tǒng)思維能力的建立和培養(yǎng),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通過包含相應知識點的若干個單元模塊的構建,使學生的系統(tǒng)性思維得到有效訓練,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調研方法的掌握程度。
一、“社會綜合實踐調查”課程教學的現狀
“社會綜合調查研究”課程作為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專業(yè)學生接觸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思維的首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旨在訓練學生對實踐調查的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掌握,培養(yǎng)他們對城市現象及問題的觀察、認知、分析、思辨及總結能力,為后續(xù)實踐課的開展打下基礎?!吧鐣C合調查研究”課程以地理學、生態(tài)學、社會學及建筑學等多個學科知識為基礎,設置在第5學期,前期相關專業(yè)課程包括“城市社會學”和“城市規(guī)劃導論”、“城市地理學”、“建筑學基礎”等,后續(xù)課程包括“居住小區(qū)規(guī)劃設計”,“城市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城市設計”、“城鎮(zhèn)總體規(guī)劃設計”,課程共計40學時和2個設計周。
二、開展“社會綜合實踐調查”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選題設置過于寬泛
“社會綜合調查研究”課程的選題階段是學生進行實踐研究的基礎與起點,決定著調研的走向和深度,選題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可行性是調查研究實現研究價值的關鍵所在。目前,對于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前兩年的學習對象是“建筑”的微觀尺度,學生習慣性地建立起微觀入手的思維視角,而“社會綜合調查研究”課程主要是以“街道”、“社區(qū)”、“城市”等中觀、宏觀為基本尺度,這需要學生轉變思維模式,建立起多因素影響下的實踐系統(tǒng)觀念。因此,僅依托學生已儲備的專業(yè)知識和社會經驗進行自主選題,缺少發(fā)現社會焦點、熱點、前沿問題的能力,能夠提出具有建設性和可行性的研究選題較少,多停留于城市問題的表象,導致研究范圍過于寬泛。這就反映出目前“社會綜合實踐調查”課程選題上的非系統(tǒng)思維,學生難以就某一類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造成選題研究深度不足、解決方案過于泛泛的弊病。
(二)教學過程關聯(lián)性不足
“社會綜合調查研究”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一般是“確定選題——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總結——對策建議”。授課過程中,由于各部分內容及研究方法的獨立性,同時缺少及時的反饋機制,學生往往將每一階段的研究任務割裂開來,前導結論和后續(xù)研究缺少關聯(lián)性,如由于學生忽視了對研究對象的基礎資料收集的重要性,導致在調查問卷的設計上存在諸多缺陷,進一步影響問卷的分析與調研目的的契合度,加之資料分析方法掌握不足,僅僅停留在對問卷數據的直接描述上,因此很難保證研究結論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所以,為避免割裂式的條塊化教學,完善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思維連貫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學反饋流向單一
雖然“社會綜合調查研究”的課程教學管理逐步開始由封閉走向開放,但是強調秩序感、一致性、紀律性的這種約束力極強的“規(guī)訓”式教學模式仍然阻礙著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1][2]。課堂教師講授、糾錯、指導的主導式教學仍占主要地位,導致學生對錯誤的認知和修正固化在教師思路里的被動接受,教師對學生的接受程度也難以及時獲取。因此,增加各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和反饋的紐帶,以獲取系統(tǒng)關聯(lián)性是課程改革的方向。
三、課程設置與教學的系統(tǒng)性構建
運用系統(tǒng)思維進行教學可以引導學生以系統(tǒng)論的方法思考城市現象、問題與構成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及發(fā)展規(guī)律,處理好整體和局部、宏觀與微觀、現象同本質的關系,以解決不同尺度的城市規(guī)劃問題。將系統(tǒng)思維融入“社會綜合實踐調查”課程教學的關鍵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選題方向的層次化設定
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由局部到整體、由淺入深的思路,選題系統(tǒng)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熱點問題的多選區(qū)實踐,如分組對長春市新京時期的各條既有水系進行追蹤,探索原始水系與城市內澇點關系的調查研究,以期得出修復歷史水系,解決城市水安全問題的解決途徑。二是特征區(qū)域的多途徑改善,如對社區(qū)開敞空間的改造,可通過對所選社區(qū)特征性的把握,從適老化、兒童友好、商住混合等方面入手,探討開敞空間的升級改造策略。三是特殊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如老年人對于居住、交流、就醫(yī),游客對于購物、住宿、游覽,學生對于娛樂、學習、安全等方面的細化需求的滿足方式和方法的探索。課程選題不僅是對城市社會調研方法的訓練,更是緊密追蹤當代科研的熱門領域,選題的強調前瞻性、地域性和創(chuàng)新性以及學生參與的適宜性,以實現調研報告完成的精度深度。
(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引入
結合該專業(yè)的學科特點、教師的研究領域和教學對象的知識積累,實施啟發(fā)式、開放式和研討式的教學方法,采用基礎“通識教育”與“專業(yè)知識”講座,集中教學與定期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效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構建跨學科、跨年級、跨空間的教學聯(lián)系和交流渠道,促使學生形成邏輯清晰、理性思辨的系統(tǒng)思維意識[3]。
1. 啟發(fā)式教學
通過集中教學和專題講座對各階段集中進行知識和技術層面內容進行啟發(fā)式講述,強化兩者與設計思維的融合,如組織學生參觀長春市規(guī)劃展覽館,通過講解員對長春市歷史水系空間演進的描述,激發(fā)學生基于生態(tài)倫理的職業(yè)情懷和價值觀念,提高學生的自主分析和鑒賞能力,加深學生對規(guī)劃設計核心要點的理解,結合其他教學方法,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知行并舉的目的。
2. 開放式教學
