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榮芝
摘 要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èi)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在語文學科剛剛作為一個概念誕生的時候,吟誦本是語文課堂學習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今天,人們對吟誦已經(jīng)感到陌生。事實上,吟誦可以讓人們觸摸到文字的溫度,可以讓古詩文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關(guān)鍵詞 漢詩文;吟誦;教學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2-0198-01
一、古代的老師是怎么上課的
古人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就是吟誦。吟誦教學法,就是老師帶著學生吟誦幾遍。古代的老師不用講,意思在聲音里了。這是誦讀。吟詠的話,還有調(diào)子,就是有旋律,更優(yōu)美,意思也更明顯了。
看起來是老師簡簡單單吟誦了幾遍,課就結(jié)束了,實際上,老師是把他對這篇詩文的理解,化成了聲音的長短、輕重、高低、緩急,濃縮在一首歌里,教給了孩子。
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是愛唱歌,于是就記下來。等到慢慢長大,每次讀這篇詩文,都是這樣的,他就會慢慢體會其中的涵義——為什么這個字長,那個字短?原來是那個意思啊!古代的時候,《千字文》就是一首歌,唱一遍,十幾分鐘。
我們現(xiàn)在的背誦量,可能連古人的萬分之一都不及,就這么點背誦,還背得很痛苦,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是死記硬背的。
在古代,一個兒童在老師教完以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會開始背誦。那種背誦,是想唱得比老師好聽,比老師舒服,所以在琢磨的。那是自覺的背誦,而且還是審美的、快樂的,當然記得快、記得牢啦。吟誦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反復吟誦,直至滿意,就是在反復琢磨,情通作者,直到自己覺得徹底理解了為止。
二、什么是吟誦
吟誦,是中國式讀書法。自古讀書皆吟誦。百年以前,沒有一個中國人會朗誦。所有中國文人都是吟誦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中國文人都是吟誦的。
2、吟誦,是漢詩文教學方法。古人如何教詩?《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注:“倍文曰諷,以聲節(jié)之曰誦。”即吟誦。
3、吟誦,是漢詩文創(chuàng)作方式
《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惫湃俗髟?,絕大部分是用吟誦方式創(chuàng)作的。
所以吟誦,是漢詩文固有的聲音形式,是漢詩文的活態(tài),是漢詩文唯一誦讀方式、主要創(chuàng)作方式、文化傳承方式、基本教學方法、修身方法、養(yǎng)生方法。
三、為什么要吟誦
用什么形式創(chuàng)作的,就應該用什么形式來欣賞和學習。
白話詩文是一百年前從歐洲傳入中國的西方語言。主要是以朗誦形式創(chuàng)作的。所以白話詩文當朗誦。
古詩文是主要以吟誦的形式創(chuàng)作的,古詩文當吟誦。
詩人都是在用聲音作詩的,所以漢語的語音是有意義的,漢詩文首先是聲音的作品。漢詩文的意義有兩層,首先是音義,聲音的意義,其次是字義,文字里包含的意義。失去音義的漢詩文等于失去了靈魂!是不完整的,而且可能是被誤解的,因為讀錯就會被理解錯。
四、吟誦基本規(guī)則
主要是徐建順教授經(jīng)過十余年時間對中華吟誦進行采錄、整理、研究與推廣過程當中,歸納并總結(jié)的《普通話吟誦規(guī)則“一本九法”》。徐建順教授對吟誦理論的研究很有造詣。于2010年發(fā)起成立中華吟誦學會,并于2010年10月在北京舉辦"中華吟誦周"大型學術(shù)文化活動,邀請海內(nèi)外著名吟誦專家四百余人齊聚北京,共襄盛舉,為中華吟誦之復興與傳承做出巨大貢獻。
規(guī)則一:一二聲平三四仄,入聲歸仄很奇特。平聲吟長仄聲短,韻字平仄皆回緩。
規(guī)則二:依字行腔,依義行調(diào)。平長仄短,平低仄高。
規(guī)則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單字放得開,偶字管得嚴。
規(guī)則四:本應決定基礎調(diào),依字行腔很重要。節(jié)奏點上停一停,平仄相對顯奇妙。
五、漢詩文吟誦教學基本方法
用什么形式創(chuàng)作的,就應該用什么形式來欣賞和學習。古詩文是主要以吟誦的形式創(chuàng)作的,所以古詩文學習當吟誦。
一般是先揭示課題,簡介作者。初讀詩文,學習生字詞。然后了解詩歌的文體特點,熟悉詩歌的平仄,韻律節(jié)奏,依字行腔吟唱起來。結(jié)合講解平仄及入聲字的聲音意義,邊吟邊悟。最后聯(lián)系背景、了解意境。每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聯(lián)系背景,更有利于理解詩歌所包含的精神內(nèi)涵和審美情趣。
這樣帶領學生由詩歌的聲音入手,就仿佛直達詩作者創(chuàng)作詩歌時的場景,從聲音的角度,理解詩歌,領悟詩作者創(chuàng)作的原意及蘊含的情感,從而準確地理解詩意。所以說吟誦就是一種讀書方法,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傳承下來的最古老、最簡單、也是記憶效果最好的一種讀書方法,當然也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所以說吟誦是漢詩文教學的不二法寶。
參考文獻:
[1]陳琴.經(jīng)典即人生[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徐建順,陳琴.我愛吟誦[M].吉林:長春出版社,2010.
[3]陳琴.中華經(jīng)典素讀范本[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6.
[4]徐建順.普通話吟誦教程(上?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