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煒 曹宇豪 韓海濤
摘 要:以參加2018年全國賽艇錦標賽的10名山東省優(yōu)秀女子賽艇公開級運動員的賽前訓練負荷特征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賽前訓練階段負荷安排的記錄和分析,并輔以生化指標的監(jiān)控,重點總結(jié)賽前訓練負荷量和強度的安排特征。根據(jù)對比賽分段速度系數(shù)和體能分配模式的分析,探析賽前訓練負荷安排的合理性、有效性與不足之處,以期為未來更科學地安排賽艇項目賽前訓練及合理調(diào)控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tài)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賽艇公開級;賽前訓練;負荷特征;女子運動員
中圖分類號:G8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19)03-0033-05
Abstract:By taking the load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elite women rowing athletes in preparation for 2018 National Rowing Championships as subj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ad arrangement in the pre-season training phase supplemented by the monitoring of biochemical indexes, the authors focused on the training load and intensity scheduling characteristics. They analyzed the rationality, validity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training load arrange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ame segmentation performa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distribution mode. It is intend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cientific training arrangement.
Key words:rowing open class; pre-season; load characteristics; female athletes
收稿日期:2019-04-10
作者簡介:韓煒(1978- ),男,山東濟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
以奚愛華為代表的山東女子賽艇隊歷來是山東水上軍團的奪牌大戶。自2013年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以來,山東女子賽艇隊在全運會賽場上一共取得了20枚全運會獎牌,成績處于全國領(lǐng)先地位。優(yōu)異運動成績的取得與多種因素有關(guān),而科學、合理的賽前訓練負荷安排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以參加2018年全國賽艇錦標賽的10名山東省優(yōu)秀女子賽艇公開級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選取2018年7—9月備戰(zhàn)全國賽艇錦標賽的賽前訓練階段為主要研究時段,通過對賽前訓練階段負荷安排的記錄和分析,重點總結(jié)賽前訓練負荷量和強度的安排特征。根據(jù)對運動員比賽體能分配模式的分析,探析賽前訓練負荷安排的合理性與不足之處,以期為今后更為科學地安排女子賽艇項目的賽前訓練及合理調(diào)控運動員的最佳競技狀態(tài)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參加2018年全國賽艇錦標賽的10名山東省優(yōu)秀女子賽艇公開級運動員的賽前訓練負荷特征為研究對象。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為20.4±2.32歲,平均身高為181.0±2.6 cm,平均體重為73.6±4.8 kg,平均訓練年限為5.1±1.52年,運動等級均為一級以上,基本情況見表1。