根據課程強調培養(yǎng)綜合分析能力的特點,采用“調研——匯報——反饋——調研”全過程互動反饋開放式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群體學習的熱情;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給予反饋,實時提出修正和改進建議,促進課堂的靈活性。翻轉課堂結合互動反饋:通過課下學習、課上研討,教師可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給予反饋,實時進行修正和改進,促進學生主動思考[4](如圖2)。
針對不同學生的思路和理解,運用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適合自己組別的針對性的指導,提高調研深度。獨立指導與配合指導相結合,指導學生對方案做出準確判斷、及時調整和設計優(yōu)化。
3. 研討式教學
從選題階段、調研階段到匯報階段,采用“多年級混編式”的教學工作坊方式組織教學,由研究生、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與該年級學生共同研討、評價各個階段的課程任務,加上教師反饋,既能為高年級學生提供反思、經驗傳遞的機會,又能為低年級本科生提前培養(yǎng)科研思維[5]。在終期匯報中,積極推廣國際workshop方式,通過師生沙龍,不僅在于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將設計思想融于即興品評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溝通表達和思辨能力。
(三)教學過程的整體化安排
教學過程形成“一橫、一縱”的系統(tǒng)化安排,縱向主要是指課程教學流程,其遵循“選題——調研準備——調研——調研深化——終期完善”五個階段(詳見表1),將調查——分析——研究過程進行細化(圖3所示)。其中,為提高選題調查的有效性,調研準備和調研深化兩階段是對以往教學的補充部分。學生在正式調研前應先進行預調研即調研準備,包括相關文獻、上位規(guī)劃、已有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調研范圍、路線、對象、方法的確定,在此基礎上設計調研框架及調查問卷[6]。并通過全班討論,教師指導等環(huán)節(jié),不斷完善調研階段的準備內容,為后續(xù)調研打好基礎。調研深化是通過調研過程中擬定的問題解決意向,查找國內外案例,從中抽析出與本研究相關并能加以引用的理念、方法、設計,是提高學生鑒賞、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
橫向是指課堂的教學內容組織,主要通過課內教學——專題教學——課外實踐——互動反饋四個層次進行布置。課內教學主要圍繞選題、調研方法、調研報告等方面展開,為學生提供各環(huán)節(jié)學習內容的解釋說明及注意事項的講解。專題教學是組織校內外專家及教師開展與選題相關的主題式授課,輔助擴展學生視野,如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與實踐、長春市城市規(guī)劃歷史沿革、網絡數據收集與運用、海綿城市的概念及適用性分析、往屆獲獎作品評析等注入到教學各相應階段,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由綜合到專項的模式進行授課。系統(tǒng)化流程布置課內、課外教學內容,確保每個階段的教學質量得到保證,特組織階段性匯報,通過反饋和修正,適時糾正偏離的調研軌道,強化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并及時對遺漏項目進行補充調研,從而保證教學計劃優(yōu)質高效的完成。
四、教學效果
通過“社會綜合調查研究”課程在選題方向、研究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等方面的教學改革,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上述措施已取得顯著成效[7]。由于課內外專題教學的引入,使學生圍繞選題加大相關信息的集中攝取,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易于理解,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及興趣,并得到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在參與調研與匯報中,90%以上的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實踐研究方法,30%以上的調研報告達到優(yōu)秀水平。并采取開放式成果考核機制,促進師生之間、課堂內外多層次和多環(huán)節(jié)的互動交流,營造良性互動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環(huán)境[1]?;緦崿F了學生的自主、思辨、創(chuàng)新、科研等能力的提升和獲得感、成就感等積極的情感體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后續(xù)設計課程的開展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五、結束語
系統(tǒng)思維在“社會綜合實踐調查”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提高課程教學的條理性和知識結構的關聯(lián)性均有較好的促進作用[8],此次課程教學改革實現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中心、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研究專題為中心、以工作坊為載體”的創(chuàng)新型實踐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極大促進學生接觸前沿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宏觀著眼、微觀著手,逐層推進的系統(tǒng)性規(guī)劃設計思維。
參考文獻:
[1]樊欣.我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寶貴經驗——析改革理論和改革實踐探索的良性互動[J].科學社會主義,2018(06):73+106-111.
[2]范凌云.社會調查與城市規(guī)劃相關課程聯(lián)動教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9-43.
[3]齊羚,呂元.人居環(huán)境科學背景下城鄉(xiāng)規(guī)劃“無界課堂”教學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1):99-105.
[4]郭麗.以人為本的互動式課堂管理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09):45-47.
[5]葛樺.“實踐教學工作坊”的設計與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18):45-47.
[6]唐慧超.基于系統(tǒng)思維培養(yǎng)的“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林業(yè)教育,2017,35(01):61-63.
[7]夏紅春.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1):83-87.
[8]刁衍斌.基于系統(tǒng)思維的高校體驗式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程設置[J].系統(tǒng)科學學,2019,27(05):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