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江南以其絕佳景色和無限魅力,吸引著文人墨客,為她留下眾多佳作?!敖虾茫L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筆下的江南留給人們對她的無限向往與回憶。江南音樂也正如江南山水,柔美、細膩是她的標簽,歲月留下的經典盛唱不衰,同時她也吸收著現(xiàn)代的音樂元素,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匯聚,相互交融。
4月27日晚,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上海民族樂團《錦繡中華·最憶是江南》民族管弦音樂會在上海大劇院上演,本場音樂會由江蘇省音樂家協(xié)會、浙江省音樂家協(xié)會、安徽省音樂家協(xié)會、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上海民族樂團和上海市文聯(lián)藝術促進中心主辦,匯聚蘇浙皖三地優(yōu)秀音樂家,與上海民族樂團演奏家聯(lián)袂演出。借助音樂這一載體,將蘇浙滬皖四地風物搬上舞臺,展現(xiàn)不同地域的音樂語匯,以四首江南主題的新作話江南、品江南。
歷史的腳步
音樂會以經典的《春江花月夜》作為開篇,不禁令人回想起上世紀的大同樂會,以鄭覲文、柳堯章等人為首的民樂前輩為民族管弦樂所作的努力,也正是他們的大膽嘗試,才有了現(xiàn)在的民族管弦樂團這一編制的成型。
本場《春江花月夜》在樂器編制中加入了編鐘、大鑼,在音色上更加凸顯了歷史的厚重感;中國鼓低沉的鼓點,就像歷史的腳步向觀眾走來。領奏的琵琶在推拉、泛音、滑音、帶音等技巧上,留白更多,增加了余音的空間。與其他版本的《春江花月夜》相比,簫聲更為緩慢悠揚,更顯古樸之感,把觀眾帶入傳統(tǒng)的江南。樂隊音色層層疊加,似有波浪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又似將一幅歷史長卷向觀眾鋪開。
寄情山水
上半場的兩首新作,均以山水景色為主題。
由韓聞赫作曲的《湖光》以杭州西湖為對象,為笛、簫與樂隊而作。簫與笛悠揚開場,為觀眾展現(xiàn)出一幅日出時分的西湖之景——水汽氤氳下的湖面,隨著陽光的照射更顯朦朧之感。笛與簫綿長的氣息,為觀眾在橫向上搭建了廣闊的音樂空間。音樂一轉,音樂情緒由平緩轉為歡快,音樂吸收了浙派笛曲的特點,大量地運用了吐音這一技巧,靈動的音樂形象立現(xiàn)。在樂隊的烘托下,音樂不斷高漲,達到小高潮時音樂戛然而止。簫聲的出現(xiàn),似乎帶著些許凄涼之感,短笛音色高而尖,在低沉簫聲的反襯下,似有沖上云霄之感。音樂最后又回到朦朧的湖面,卻與開場相比,顯得更為清晰。
提及西湖,人們便會想起斷橋邊的《白蛇傳》。音樂借用了越劇《白蛇傳》選段《西湖美景還依舊》,虛實結合。音樂所描寫的畫面感強烈,打擊樂所模擬的水波聲時而響起,觀眾徜徉在湖光美景之中。樂曲段落感明顯,段落間樂隊的過渡恰到好處。領奏與樂隊笛聲部之間的對話,由遠及近,似乎是湖邊山間鳥鳴的呼應。
領略《湖光》,必要賞《山色》。
由孔志軒作曲的《山色》則以安徽黃山之景為對象,為雙古箏與樂隊所作。意圖展現(xiàn)安徽黃山之壯美,以及文人廣闊胸懷與氣度。
音樂以打擊樂、嗩吶壯麗開場,黃山險峻高聳的壯美形象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立馬將沉浸在《湖光》的思緒拉回。古箏左手按弦技巧模仿了古琴的吟,將音樂深處的文人氣度展露無遺,之后緊跟古箏自身的彈挑技巧,形成音色上的對比,并且全曲出現(xiàn)三次,帶有一定的預示性。音樂在壯麗開場后,緊接抒情吟唱,古箏搖指、滾拂不斷,敘說安徽之美。音樂中偏后段節(jié)奏轉為三拍子、四拍子交替使用,速度上更加緊湊,推動音樂情緒;后段音樂大量著墨于打擊樂與嗩吶部分,與樂曲開頭形成呼應,并且音樂情緒不斷高漲,達到高潮,令人振奮。
整首樂曲可以聽出,作曲家并不局限于古箏的高音區(qū),而是高低音區(qū)兼顧,并且將低音區(qū)充分利用,例如古箏的掃、滑弦模仿古琴的音色,使得音樂音響富有層次感。樂隊中的打擊樂與吹管聲部大量運用、開發(fā),使得樂曲帶有雙重的音樂形象——既有北方的剛毅、堅韌不拔,又有江南的水波蕩漾般柔美。
樂話江南
與上半場不同,下半場樂曲多以民間小調為樂思而創(chuàng)作。
由劉暢作曲的《園影》以蘇州園林為題,分為“品琴”“聽荷”“醉石”以及“游園”四樂章,為琵琶、二胡與樂隊所作。琵琶首先開場,二胡緊跟,琵琶輪指,二胡的墊指技巧,音樂帶有濃烈的蘇州評彈韻味,帶領觀眾緩緩走進蘇州怡園,二胡以《江南春色》音樂片段拉開慢板序幕,琵琶時而挑弦,音樂音響更為立體。第二樂章音樂由弱漸強,音樂節(jié)奏短小輕巧,三連音節(jié)奏連用,將樂曲的情緒推向小高潮。第三樂章音樂稍顯散漫,琵琶運用長輪,二胡多用長弓,在園林的山石之間,虛實相間,似乎是對這一方天地的抒懷。第四樂章音樂轉為小快板,音樂借用江南絲竹《三六》音樂元素,配合聲聲板點,速度層層遞進。最后音樂以琵琶、二胡與打擊樂淡出的形式結束全曲。
王云飛作曲的《江南》,作為上海的代表,為器樂重奏與樂隊所作。音樂以滬劇《紫竹調》為樂思,帶領觀眾領略上海風采。從上海的弄堂到石庫門,再到繁華的商圈,以不同樂器合奏再到樂隊,從音色、音響上展現(xiàn)上海的自身個性以及海納百川。
最后以王云飛作曲的《家園》作為全場壓軸,音樂以大管作為領奏主題,獨特的音色帶給觀眾回溯歷史之感,中國鼓放棄鼓棒,而采用手掌拍奏,音響上更為低沉,似是堅定的腳步聲。主題不斷在低音組、低音笙、二胡中重復,最后轉為齊奏,氣勢更為恢弘。音樂推向小高潮后節(jié)奏突變,轉為三拍節(jié)奏,節(jié)奏上更為緊湊,嗩吶聲部的加入,音樂更為堅定。最后在連續(xù)的鼓點中熱烈結束全曲。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江南,不僅是一種地域上的意義,更是一種文化、精神??v觀音樂會四部首演新作,不僅將四地風物描繪得淋漓盡致,更將四地的人文精神傳遞給每位觀眾。記憶中的江南從歷史中緩緩走來,走進時代新氣象,堅定向前,步履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