1.2 研究方法
根據(jù)運動訓練學賽前訓練的相關(guān)理論和年度訓練計劃的安排,山東省女子賽艇隊備戰(zhàn)2018年全國賽艇錦標賽的賽前訓練時間設(shè)計為8周,具體為2018年7月30日—9月23日。為進一步明確訓練任務(wù),讓運動員以最佳競技狀態(tài)參賽爭取優(yōu)異運動成績,賽前訓練計劃進一步劃分為3個階段:準備階段3周(7月30日—8月19日)、鞏固強化階段3周(8月20日—9月9日)、調(diào)整階段2周(9月10日—9月23日)。
1.2.1 訓練負荷的訓練學指標監(jiān)控
訓練負荷量的監(jiān)控指標包括訓練時間、位移距離、力量負荷重量等。水上訓練、測功儀訓練、跑步訓練記錄一堂課完成的位移距離,力量訓練記錄一堂課完成的總負荷重量,再生訓練包括有針對性的拉伸和放松訓練,記錄訓練的時間。
訓練負荷強度依據(jù)《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賽艇)》和《我國優(yōu)秀男子賽艇公開級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將水上訓練劃分為6個強度等級,具體劃分依據(jù)與監(jiān)控要求見表2。山東體育科技 ????????第41卷 ???????總第180期 ????????2019年第3期韓 煒,等 山東省優(yōu)秀女子賽艇公開級運動員賽前訓練負荷特征研究
1.2.2 訓練負荷的生化指標監(jiān)控
在整個賽前訓練訓練階段每周測定一次血紅蛋白(H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采血時間為每周一晨5: 30—6:30,空腹下采集靜脈血,隨后處理并保存好血樣,留待上機操作。所有測試均按照各儀器操作標準嚴格進行,各項指標測試均由專人負責。
1.2.3 體能分配模式的計算
為了分析運動員在比賽中所采取的體能分配模式,本研究采用張旦提出的速度系數(shù)來研究賽艇運動員比賽中的體能分配策略。速度系數(shù)是一個無因次系數(shù),它與外界的各種自然條件無關(guān),僅與運動員自身的劃艇速度有關(guān),因此可以反映出一個運動員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的體力分配情況。
速度系數(shù)ES=(VS-VA)/VA×100%。其中,VA表示全程的比賽平均速度,VS表示分段的平均速度。E1、E2、E3、E4分別表示第 1、第2、第3和第4 個 500 m分段的速度系數(shù)。速度系數(shù)的變化范圍采用ΔE=max(E1、E2、E3、E4)-min(E1、E2、E3、E4)計算。ESTD為 E1、E2、E3、E4標準差。
運動員的體能分配模式可采用最快和最慢的兩個分段表示。如某運動員第1個分段最快,第2個分段最慢,可表示為“1-2”。通過對各個運動員在不同分段中的速度系數(shù)研究,分析不同運動員在比賽中各分段的速度快慢,繪制出運動員速度變化特征示意圖。
2 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
2.1 訓練負荷變化特征
2.1.1 負荷量變化特征
整個賽前訓練共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為期3周,是由準備期訓練向賽前訓練逐步過渡的階段。主要訓練任務(wù)是繼續(xù)打磨專項技術(shù),進行配艇訓練以增加隊員之間的默契,訓練負荷量與夏訓階段基本保持一致。第二階段為鞏固強化階段,為期3周。主要訓練任務(wù)是全面提高運動員的專項能力,訓練負荷量較上一訓練階段有所下降,主抓運動員的艇上配合能力,同時進行戰(zhàn)術(shù)模擬訓練,使運動員適應(yīng)比賽強度和比賽節(jié)奏,激發(fā)運動員的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逐步形成。第三階段為調(diào)整階段,為期2周。主要訓練任務(wù)是增加比賽強度的訓練內(nèi)容,通過比賽強度訓練來演練戰(zhàn)術(shù),加強起航和沖刺能力訓練,提高劃船速度感和節(jié)奏感,增加實戰(zhàn)訓練,做好各項參賽準備。
賽前8周訓練負荷量的變化由表3可見。水上訓練總量為802 km,鞏固強化階段水上訓練量明顯減少。陸上測功儀訓練總量為600 km,與水上訓練相反,賽前5周和賽前6周的測功儀訓練量明顯增加。但從整體看,水上與測功儀訓練的負荷量呈下降趨勢。
從訓練的適應(yīng)原理分析,肌肉力量主要通過負重抗阻訓練得到提高。采用陸上力量房中的杠鈴負重抗阻訓練是提高賽艇運動員力量水平的主要方式。整個賽前訓練的力量訓練總量達到877 760 kg,整體呈下降趨勢,準備階段力量訓練量占到總訓練量的50%以上。在下隊調(diào)研中也發(fā)現(xiàn),教練員非常重視陸上力量訓練。在準備階段,陸上力量訓練每周會安排2~3次課,從練習動作看基本能夠涵蓋全身各部位主要肌群的訓練要求。在力量訓練中也安排了大量的核心力量練習,由于無法以傳統(tǒng)的重量進行記錄,故核心力量訓練負荷量并未在表3中得到反映。
再生訓練總量達到2 830 min,約47.1 h,平均每周500 min。再生訓練的時間呈現(xiàn)逐步上升的趨勢,并在賽前8周達到最高值,這與教練員重視訓練后的拉伸、放松和恢復有關(guān)。準備活動中的拉伸以主動性的動態(tài)拉伸為主,運動員一般在慢跑預(yù)熱以后進行各種動態(tài)拉伸;訓練后的拉伸主要以被動的靜態(tài)拉伸為主,一般由教練員或兩人配合進行肌肉牽拉。在體能訓練課中也會安排專門發(fā)展柔韌素質(zhì)的拉伸練習。此外,對于單槳選手而言,由于長時間身體左右兩側(cè)力量與柔韌性發(fā)展的不平衡,受傷的風險更為增加,因而每堂訓練課后更需要較長時間的拉伸以使緊張的肌肉得以放松舒緩。
2.1.2 負荷強度變化特征
由表4和圖1可見,整個賽前訓練階段,低強度訓練(U3、U2)占全部訓練時間的75%,中等強度訓練(U1和AT)占全部訓練時間的18%,高強度訓練(TPT和AN)占全部訓練時間的7%。氧利用 3(U3)在賽前8周內(nèi)呈現(xiàn)逐漸降低的趨勢,氧利用 2(U2)在賽前3周、賽前5周和賽前8周出現(xiàn)明顯下降。氧利用1(U1)訓練在調(diào)整階段明顯下降;無氧閾(AT)訓練在賽前2周和賽前3周較低,其他時間變化不大。氧運輸(TPT)訓練整體呈下降趨勢,無氧速度(AN)訓練在調(diào)整階段明顯增加。
2.2 賽前訓練負荷的生化指標監(jiān)控
每周訓練開始前測定清晨血液中的生化指標,結(jié)果見表5。血紅蛋白在整個賽前訓練階段始終維持在130 g/L上下波動。在賽前1~4周,血紅蛋白值波動較明顯,在賽前3周出現(xiàn)最低值;在賽前5~8周,血紅蛋白值維持穩(wěn)定。這表明在賽前訓練初期,隨著負荷量和負荷強度的增加,紅細胞溶血增多,部分血紅蛋白被利用合成肌蛋白和新生的紅細胞,從而提高了運動員的有氧能力。隨著運動員對訓練負荷的不斷適應(yīng)和后期訓練負荷的降低,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維持穩(wěn)定。血清CK在準備階段明顯偏高,平均達到125.9±47.35 U/L,表明該階段力量訓練強度較大,運動員略感身體疲勞,肌肉酸痛的情況也隨之出現(xiàn),說明肌肉受到了一定力量強度的刺激產(chǎn)生了反應(yīng)。鞏固強化階段力量訓練強度降低,多以力量耐力訓練為主,大力量訓練為輔,血清CK也隨之降低,平均值為106.7±26.04 U/L。調(diào)整階段以水上專項戰(zhàn)的訓練為主,力量訓練負荷繼續(xù)減少,但高強度訓練比例增加,血清CK略有升高,平均值達到110.5±27.08 U/L。血尿素在整個賽前訓練階段始終控制在8.4 mmol/L以下,說明訓練負荷量的安排較為合理。準備階段的血尿素水平處在整個訓練階段的最高值,平均值為4.9±1.17 mmol/L,這與該訓練階段訓練量較大,特別是力量訓練安排較多有關(guān)。賽前最后1周,運動員的血紅蛋白為132.2±6.75 g/L,血清CK為115.0±30.38 U/L,血尿素為4.1±0.90 mmol/L,除血清CK值略微偏高外,其他兩項指標均處于比較理想的范圍,說明賽前訓練負荷量和強度的安排較為合理,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況良好,未出現(xiàn)運動性疲勞的情況。
2.3 賽前訓練負荷安排的驗證分析——基于比賽中的體能分配模式
本研究通過分析山東女子八人單槳運動員比賽中所采取的體能分配模式,對賽前訓練負荷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驗證,通過對國內(nèi)優(yōu)秀運動員的對比分析,進一步探尋訓練中負荷安排的可改進之處。前三名體能分配模式曲線圖
由表6和圖2可見,山東隊和國家隊采取了相同的“1-3”戰(zhàn)術(shù)模式,而廣東隊采取了“1-4”戰(zhàn)術(shù)模式。在前半程的比賽中,山東隊存在著啟航偏慢和第2分段速度保持能力較差的問題,而國家隊啟航速度快但第2分段降速幅度大,廣東隊第2分段速度保持較好;在后半程的比賽中,山東隊表現(xiàn)出較強的沖刺能力特別是在第4分段,在對手不斷降速的情況下,仍在奮起加速,超越廣東隊,最終獲得第2名。從速度系數(shù)的變化幅度看,山東隊較其他兩隊的變化幅度更小,說明在激烈的高強度比拼中,隊員們的體能狀況保持較好。
本次全國錦標賽,山東省派出多名優(yōu)秀的年輕運動員參賽,隊員普遍存在訓練年限短、大賽經(jīng)驗不足等問題,在自身的體能控制和參賽節(jié)奏把握上較經(jīng)驗豐富的老隊員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從比賽成績看,僅僅以3秒之差落敗,說明在前期訓練中,特別是在賽前訓練階段,教練員對于參賽的年輕運動員所制定的訓練計劃符合運動員競技成績的提高規(guī)律。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了較好的中途劃速度能力和較強的后程沖刺能力,這與在訓練中加大有氧訓練量,良好的有氧耐力儲備有重要關(guān)系。但與此同時,運動員在比賽中也表現(xiàn)出啟航階段戰(zhàn)術(shù)較保守、啟航轉(zhuǎn)途中劃階段存在速度保持能力較差的問題。其原因可能是運動員對于自身的耐力儲備存有懷疑,導致其不敢過早發(fā)力,以致于在前半程處于劣勢。但隨著比賽的進行,在后程沖刺階段,運動員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無氧速度能力,說明賽前訓練中不斷增加的無氧沖刺訓練負荷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保證了運動員良好的沖刺能力。因此在今后的訓練中,應(yīng)進一步培養(yǎng)運動員啟航階段敢于發(fā)力的心態(tài),在繼續(xù)保持以有氧耐力訓練為主的前提下,適度增加啟航加速能力的訓練比例。
3 小結(jié)
科學的賽前訓練安排是形成和保持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前提和保證。本次賽前訓練計劃共8周,包括3個階段。從訓練負荷量看,賽前訓練負荷量較高,隨著比賽的臨近,訓練量不斷下降,最后2周有較為明顯的減量現(xiàn)象,減幅約達到賽前訓練開始階段的1/2。負荷強度呈現(xiàn)出“金字塔”型,在高強度訓練中,多以接近比賽強度的戰(zhàn)術(shù)訓練為主,這符合本次比賽年輕運動員較多的現(xiàn)實。賽前訓練階段的關(guān)鍵生化指標變化表明,運動員未出現(xiàn)明顯的疲勞積累,而且本次全國賽艇錦標賽我省運動員取得了較為理想的運動成績,表明賽前訓練負荷量和強度的搭配組合較為合理。
參考文獻:
[1]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quán).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社,2003:281.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張清,葉國雄.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賽艇)[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247.
[4]Volker Nolte.賽艇——劃得更快的科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8.
[5]張旦.賽艇運動戰(zhàn)術(shù)規(guī)律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8.
[6]資薇.我國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年度訓練負荷特點及關(guān)鍵問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0.
[7]李翔宇.河南省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賽前訓練負荷的特點與分析[D].鄭州:河南大學,2016.
[8]韓煒,葉國雄,韓海濤.賽艇運動員專項體能研究進展[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3,29(2):72-78.
[9]韓煒.賽前訓練的研究進展[J].山東體育科技,2006,28(2):5-8.
[10]韓煒.我國優(yōu)秀男子賽艇公開級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